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的”家长套路下,孩子才不要做空心人:没有咱们,只有我

分享至

关键词:家庭教育,内驱力,咱们套路,直升机育儿,空心人

“咱们的”套路

“别急,出了什么问题?咱们一起搞定它!”

“咱们要在这门课上拿到好成绩!”

“咱们这学期必须考到好分数!”

“咱们必须完成这篇作文!”

“咱们必须保住班级前几名的排名!”

这些话,是不是在你和孩子的对话中,常常被用到?

很多父母认为,自己采用这种看似商量的沟通方式,让孩子接受了自己的建议和方案,但他却不知道,孩子的内心已经在距离自己越来越远。

很多父母可能压根就不知道孩子是怎么想的。

举一个我家三年级的儿子和我们的对话案例吧。

孩子兴高采烈地向爸爸妈妈叙述他和同学一起玩的趣事,妈妈突然提议说“咱们可以用文字把它记一下来”,孩子立刻闭嘴一言不发了;
又一次,当妈妈提议一起去一个有趣的地方、或者一起尝试一件有趣的活动时,孩子很警惕地反问:“不会又要我写作文吧,如果是,那就不要去了!”

著名青少年成长专家奈德有一个学生萨拉,这样气愤填膺地描述的:“一天到晚总是说‘咱们怎么样’,问题是,我爸妈又不用写作文,要写的是我,压根就没有什么‘咱们’!

“每次他们说‘咱们’,我就很崩溃,这是我自己的生活,这是我自己的事情,这是我自己要写的倒霉作文!”显然,萨拉很不爽。

到这里,父母们明白了吗?你以为的“咱们”,在孩子看来却是一种套路,真相是“没有咱们,都是我的事”

孩子很聪明,才不愿意被轻易套路呢。

“咱们的”套路背后
著名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博士,和青少年学习技巧、亲子互动和焦虑管理的导师奈德.约翰逊,在其广泛流传的自驱型成长指导理论中认为,用“咱们应该怎样”的沟通方式,貌似是一种尊重、平等的沟通方式,但其实本质上是“你的事你说了不算,我说了才算”。

事实上,这也正是孩子所能接收到的真实信息,父母并不相信自己,自己并没有自己选择的决定权

威廉和奈德将这种育儿模式归类为“直升机育儿”,意指父母过分介入儿女生活,就像直升机一样地盘旋在儿女身边,而孩子们也将变成无法掌控自己的“空心人”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的副教授叶莲娜·布拉多维奇在关于儿童自我调节能力的研究中证明,父母的过度参与可能会损害孩子控制自己注意力、行为和情绪的能力。

当我们试图指导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时,我们看到的是孩子短期内可能成绩上升,但却忽视了对孩子自我成长更重要的长期利益,锻炼和学习作用。
而孩子会因为自己的控制感被剥夺而倍感压力,于是就会拒绝去做那些对他们有利的事情。

当孩子成为“空心人”,控制感长期缺失下,随着年龄增长,一般会产生两种倾向:

一种是叛逆,对父母的所有安排都极度反抗,从孩童时代磨蹭拖延等隐性反抗,到青春期的正面冲突并发展成为想尽一切办法逃离父母的掌控,切断其与原生家庭的一切纽带。

另一种极端倾向是,逆来顺受甚至用牺牲自己的一生幸福来证明父母错了。从好好听话到逆来顺受, 事事听从安排,不会再有主动性、积极性,即使在未来的生活中取得了成功,他也会觉得那只是虚假的表象,仿佛那些成功都是压根不存在的。

事实上,父母们怕孩子受苦,怕孩子走弯路,但最终却让孩子在未来要承受更多难以承受的痛苦,这些“空心人”的未来,更容易产生厌学、焦虑、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

不让孩子成为“空心人”,父母该怎么办?

“空心人”的未来,并不是每一个家长希望看到的,这就需要父母们从现在做起,避免让孩子成为一个处处被掌控的“空心人”,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风起堂教育观察分析和借鉴了相关国内外理论专著和脑科学、心理学原理,结合自身多年教育实践和家庭教育指导经验,提出了以下3个建议: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