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黄菊:曾任上海市长,去世8年后骨灰从八宝山迁出,这是为何?

0
分享至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有这么一位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他出身普通,考入清华;

他深耕上海四十年,一手推动世界第一大港建成;

他逝后极荣,葬于八宝山墓地,却又何故在八年后迁出骨灰?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上海市市长”“国务院副总理”黄菊的传奇故事。

上海,毗邻东海,水深港阔,扼长江入海咽喉要道。

随着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上海成了“五口通商”中的一员

由是,这个往日名声不显的小县城开始在中国历史上狂飙猛进,直至今日。

祖籍浙江嘉善的黄菊就出生于1938年的上海。

这时,通商近百年的上海已俨然成为中国“第一大城市”

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处处划割的外国租界,无不在向世人宣告,“上海”这个城市的特殊之处。

但这份繁华是“三座大山”的,不是普通百姓的,黄菊的家庭就很普通。

他的父亲黄凤池是会计,母亲金静默则是传统妇女。

淞沪战役后,日军占领上海,碍于各国租界存在,上海没有发生大规模屠城事件。

但兵荒马乱的年代,奸商囤积居奇,物资短缺,黄菊从小生活十分窘迫,但也因此,见识了人间百态。

家庭虽然较为贫寒,但开明的父母坚持让孩子读书。

黄菊也不负众望,不论在嘉善一中还是嘉兴一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父母心中的骄傲。

1953年,15岁的他加入共青团,在13年后入了党。

18岁那年,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父亲黄凤池一直希望他当个作家或是文人之类,但黄菊却对理工方面情有独钟。

他认为文章固然重要,但要兴复中国,必然还是学习机械工业为好,就这样,他选择了电机制造专业。

毕业后,黄菊走出象牙塔,走进上海人造板机器厂任职。

在那时,大学生可谓千里挑一,更何况是清华大学的毕业生?

但黄菊却没有自骄,他性格谦逊谨慎,常常自谦“天赋不高”,全靠“将勤补拙、笨鸟先飞”

工作上,他原本就精通理论,又通过积极实践,很快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

短短两三年连老师傅都对他赞不绝口,仅四年时间他就被提拔成厂长秘书。

到1967年,组织上将他转至上海中华冶金厂任职,苦干钻研的黄菊很快就出了成绩。

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可控硅电炉自动配电装置,实现了提效降费与技术革新。

1963年到1983年,二十年时间里黄菊一直在工业系统奋进。

精理论、懂技术、敢创新、会管理、作风正,这样的人在哪个时代都是闪耀的金子,只待更大的舞台让其实现自己报国为民的雄心壮志!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新时代的大幕缓缓拉开,改变黄菊一生命运的事件即将到来。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一条至关重要的决定:

“党决定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

次年,“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四化标准”被写入十二大党章,随后被总结为“干部年轻化”。

早在1980年初,上海市在邓小平“担任厅局长职务的同志,一定要是壮丁”要求下,在全市范围内培养、发掘优秀的年轻干部。

时年42岁,年富力强的黄菊自然脱颖而出。

1983年3月,黄菊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兼市工业工作党委书记一职。

这个关键的职务终于让黄菊“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他崛起于基层,擅长管理和筹划的特点随即展现的淋漓尽致。

随后的几年中,他经历过文化宣传、组织协调等系统工作,成绩明显。

1991年,黄菊被选举为上海市市委副书记、市长。

上海市长一职此前由朱镕基担任,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是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黄菊压力不可谓不大。

但也正是在黄菊任内,上海“三代人”的梦想一一实现。

改革开放后的上海“城市病”十分突出,基础设施很差,人均居住面积只有5平方多,人口密度居全国之最。

除了住,人均公交车数量、道路面积、绿化面积等数据在全国大城市中都是数一数二,倒数。

汪道涵、朱镕基两任上海领导均有一个规划雏形——开发浦东新区。

实际操作者正是黄菊,面对市政府财政不足以支撑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黄菊在前任的基础上,用了一个大胆的做法,土地批租。

土地批租顾名思义,就是将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分开,将国家拥有的土地有偿、有期限地租给私人使用。

这种做法在今天司空见惯,在当时可叫一个石破天惊。

黄菊也不是拍拍脑袋想出来的办法,一方面按规定走程序,中央国务院本就大力支持开发浦东新区,在1988年出台了新政策。

另一方面,黄菊等人多次到香港学习经验。

他们敏锐地发现,土地批租可以快速获得建设资金,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民生,同时又可以吸引外资,实现招商目的,最终繁荣一方。

黄菊研究过香港发展史,香港短短数十年间就成为发达地区,正是依靠土地吸引外资和技术,再发展贸易的结果。

也因此,束手束脚不是“上海精神”,不论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为了推动土地批租,黄菊在电视上公开演讲了半个小时,向市民解释政策,提振外资信心。

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轰轰烈烈的浦东大开发开始了,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张江、陆家嘴、外高桥……科研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

