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姨是个有着10年高血压病史的老病号了,几年间多次调整降压药,最近几年血压水平才逐渐稳定下来,目前一直使用氨氯地平控制血压。
但是最近王阿姨突然发现自己的脚踝有些肿胀,虽然看上去不太明显,但是总有一种胀胀的感觉。
王阿姨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以为是最近休息不好导致的,于是王阿姨觉得不舒服的时候就垫高双腿,感觉肿胀的感觉能稍微缓解一些。但是最近半个月,王阿姨的水肿有逐渐加重的迹象,脚背一按都能按出一个个小坑,严重的时候一直肿到小腿。
王阿姨自己在网上搜了搜,看到有人说吃一些利尿药可以帮助脱水从而缓解水肿,王阿姨跟周围的街坊借了几片药,吃了几顿之后水肿没有明显的好转;后来身边有人建议王阿姨去医院看看,会不会是肾脏出了问题,听说很多肾脏疾病也是脚肿的厉害。
王阿姨一听这话突然有点害怕了,隔天就去医院看了医生,医生询问王阿姨是否合并有其他的症状,比如有没有胸闷气短,或者心慌、心悸等不适感,王阿姨仔细回想也没觉得有其他的不舒服。
医生十分疑惑,继续追问王阿姨是否有其他病史,王阿姨向医生解释说自己患有高血压,目前服用氨氯地平降压治疗,血压平时控制得相对稳定。医生一听王阿姨在服用氨氯地平,便解释说水肿可能是药物的副作用引起的。
为了进一步排除其他潜在病因,医生为王阿姨完善了其他心脏、肾、肺等功能的化验检查,结果反馈都没有发现明显的异常指标,因此,可以基本确定导致水肿的原因是药物的副作用引起的,于是医生建议王阿姨将降压药物调整为缬沙坦,果然不出几天,王阿姨的水肿症状迅速缓解。
以氨氯地平为代表的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在众多的降压药物中是研究最多,疗效最为确切的药物,在临床上广泛适用,但是所谓是药三分毒,大家还是要小心长期用药时的安全性问题。
像王阿姨这样服用氨氯地平后出现下肢低垂部位水肿的情况是氨氯地平的常见副作用之一,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副作用,还要从氨氯地平的药理机制说起。
一、科普:认识氨氯地平的药物作用
氨氯地平属于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的一种,能够阻止血管平滑肌上的钙离子通道内流通道,使得钙离子内流减少。由于血管平滑肌收缩时需要结合钙离子而引起肌纤维的收缩,进而引发血管平滑肌的收缩从而使血管收缩、直径减小。
而血压的产生就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内壁产生的压力,在血流量保持一定时,血管直径与血压呈现反比关系。直径越大,血压降低;直径越小,血压升高。就像是早晚高峰堵车一样,道路越宽,通行压力越小。
因此,基于这样的原理,氨氯地平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外周动脉,降低外周阻力;同时能够增加外周血流量,降低回心血量,从而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而且其降压效果持久,是一种长效降压药。同时还具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能够降低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
那么长期服用氨氯地平会产生哪些潜在的危害呢?
