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中,辽沈、平津都是以多胜少,唯独淮海战役是以少胜多。
此役,我军以60万对阵国民党军80万,歼敌55余万人,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
斯大林在得知淮海战役的战果后,当即便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
而作为这场战役的主要指挥员之一,粟裕也得到了毛主席很高地评价:“淮海战役粟裕立了一等功!”
但邓小平晚年时却表示:当时淮海战役的总指挥是我和陈毅而非粟裕,但在所有人的印象中都是他。
事实上也确如邓公所说,淮海战役的总指挥确实不是粟裕,但为何在世人眼中,粟裕就是淮海战役的总指挥呢?
此事还得从大战前夕说起!
1948年9月24日,即“济南战役”的第八天,粟裕给毛主席送去了一封绝密电报,说济南战役不日即可完全结束,建议下一步就可发动淮海战役。
所以,粟裕其实是提出“淮海战役”概念的第一人。
不仅如此,他还将这场战役分成了两个阶段,并考虑到战役胜利结束后,全军转入休整。
这也就是说,上一场战役还没有结束,粟裕就已经在考虑下一场战役了,并且已经做好了初步规划,甚至已经考虑到了胜利后全军下一步的计划。
也难怪很多人都称其为“战神”,仅从此战略眼光、战略格局上看,粟裕完全配得上这一称呼。
很快毛主席就接受了粟裕的建议,并于25日晚上7点,致电华野司令部:
“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目前不需要大休整,待淮海战役后再进行一次休整。淮海战役可于10月10日左右开始行动。”
当然了,想要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光靠华野一己之力恐难完成,于是,原来只是在战略上配合作战的中野也参与了进来,直接在战役上协同作战。
不过,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该由谁来指挥呢?
按照常规的方法,谁在这个战场上指挥的部队多,谁的实力强大,谁就拥有这个战场的指挥权。
当时粟裕指挥的华野拥有15个纵队,加上暂归粟裕指挥的中野第十一纵队共有16个纵队,但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指挥的中野仅有4个纵队。
按照常规,此次战役的指挥权非粟裕莫属了,更何况他还是率先向中央提出此战役的人。
然而,在指挥权问题上,粟裕却没有表现出多大的兴趣,相反,他还主动向中央申请,让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这表现出了粟裕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优秀品质,更彰显了身为一个共产党员的坦荡胸襟。
在粟裕的建议下,中央很快便下达命令:“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
不过,作为淮海战役的总前委书记,邓小平也给予了粟裕临机处置的一切权力。
1949年1月10日,随着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和杜聿明集团等相继覆灭,我军终于取得了淮海战役的最后胜利。
此役共历时66天,总计歼敌55余万人,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中原和华东地区,使国民党“首都”南京处于我军的直接威胁之下,蒋家王朝的统治已经到了摇摇欲坠的地步。
淮海战役,是古今中外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之一。对于此战,粟裕曾这样说道:
“在战役上我们的劣势,是以少胜多,在战术上是以多胜少,当时我们中野和华野加起来不过60万人,而国民党军在徐州地区的兵力有70多万,将近80万人,兵力上装备上我们都是劣势,我们却打了胜仗,兵力还越打越多。”
尽管淮海战役的总指挥是邓小平和陈毅,但我们不难发现,真正作出关键性决策的是粟裕。
正因如此,在此战后毛主席还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同时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淮海战役是粟裕指挥的原因所在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