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6时33分,万众瞩目的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此次着陆的精度再次刷新历史记录,堪称达到了人类目前科技的最大极限,其实际测量的着陆地点(100º03'52''E, 41º38'07''N),与“雄鹰”初报的实际降落点误差仅有125米,与第一次预报的降落地点误差1580米。
注意,距离该着陆点不远处就是公路,最近的地方仅有3公里。东风航天城距离此处也仅有十余公里。敢选择在东方航天城附近降落,说明对自家的技术是越来越自信了。
神舟十二号着陆时,实际落点与预报落点的误差是695.5米;神舟十三号着陆时,其实际落点与预报落点的误差是130米;现在,神舟十五号将误差又缩小到了125米。
有人可能会问,那美帝载人飞船返回地面时实际落点与预报落点之间误差有多少呢?
太空探索公司的龙飞船在佛罗里达州周围有7个潜在的溅落区,分别位于墨西哥湾和大西洋,至于着陆精度很国党们都说很高,但奇怪的是,从来就没有公开过相关数据。反正主伞一开,宣布符合轨道预期,然后就去搜救了。
不过,猎户座飞船的落点精度倒是能查到,大约为3.9公里。倘若龙飞船的落点精度也是这一级别的话,看来的确不宜公开。因为与东方国家的差距确实有点大呀。一个125米,一个动辄好几公里,这让一哥的颜面往哪儿搁呀。
再来看看双方的快速返回技术耗时对比。
中国是逐步论证,不断提高,目前理论上可以缩短至3至6.5个小时。神舟十二号飞船返回地面,耗时28.5个小时,神舟十三号飞船耗时大约9个小时,神舟十四号耗时大约8小时。神舟十五号与神舟十四号基本相同,若从撤离空间站开始算起,再到最后着陆,全程耗时约为9小时。
2020年8月2日,美帝龙飞船将两名航天员从国际空间站接回地面,耗费了19个小时。
2021年5月2日,Crew-1“坚韧号”龙载人飞船撤离空间站返回地球,当日14:57成功溅落在佛罗里达州附近的墨西哥湾,耗时6小时22分;
2022年5月26日,执行OFT-2任务的“星际航班”载人飞船从国际空间站“和谐号”节点舱分离,06:05进行离轨点火,06:49降落在新墨西哥州白沙太空港,耗时4小时13分钟。
俄罗斯方面,2021年10月17日,“联盟MS-18”载人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分离,12:35返回舱着陆,耗时3小时21分。
注意,中俄载人飞船都是在陆地着陆,美帝是在海上溅落回收,二者有着很大的区别。
为什么美帝不用陆上着陆方式呢?
因为长期以来美帝一直缺乏一样关键的仪器,——高精度的伽马射线测高仪。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曾计划载人飞船全程使用反推着陆,连降落伞都不要,最后由于搞不定这高精度的伽马射线测高仪,方案被NASA否决了。
伽马射线测高仪有什么用呢?
原来,神舟飞船的设计着陆高度是一米,当返回舱着陆器距离地面一米时,伽马射线测高仪发出的大量伽马光子到达地面后会迅速返回着陆器的探测器,反推发动机就会立即开始工作,在20毫秒内接收到点火信号,以极快的速度刹车,确保着陆器顺利着陆。
目前,俄罗斯也使用伽马射线测高仪来帮助着陆器安全着陆。
这个伽马射线测高仪既可以用在地球上,也可以用在地外天体着陆的过程中。例如,嫦娥系列探测器在月面着陆时,也加装了伽马射线测高仪。
迄今为止,中国研制的伽马射线测高仪,其精度和准确度堪称世界第一。
现在,知道美帝在地外天体着陆时为何频频遭遇失败了吧?因为这是其中一道无法跨越的坎啊。
美帝的海上溅落回收方式真的比陆地降落方式好吗?抑或是,两者真的不分伯仲?
以前,恨国党们对比时都是这么宣称的。
实际上,选择海洋着陆方式是因为美帝有技术尚未攻克和掌握,不得已情况下,利用自己强大的、遍布世界的海军力量来弥补这个短板。无论是载人飞船落在太平洋或是大西洋,美军都有能力在相关海域进行搜救。
海洋着陆范围广、备选范围大,只要是海面都可以降落,理论上对降落精度要求很低。当然,海上溅落回收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返回载荷比较大。缺点是,海上天气情况复杂,搜救时必须考虑风浪情况,对飞船的跟踪和搜救能力要求较高,对飞船的防水、防腐蚀性能也有很高的要求。而且,在海上降落,飞船经过海水浸泡腐蚀后,其重复使用的次数还会减少。
除此之外,那就是在地外天体降落时,海洋着陆方式极有可能无法使用。
在月球降落时能用吗?
不能。
在火星上降落时能用吗?
嘿嘿,也不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