二、医生提醒:服用氨氯地平可能会产生的3个危害
1. 水肿
水肿是长期服用氨氯地平最常见的副作用,一般女性的发生率高于男性,王阿姨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这种水肿一般表现为轻至中度的水肿,通常为可凹性水肿,往往具有晨轻暮重的特点。有相关研究报道,服用氨氯地平的患者,出现水肿这种不良反应的几率约为5%【1】。
由于氨氯地平能够扩张血管,所以血管扩张以后就会增加流经的血流量。有研究者认为,该药对于外周微循环小动脉的扩张作用不如对小静脉的扩张作用明显,在这样不平衡、不对称的扩张作用下,就会引起血管的静水压力增加。
血管内的静水压力升高后,会迫使水分向组织间隙渗透,进入组织间隙的水增加了,就会在该部位形成水肿。正所谓水往低处流,本来身体低垂部位血液回流就相对缓慢,这样一来这些低垂的足踝部位更容易堆积血液。
2. 牙龈增生
牙龈增生是服用氨氯地平较为罕见的不良反应,但是也有关于服用氨氯地平后出现牙龈增生的散发病例报道。相关研究者通过收集患者数据发现,牙龈增生通常发生在服用钙离子拮抗剂的1-3个月内【2】。
如果出现了牙龈增生,通常会表现为牙龈乳头的增大,质地不再柔软,而是变为坚硬且肥大的纤维组织,颜色也不如正常的牙龈组织红润、颜色深,像结节一样盖过牙冠大约三分之一的长度。
有学者提出,氨氯地平导致牙龈增生的原因可能与药物和牙龈纤维母细胞代谢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有关,同时也和患者的年龄、药动力学差异和牙龈存在结缔组织病变等多种因素相关。
当前有研究认为,出现牙龈增生与用药剂量呈正比关系。每日服用氨氯地平的剂量≥5mg是出现牙龈增生这种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2】。观察出现这种不良反应的患者,大部分患者进行停药后约1周左右【2】,肿大的牙龈就能够恢复正常,不会带来其他的后遗症。
3. 心悸心慌
心脏不良反应也是服用氨氯地平的不良反应之一。由于该类药物直接作用于患者的血管和相关平滑肌钙通道,在舒张心脏血管起到一定程度保护作用的同时,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迅速增加可能也会干扰到心脏功能。
患者通常会出现心动过速的表现,会有心悸、心慌等不适感觉,因此指南中明确指出,不推荐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使用此类药物,否则可能会加重心律失常,引起心脏舒缩功能的异常。
有研究发现,在服用片剂降压药物的患者,使用普通片剂和二氢吡啶类药物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心脏相关的不良反应,通常在服药后的12小时内是不良反应出现的高峰期【3】。
如果在服药期间出现了以上的不良反应,该如何处理呢?
三、服用氨氯地平出现相关危害怎么办?
首先,对于以水肿为主要不良反应表现的患者来说,如果只是轻度水肿,可以考虑服用小剂量的利尿剂,比如每天加用半片的氢氯噻嗪。这种药物能够排出多余的水和钠离子,从而起到消肿利尿的作用。
利尿剂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起到利尿作用的同时可以减少循环血量,从而降低回心血量,既能缓解水肿,也有一定程度的降压效果,正好一举多得。服药期间还要减少下地行走及活动,尽可能抬高患肢,必要时还可选用弹力袜,以缓解水肿情况。
但是利尿剂不能长期使用,早期氢氯噻嗪对于水肿的缓解作用尚明显;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降压作用虽然仍旧能够保持,但是利尿作用会有所减弱,产生药物耐受,同时可能还会出现机体的电解质紊乱,这时就需要更换药物品种来解决这个问题。
无论是出现牙龈水肿还是心脏不良反应的患者,都可以通过调整降压用药来进行处理,比如更换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苯磺酸氨氯地平是左旋体和右旋体的等量混合物,有研究表明左旋体为降压作用的主要贡献者。
因此,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比普通的氨氯地平能够起到更高效的降压效果,同时还能够大大降低药物副作用的发生,也可以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以加强对静脉血管的扩张作用。
目前高血压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在众多的降压药物中,以氨氯地平为代表的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是广泛应用的降压选择。但是有部分患者长期服用后可能会出现水肿、牙龈增生和心动过速等多方面的不良反应。
一旦出现这些药物相关危害,在排除有绝对药物禁忌症的前提下,轻症的水肿患者可以加用小剂量的利尿剂治疗,或者改用副作用更小的左旋氨氯地平片,或者联用其他扩张静脉的降压药物来对症治疗。
如果这些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持续没有缓解或者有不断加重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就诊,咨询医生是否需要停药并改用其他类口服降压药。
参考文献:
[1] 祝建材. 服钙拮抗剂后水肿怎么办[J]. 家庭医学(下),2017(8):59. DOI:10.3969
[2] 邱璐璐,吕慧怡. 氨氯地平致牙龈增生[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5(6):455-455. DOI:10.3760
[3] 宋蒙蒙. 分析钙离子拮抗剂类相关降压药的临床应用情况和不良反应观察[J]. 健康管理,2020(35):5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