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刘伯承逝世后,有人提议照顾其家人,邓小平当即拒绝:我们不能帮

0
分享至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 与世长辞,享年94岁。

邓小平闻言不禁潸然泪下,他不顾自己早已抱恙的身体,全程含泪主持了刘帅的葬礼,在场之人无不动容。

在悼念会即将结束时,刘伯承昔日的一名部下向邓小平提出建议:“我们是否应当适当照顾一下刘帅的家人?”

没想到却遭到邓小平的拒绝:“我们不能帮,刘伯承同志一定不会同意的!”

作为刘伯承的挚友,邓小平为何会如此表态?他与刘伯承之间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战场上的最佳搭档

刘伯承和邓小平不间断地并肩指挥部队长达13年,这在人民解放军军政主官合作历史上是仅见的。

1947年8月7日黄昏,刘邓大军出兵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吹响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号角。

之后配合陈毅、粟裕二人,歼灭了蒋军达80万人,取得了淮海战役的大捷,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他们二人的配合堪称是天衣无缝,当时,“刘邓之间加不进一个顿号”的佳话在部队中广为流传。

但世上没有天生的最佳搭档,刘伯承与邓小平二人亦是如此,他们相识于1931年,早年的革命生涯也不尽相同。

1931年,邓小平接到上级命令,来到江西先后担任了瑞金县委书记、会昌县委书记等职务,在这里他见到了刘伯承。

两人相见恨晚,一壶酒,一盘下酒菜,坐在一起就开始了彻夜长谈,各自诉说着自己对中国未来革命的看法,仿佛有说不尽的话一般。

邓小平曾直言:“刘伯承此人几乎没有缺点,如果有,那就是除了工作外,几乎没有一点娱乐生活。”足可见,邓小平对他的了解。

不仅如此,在两人相见时,刘伯承也毫不吝啬地表达对邓小平的赞赏:“他遇到各种事情总能及时应对,说话也总是妙语连珠。”

在前往江西之前,邓小平没有太多的治军经验,也没有单独指挥部队作战的经历。

图|邓小平、刘伯承、蔡树藩

于是邓小平总是会向刘伯承请教学习,尤其是刘伯承师承伏龙芝军事学院,是红军少有的军事天才,再加上两人又同出四川,刘伯承对邓小平可谓是倾囊相授。

当然,刘伯承也没有忘记收“学费”,在倾囊相授的同时,他也在不断地向邓小平请教马列主义理论思想。

刘伯承曾不止一次地直言:“小平同志学富五车,早年我在打仗的时候,他就接触到了马列主义。”

就这样,两人在不知不觉间,培养出了亦师亦友的深厚友情。

此时,尽管两人已经成为了知己,但真正结为搭档还要从全面抗战时期说起。

刘邓二人无往而不利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国共两党遵循西安事变达成的共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军主力部队接受国民党的改编,成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刘伯承出任129师师长,一年后邓小平调任129师政委,由此开启了两人长达13年的革命合作生涯。

他们分工明确,互相配合,且互不干涉彼此的工作,也正因如此,两人的才华有了充分的发挥空间。

在敌后开辟了多个根据地,先后取得了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胜利,极大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战士们的战斗热情空前高涨,129师也在二人的带领下,多次对日寇的重拳出击。

129师麾下由陈赓大将指挥的386旅,甚至成为了日寇的心腹大患,还贴出了“专打129师386旅”等广为皆知的口号。

但战争的进程从来都是错综复杂的,尤其是在抗战时期。

为了彻底消灭八路军,日寇派遣“中国通”冈村宁次接替多田俊,成为华北日寇最高军事长官。

冈村宁次对八路军极为了解,甚至对游击战术颇有心得。华北日寇在他的部署下,采取惨无人道的“杀光、烧光、抢光”即“三光政策”。

除此之外,他还修建了数量庞大的碉堡群。

邓小平对此仿佛胸有成竹,他向刘伯承提了一个建议:“我们可以劝说日寇投降啊。”

众人听后哈哈大笑,纷纷觉得邓小平是在苦中作乐,但刘伯承却马上明白了邓小平的用意:“或许可以测试一下。”

刘伯承将129师队伍里,所有会说日本话的战士们集中起来,扮作成日寇的物资运输队,一个个的巡查日寇的碉堡群。

原来邓小平早在法国时期,在无意间结识了一位法国士兵,从他的身上了解到,法国军队在没有战斗任务时,都会表现地相对散漫,甚至还会做一些“小生意”。

换位思考下,邓小平想到守卫碉堡群的日寇或许也会如此,便想试一试。

果然一切都在邓小平预料之中,八路军扮成日寇的物资运输部队,拿着搜集来的香烟等物资,成功与日寇做起了“交易”,换来了不少粮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129师的燃眉之急。

除此之外,129师在邓小平的安排下,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在根据地进行农业大生产。

后来,刘伯承每逢回忆起抗战时期的艰难岁月,都不禁会感叹道:“我之所以能毫无顾忌地打鬼子,多亏了小平同志解决了129师的后顾之忧。”

对邓小平这个好搭档,刘伯承非常尊重和关心。他多次对战士们讲:“邓政委是我们的好政委,文武双全,我们大家都要尊敬他,都要听政委的。”

1942年12月,党中央为表彰129师在抗战中取得的功绩,同时为提升全体八路军的抗战时期,决定为刘伯承祝庆祝五十大寿。

为此,129师《战场报》和《新华日报》共派遣两位记者,为刘伯承进行一次专访。

可刘伯承却说:“报纸上不准你们提到我,多写一些战士们的英勇事迹。”

