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周总理遗体火化当天,八宝山发生了一件怪事,至今没有解释

0
分享至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6年1月8日,伟大的开国总理周总理在八宝山举行了火化仪式。

当总理受尽病痛折磨的身躯彻底消失在大火之中时,人们的心彻底碎了,那一天,成千上万的中国人都站立在灵车旁默默垂泪,自发形成的送葬队伍在寒夜里甚至达到了数十里。

而在多年后,却在周总理所葬的八宝山传出了一件奇闻,至今都无法解释。

一件奇闻

相传在八宝山上有一口井,这口井从明朝时期就有了,几百年至今无论旱涝洪灾,井口里的水时时刻刻都是满满当当,供给着八宝山的老百姓们,可是到了某天下午,怪事发生了。

那天正是周总理遗体火化的下午,这口井突然就没水了,谁也不知道为什么会突然就没水了,大家刚开始以为是泉眼被堵住,于是派了人下去检查,可是看过以后,发现井口并没有什么异常,泉眼也没有被堵住。

可是还是没有水,这下事情越发奇怪,有人提出,可能是地下的水位下降了,然而立马就有人出来反驳,八宝山又不止这一口井,为什么就这一口堵住了,别的还有水?

顿时众人议论纷纷,但讨论了半天都没得出一个像样的结论。

最后,大家只能猜测,很可能是因为周总理去世的原因,大家都认为,周总理是天上的星宿下凡,现在周总理去世,星宿要归位了,就会出现这种异象。

当然,这些未经考证的奇闻和传说只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但这也从侧面反应出了人们对于周总理的爱戴和思念之情。

那么周总理的火化地点为什么要选在八宝山?这里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八宝山公墓的选址

在北京,八宝山是一个既神圣又神秘的地方,公墓里面的人物令人望尘莫及。自古以来八宝山都安葬着许多烈士和领导人。

其实,八宝山原来并不是公墓,在明朝时期,它还是一个较为有名的名声,例如延寿寺、灵福寺等等,还有最著名的褒忠护国寺。

八宝山名字的由来也有很多种说法,有的人说是因为有八件宝物,有的人说是因为这里盛产八种建筑方面的稀有材料,还有一种说法是八宝山上有八座有名的寺庙。

无论如何,这里都自古以来都被视为风水宝地,寺庙的香火也几乎没有断过。

到了1946年,为了纪念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官兵,其中的忠灵塔被改建为忠烈祠。

建国以后,山上又陆续建了八宝山革命公墓、八宝山第二公墓和西郊殡仪馆,而现如今,它已经成为北京沿长安街西行不远处,人们专门来瞻仰革命先烈的地方。

而现在的八宝山公墓,里面更是安葬着众多已故的领导人、科学家和革命烈士,他们都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于这个公墓最开始的选址,正是由周总理亲自提出的。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为了缅怀革命先烈为新中国建设做出的贡献,更是让后人能够记住和祭拜奉献生命的革命先烈,周总理提出了一个想法——为他们寻找一块墓地,也让那些在世的功勋为自己今后选一个安息之地。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周总理立马找来了当时北京的副市长吴晗,让他多留意一下北京周边的郊区是否有哪里符合这个条件。

周总理说:“我们不能忘本,更不能忘了那些帮我们打下江山的同志们,我们共产党不是那样的人。”

吴晗听了周总理的一番话后十分重视,知道这件事在总理心中的分量还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严肃又深刻的。

周总理接着说:“你在北京郊区就找一块地,到时候把那些革命烈士的遗骸迁进去,这样我们也能时时刻刻记住现在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

他的目光里透露着凝重:“我希望把这个公墓搞得大一点,这样以后还可以方便让后代们来学习,时时刻刻都不能忘记革命的那段艰难时光。”

吴晗问道:“那么对于公墓的选址,除了郊区,还有什么要求呢?”

周总理听到吴晗的话笑了:“这我就不大清楚了,但我觉得起码交通方便,环境要过得去吧,还有就是尽量不要占用公共资源。”

吴晗将总理的要求都记在了本子上,周总理还特地派了典礼局的同志来协助吴晗的工作,吴晗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一个让总理满意的地方。

不久后,吴晗和公墓筹备的成员都来到了北京西郊一个叫三王坟的地方,吴晗看了看四周的环境,确实挺符合周总理的需求的,但是有一点,这块地方如果要建公墓,一定会占用一部分农田。

周总理再三强调不能占用农田,于是吴晗打算放弃这一块地方,前往下一个地点。

然而在正要启程走的时候,他们看到树林外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高大的房檐,吴晗的眼睛一亮,那里清净、肃穆,也许正是适合当成公墓来建设。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那块地方就是八宝山,虽然周边的环境不错,但是由于靠在半山腰上,还住了很多前朝的太监,于是刚开始,公墓的选址就没有将它纳入考虑范围。

吴晗思索着,这里当时的褒忠护国祠被改建为忠烈祠,就是为了纪念在抗战中牺牲的将士,如果将公墓建在这里,似乎也更合情合理。

于是,吴晗立刻向周总理报告了自己的这一发现,经过周总理和毛主席等人的商讨之后,决定采纳他们的意见,就将八宝山作为革命公墓的地址。

1951年,八宝山正式开始修建北京市革命公墓,而设计这座革命公墓的建筑师,正是有名的才女林徽因,后来,林徽因也葬在这里,成为一段佳话。

由于这个公墓是安葬全中国烈士的地方,因此,被更名为“八宝山革命公墓”。

从此以后,八宝山翻开了属于它的崭新的一页。

送别老友

新中国成立初期,不止是毛主席、周总理,还有其余领导人和革命烈士都在为全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做着努力。