上海由此进入发展快车道,逐渐成为世界性的大都市。

黄菊接任时,上海市GDP为781亿,到2000年时GDP已有4771亿;人均GDP从1236元,猛增至3万元。

黄菊主政的近十年时间,也是上海化危为机的十年,也是上海走向世界的十年。

浦东证券交易所、浦东机场、东方明珠……许多奇观见证了黄菊的踏实肯干。

可黄菊在任期间,真正让上海成为今日之上海的事情,还是推动洋山深水港建设。

上海,最初通商的缘由便是水深港阔,正所谓“城以港兴,港为城用”

可以说,建设好了港口,就抓牢了外贸;抓牢了外贸,就等于发展好了上海。

而黄菊在上海工作的四十年中,不得不提的一定是他一手推动了世界第一大港——上海港(含洋山港)的建设。

正应前文,上海坐拥长江入海口,可谓得天独厚,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滚滚长江东逝水,水量丰沛的长江每年大量输沙到入海口,自然形成了一道拦门沙。

这使得许多吨位大的船只能等待涨潮才能靠岸,且有搁浅风险,上海港一度只能停靠吃水7.5米左右的船舶,大大影响了贸易发展。

与此同时,90年代中期,国际上的贸易竞争更加激烈。

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循环之后,东亚贸易市场规模巨大,谁占了港口先机就等于占了发展先机。

日本的横滨、长崎,韩国釜山,以及台湾省高雄市都在集中力量建设深水港口,争夺东亚、东北亚运输枢纽之冠。

在这种背景下,上海深水港的发展不仅仅关乎上海、长江经济带,更关乎整个国家的发展。

时间不等人,时任上海市市委书记的黄菊肩负千钧。

1995年8月,为争取早日推进深水港建设,黄菊一连几日亲自乘船往返于吴淞口到杭州湾一带。

技术出身的黄菊心中有数,长江航道再怎么整治,至多容纳12.5米吃水船只,达不到15米吃水的深水港要求。

这个难题不但困扰他,前几任上海市主要领导都为此付出不少心血。

“必须跳出上海看上海”,这是黄菊面对难题时的铿锵回答。

在听取了水文部门相关汇报之后,黄菊决定在大小洋山建港。

但是,深水港建设说起来容易,实则困难无比,是一个耗资巨大的重要工程。

且洋山属于浙江省管辖,同时浙江省又在建设号称“东方第一大港”的北仑港。

如何争取国家立项?如何筹集资金?如何细化各项规定措施?如何照顾各方利益?

一个个问题摆在黄菊为领导的上海面前。

为此,黄菊不能只为上海考虑,更要从全盘出发。

1996年初,国务院总理李鹏明确下达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任务。

黄菊随即成立领导小组,并向负责同志再三强调:

“洋山深水港建设的可行性研究,不得交予上海机构及专家牵头”。

黄菊的缜密思维和一心为公让人敬佩。

在确定洋山港建设技术上科学可行之后,黄菊六次到芦潮港地区调研考察,吸取经验,确定洋山港发展模式,完善配套设施及管理模式。

同时,与时任上海市市长的徐匡迪一道,主动赴浙江沟通情况。

就洋山深水港建设的方方面面达成共识,形成了以洋山为龙头、北仑港、南通港、太仓港等互补的局面。

在黄菊等人的不懈努力下,上海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05年洋山港正式投入使用。

1995年,上海港年货物吞吐量仅排名世界第19,还不如台湾高雄港。

2022年,上海港总货物吞吐量约为7.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4730万标准箱,为世界第一。

其中,洋山深水港一港就占上海港标准集装箱吞吐量的一半。

而上海港进出口货物占全国货物运输量的四分之一以上,上海对外贸易的99%都是通过港口航运实现的。

今日上海丰硕之果,要感激前人辛勤栽种之根。

就在洋山港事宜敲定的当年,黄菊调任中央,被选举为政治局常委。

次年,就任国务院副总理,协助负责工业、交通、金融等方面的改革。

2005年12月11日,洋山港举行开港仪式,已任副总理职务的黄菊专程到上海参加活动。

从1995年算起,整整十年时间,终于圆梦。

据曾任黄菊机要秘书的马弘撰文回忆:

“向来喜怒不形于色的他,那天显得格外高兴。他对我说‘十年梦想,总算圆了’。”

这一年的黄菊67岁,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这个年龄仍然大有作为。

可任谁也想不到的是,不久前还能在海拔3800米的格尔木青藏铁路建设工地慰问的他,却在返京之后突然病倒。

到2007年2月下旬,黄菊已经连续多日高烧不退,精神很不好。

但他仍然在关心“两会”工作,叫医务人员帮他起来,要到会上与大家见见面,打个招呼,“权当做告别”

大家都知道,这是生与死的“告别”,在场所有人无不流下泪水。

2007年6月2日2时03分,黄菊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

在临走之前,他留下遗嘱,将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

6月5日,黄菊的遗体被火化并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2016年,在多方努力下,也是遵从黄菊本人“本是布衣身,回归布衣群”的遗愿,其骨灰被移葬回上海福寿园。

他将在度过四十多年的上海永远的守护一方人民,见证伟大中国的幸福和平!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悦悦侃历史
悦悦侃历史
识历史,学知识
809文章数 1987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