无论记者使用了何种方法,刘伯承仍旧不愿松口,最后邓小平听闻了此事:“你们别着急,我有办法。”

他来到师部开口便直言:“老刘,我觉得你还是接受采访吧,毕竟这是党中央的决定。”

“可我的生日已经过去了。”

见刘伯承言语中做出退让,邓小平立即趁热打铁:“哪一天不打紧,关键祝寿要做起来。”

12月16日,八路军各级领导云集129师,全国各地解放区的报纸也在同一时间记录了这一件事。

可见,邓小平也十分了解这位老大哥的脾性。正因为如此,两人才能如众人口中所形容的“刘邓”那般,无往而不利。

据统计,在八年的全面抗战中,由刘伯承、邓小平二人所创建的晋冀鲁豫根据地,前后历经大小战斗达3000多次,牵制了大量日寇,为全国各大根据地缓解了极大的压力。

当然,他们二人取得的战果也堪称辉煌。

消灭了数十万日伪军,129师也在这一过程中迅速壮大,为之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6年,蒋介石露出了他的狼子野心,指挥着国民党军对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

虽然我党早已预料到了这一局面,但战争初期的形势相当严峻,我军不得不紧急调整部署,以打乱敌人的进攻。

刘邓二人所在的晋冀鲁豫解放区便是一张王牌,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不仅能与周围的各大解放区遥相呼应,更宛如一柄尖刀,随时可对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区域江淮地带发起进攻。

1947年6月30日,在党中央的一声号令下,刘邓二人找准时机带领12万大军果断南下,先后穿越黄泛区、淮河。

不远千里进军大别山,直捣南京、武汉,国民党控制下的两大重要城市。

使得蒋介石不得不匆忙从前线调集兵力,保卫这两座城市的安全,不仅彻底打乱了敌人的部署,还吹响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号角。

随后,刘邓又继续率军驰骋于中原各地,对国民党军发起猛烈的进攻。

令人动容的深厚友情

可“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这对生活在一起长达13年的黄金搭档,终是在1950年因工作的缘故,不得不忍痛分离。

临别之际,刘伯承送给了邓小平一张自己的照片。

这是刘伯承最为珍惜的一张照片,拍摄时间在1916年,那时的他才24岁,意气风发,头角峥嵘,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岁月。

这张照片曾不慎被刘伯承遗失,在三十多年后才又重新找到。

图|邓小平卓琳、刘伯承汪荣华和他们的孩子在河北武安县留影

一张简简单单的照片,不仅蕴含着两人深厚的战友情,还是两人友谊的最好见证。

两人的这份友情,连周总理都颇为动容,他曾这样说道:“邓小平做工作是举重若轻,刘伯承同志则是举轻若重。”

两个几乎完全相同的词语,意思却完全相反。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刘邓对彼此的看重,互相勉励,共同前进。

邓小平将这张照片视若珍宝,将之珍藏在自己的家中。

1982年,已经参军近70年的刘伯承,因身体的原因辞去了一切职务,邓小平不辞辛劳,经常前来探望刘伯承。

还总是叮嘱他: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吩咐,调养好自己的身体。

但是,无论何人都无法阻止生命的流逝,这是自然规律。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因病去世,临终前,他向华国锋说出了自己的最后愿望,也就是文章开头发生的那一幕。

邓小平闻讯,久久未能回神,面容悲怆。

据长子邓朴方回忆:“父亲将自己关在房间整整一天,无论怎么劝说都没有丝毫的回应,等父亲走出房门,泪水早已浸湿了大片的衣服。”

10月14日,在刘伯承的追悼会上,邓小平拿起那张昔日的照片,似是回忆起了二人并肩战斗的峥嵘岁月,泣不成声。

他含泪念出了《悼刘伯承》:“伯承久病,终于不治。我和他长期共事,相知甚深。他的辞世,使我至为悲痛。”

短短29个字,描述出了两人宛若泰山般的真挚友情。前来悼念的众人,无不动容。直到仪式结束,邓小平才落寞地离开。

可就在此时,刘伯承昔日的一名部下向邓小平提出建议,是否为其家人提供一些帮助。

邓小平听后思索了许久,随后缓缓说道:“我们不能帮。如果刘伯承同志知晓,他一定不会同意的。”

正是对刘伯承有着足够的了解,邓小平才深知自己挚友的内心所想。

刘伯承一生廉洁奉公,能不花的钱他绝对不花,建国后虽生活条件有所好转,他也依旧如此。

每当新鲜蔬菜上市,他都会叮嘱炊事班:不要买太贵的蔬菜。对待子女他更是严格要求。

刘太行是刘伯承的长子,每每回忆父亲,他都会想起父亲对自己的教诲:绝不能搞特殊化,要时刻牢记毛主席的谆谆教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刘太行也是受父亲影响最深的。

1998年,刘太行决定在太行昔日的革命根据地办一所希望小学,当时他的经济条件十分窘迫,不惜为此来回奔波耗时达八年之久,这所小学终于建成。

2006年,已经年仅7旬的刘太行跋山涉水,出席了开学典礼,他看着那活力四射的孩子们,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刘太行和老区孩子们在一起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您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通政司知事
通政司知事
读史以明鉴,查古以知今
949文章数 3265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