而就算不在前线的他们,也从来没有忘记那些在一线战火中献出宝贵生命的战士,于是八宝山公墓一建好,周总理就特地交代,要将那些革命烈士好好安葬进来。

最先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的烈士是英勇牺牲的王荷波和其余17个烈士。

当时葬礼仪式十分隆重,周总理也亲自出席参加主持了葬礼。

但随着迁进来的革命烈士越来越多,可是八宝山的革命公墓毕竟面积有限,刚开始主要安葬的是烈士,后来范围局限到了一定级别的干部。

在这个公墓里,周总理陆陆续续送走了许多他从前的战友、挚友,几乎每一次都是痛彻心扉。

1975年5月的一天,周总理的病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他躺在病床上,身体已经变得十分虚弱,但是,他对自己的病情毫不避讳,他会对自己周围的医护人员说:“我知道,我还有半年的时间。”

不论医务人员如何想隐瞒,可是即使是演技高超的演员也无法在周总理坦诚的目光下撒谎,医生护士的眼里都是泪花:“总理,你叫我们怎么说?”

周总理的心里一下就明白了,他知道,自己必须在自己接下来有限的生命里尽可能地多做一些事。

6月9日,在周总理的努力不懈之下,贺龙将军终于得到平反,并且中央决定,在八宝山再一次为贺龙元帅举行葬礼仪式。

上午,许多领导人陆续赶来参加骨灰的安放仪式,但谁也没想到的是,周总理也来了。当时他的身体已经十分虚弱,中央并没有安排他出席。

周总理走进礼堂,他已经又瘦又黑,脸上布满了老年斑,大家看着这一场景不禁动容,只能默默地为总理祝福,盼望他早日康复。

这是周总理最后一次参加悼念活动,而下一次来这里,就是他自己的葬礼。

这个公墓是周总理提出要建设的,周总理也建议安葬了许多勤勤恳恳的英雄领导人,可是到了最后,他却没有给自己留下一席之地。

周总理的归宿

周总理逝世,灵车抵达八宝山公墓的大门,没想到被一大群人备注,他们是八宝山的工作人员,早早就等候在这里,因为他们都不想让周总理的遗体被火化。

可是火化的时间到了,炉门已经开启,人们一下子就冲到了馆前,将它团团围住,用手使劲按住棺盖不准殡葬人员过来碰一下,唯恐他们把周总理夺走。

炉门关上了,烈火吞没了伟人的身体。

当时西花厅的工作人员和治丧办公室的同志一起去八宝山革命公墓选购骨灰盒,八宝山的负责人拿出了两个骨灰盒,一种装饰性的东西较多,也比较贵,另一种便宜,花色也还可以。

邓颖超知道后,回话道:“骨灰盒只是一种形式,没必要太过讲究。”

的确如此,骨灰盒对于周总理来说可能就只有几天的使用要求,之后,他的骨灰就会遵循他的遗嘱被分别撒向天空和大海。

1976年1月11日下午,灵车载着周总理的遗体前往八宝山进行火化,在沿途的马路两旁,挤满了前来送行的大众。

1月15日下午,悲痛忧伤的哀乐在人民大会堂的西大厅一遍又一遍地回荡着,周总理的骨灰盒覆盖着党旗,就放在大厅的正前方。

此时的天安门广场上早已经是人山人海,成千上万的人川流不息地来到这里脱帽致哀。

追悼会后,按照周总理生前的嘱托,他的骨灰将撒到祖国的江河湖海。

“他的肉体虽然不在了,但他的骨灰在祖国的大地上,仍然在为人民服务。”邓颖超哽咽着说完,准备亲自护送骨灰到机场去。

当时外面的群众并不知道周总理有要将自己的骨灰抛撒的计划,以为要在追悼会结束以后前往八宝山安葬总理的骨灰,大家都想再送总理一程。

于是长安街上聚集的群众越来越多,大家都垫着脚尖,在寒冷的冬夜里静静地等着,等着周总理生前乘坐的那辆轿车开出来,那是专门接送总理骨灰的汽车,大家看不到总理的骨灰,就不会散。

邓颖超和工作人员看到这样的场景不禁更加伤心难过,但只能从大会堂的地下隧道里出去。

一路上,她捧着丈夫的骨灰一直流泪,她虽然已经操劳了好几天,但一直坚持自己捧着骨灰盒,她说:“就让我捧着吧,这是我最后一次和他在一起了。”

还没有等地面的群众反应过来,飞机载着周总理的骨灰就已经飞向远方了,他们将第一袋骨灰撒在了密云水库,第二袋则撒在了天津海河的位置,一直等飞机飞了一阵子,才将最后一袋骨灰撒在黄河的入海口。

而这三个地方对于周总理来说都有特殊的意义——密云水库曾经是周总理治水最突出成就的地方,天津则是周总理最早革命互动的开始,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孕育摇篮,周总理正是投入了母亲河的怀抱。

周总理生前没有自己,去世也无需保留自己。他的生前没有留下后代,死后也没有留下自己的公墓位置,但他的名字已经被亿万人民铭记,已经不是小小的石碑可以代替的了。

虽然周总理的骨灰已经不在了,可是邓颖超将周总理的骨灰盒保存了下来,她告诉周总理的贴身卫士,自己死后,也要用这个骨灰盒。

1992年,邓颖超逝世,而她的骨灰也放进了这个盒子里,此后也被撒向了大海。

“十里长街送总理”成为了千古佳话,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强有力的体现。

“只见总理去,不见总理归。”不论是逝世后八宝山的奇闻还是悼念时那哀痛的人群,都是人民对于总理的深深怀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议纪史
议纪史
分享地理知识带你了解世界地理
3482文章数 6684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