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郭沫若去世后,邓公为何批示:将悼词中的“伟大”改为“卓越”?

0
分享至

1978年6月12日下午16时50分,被誉为“二十世纪文化巨人”的郭沫若同志正式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86岁。

6天后,郭沫若的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由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亲致悼词:

“……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这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坚贞不渝的革命家和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这份悼词中的“卓越”,其实是邓公后来改的,原来是“伟大”二字。

那么,郭沫若有着什么样的贡献呢?邓公又为何要做如此改动呢?

事实上,熟悉郭沫若的读者都知道,关于他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有两种声音。

当然,这种“两极式”的评价,并非只有学术上的,还有对于他这个人本身的评价。

郭沫若,1892年11月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一户商贾之家,其家境殷实,自幼便受到了良好地教育。

郭沫若幼年时期,正值国内军阀混战之际,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尽管他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他心中也渴望成为一位英雄,让中国人民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

优秀的家风,加上他自己的努力,使得郭沫若从小学到中学,一直都名列前茅。

但他的人生追求却不仅限于此,相较于其他同龄人来说,郭沫若思想进步,勇于与恶势力作斗争。

比如在他上小学的时候,就因为反对老师的专制被学校开除。

重回学校后,在看到学生被人打伤,校方和政府却毫不作为时,他又积极组织参与罢课,要求严惩凶手,结果又被学校开除。

1910年初,17岁的郭沫若进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设中学堂读书。

当时正值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陷入低潮,于是他又参加了呼吁重开国会的罢课风潮,还担任班级代表,结果受到了学校处分。

宣统帝溥仪退位后,革命迎来了新的发展,郭沫若则返回家乡组织民团积极响应辛亥革命。

清王朝被推翻后,国内的革命形势发生了新的转变,郭沫若于是决定东渡日本留学,探寻一条全新的救国道路。

而也正是在日本留学期间,郭沫若的文学造诣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历史剧《卓文君》、《王昭君》,诗歌戏曲散文集《星空》等。

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还完成了多项重要的历史研究著作。

1937年抗战爆发后,郭沫若毅然回国参加抗战,在上海主办《救亡日报》。

后来,郭沫若还担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还被授予中将军衔。

事实上,当时社会各界对郭沫若的评价普遍都很高,很多人甚至评价他是鲁迅先生的“继承者”,担负着着中国革命文化界领袖的重任。

当然,对于这样评价,郭沫若也确实承受得起,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创作了一系列非常有价值的历史剧和诗文,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投降政策,极大激烈了革命人民的斗志。

解放战争时期,他又不顾国民党当局的迫害,勇敢、坚定地选择站在了人民这一边。

1949年8月,在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郭沫若成功当选为全国文联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不仅要继续从事著述,还要担负着繁重的国家事务和科学文化教育,甚至是国际交往等方面的领导工作,焚膏继晷、鞠躬尽瘁。

所以,从郭沫若的履历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不仅是一位科学家、文学家,更是一位革命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其在科学文化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是值得世人尊敬的。

当然了,关于郭沫若的负面评价也不是没有,最典型的就是他对明定陵的发掘。

从1978年后,郭沫若因长期的肺病,身体每况愈下,情况很不乐观,最终于同年6月12日不幸离世。

原本悼词中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但在追悼会上,却被邓公改为了“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

这看似细微的改动,其实却是邓公深思熟虑的结果,这样的改动既不影响对郭沫若一生的贡献和评价,也能使其总体评价更加贴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方圆文史
方圆文史
文史专栏作者,历史学硕士
1161文章数 2181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