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读|第十二讲 崇德爱民、德本财末的治国良策

分享至

传十章,释治国平天下。由于这一章文字很长,所以分成若干段落逐一讲解。

1.什么是絜矩之道

平天下是大学修身的最高目标。平天下的基础在于齐家,国家政治伦理不过是家中孝悌、慈爱扩充。一屋不扫无扫天下,一家不宁,无以宁天下。

  •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兴孝,上长长而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若要治理好天下,作为国君一定以身作则,给天下百姓做出示范作用。带头兴孝悌、慈爱之家风,全国百姓则争相效之而成仁义、忠君、爱国的国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君王严守恕道,设身处地为各级官员和百姓着想,并带头做道德模范,上行则下效,举国便能兴起恕道而成仁风,从下到下每个人都能做到以修身为本,天下便无不治了。

中国传统的治国理念,强调在上位者在修身立德方面要起到率先示范的作用。正人需先正己,如果君主自己不能做到身正,就不能要求百姓做到身正。这是因为上行则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只有君主率先做到孝悌仁爱,才能在社会建立起孝悌仁爱的风气。

对此,孔子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风从草上吹过,草必顺风倒伏,在上位的德行就是这风,君上亲自施行孝悌仁爱的美德,老百姓自然而然地将其奉为圭臬。

孔子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君王自身品行端正,不用发号施令,百姓也会自动效法服从;君王自身品行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听从。

孔子还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如果能端正自身,治理国政又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又何以能端正别人呢?这些言论都是在强调为政者一定要慎德,注重自身的人格、品德的修养,然后才能去教导民众,治理天下。

所谓絜矩之道,讲的是君主或官长治理、教化民众时必须遵守的规矩或准则。概括来说就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道。

治理国家最根本的任务是自身道德的修养,以及把自身道德修养的成果推己及人,广布于天下。也就是“明明德”和“亲民”,这两点做好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将是水到渠成的事。所以,作为统治者更应当注重自身道德的修养,并紧握“絜矩之道”这一武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天下人自然而然地以其为榜样,兴仁爱、守孝悌、从而家齐、国治、天下平。这其实是儒家德治思想的最核心观点。

2.崇德爱民施政原则

  • 《诗》云:“乐之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经》上说:“快乐的君主啊,是百姓的父母。”君子有发自内心的仁爱之情,视民如子。想百姓之所想,及百姓之所及。老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他的心永远都与百姓在一起,这样的君主有资格做百姓的父母。

  •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戮矣。

《诗经》上说:“那巍峨的南山啊,山岩高峻耸立!显赫的尹太师,百姓都仰望、注视着你!”所以那些拥有国家、掌握国家权柄的人,不可以不谨慎啊。如果你有了私心私欲,不能为老百姓办事,只顾着自己贪求享乐,就要被天下人的诛戮。

  •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诗经》上说:“殷朝在还没有全部失掉民心时,还能符合上帝的意志。请用殷代作借鉴吧,保持天命不失实在不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所以作为君主或官长,一定要施仁政,惠民生。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获得好处,老百姓才会真正地拥戴你、支持你。

总之,政治根本在于民心之所向,作为君主或官长,行仁政、爱民、惠民才是施政的根本原则。

3.德本才末的体用意识

  •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君子首先要谨慎于自身的道德修养,道德完备才配拥有人民,拥有了人民也就拥有了土地,拥有了土地也就拥有了财富,拥有了财富才能兴举各项事业。所以,自身的道德修养是根本,财富是枝叶。

如果轻根本重枝叶,就是与民争利,劫夺百姓财货。所以君王如果大肆聚敛财富,就会失掉民心;而君主广施财货,藏富于民,则民心就会聚集在王的周围。正如言语悖理而出,必然会有悖理的回报。非法聚敛财货,必然会以不正常的途径散失。所以,作为君主,一定要以追求道德完善为本,而追求财用为末。

4.民心之向背决定天命之可保、不可保

  •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康诰》说:“天命不可常保。”行善道能得到天命,不行善道则失去天命。君王为政治民,必须要施仁政,惠民生,反之则天命不常保,必会被有德之人所取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心之向背正是天命之所在。

民心在,天命在;民心失,则天命去。所以,君王施政不可不谨慎啊!

5.选拔人才要以仁义善良为宝

  •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 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 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善良的人当作宝。”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仁爱亲人当作宝。”《秦誓》说:“假如有这样一位大臣,忠厚老实却没什么特别的本领,但他心胸宽广,有容人之量。别人有本领,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心悦诚服,不只是在口头上说说,而是实实在在的容纳。用这样的人,是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和人民的,终究是有利的啊。反之,假如别人有本领,他就妒忌、厌恶人家;别人德才兼备,他就想方设法打击、压制人家,使君主不知道他的才能,这是实实在在的不能容人。任用这样的人,不仅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人民,而且是很危险的!”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