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老肖(一剑)
干部任前公示制度,本意是把干部的任用提拔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增加使用干部的透明度,让社会来监督拟任干部,充分发挥民主作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干部任前公示的作用不容忽视,确实有一些德不配位的干部,或者身上存在之前没有被发现的问题的干部,在任前公示环节被群众发觉、举报,从而阻止了其带病提拔。
按理,这种制度应该进一步发扬光大,把公示工作做深做细,做得更加阳光和透明。
然而,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干部公示制度却逐渐变了味。不但没有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反而出现了严重的退步。
试举一例,昨日某省发布了一批拟任干部的公示名单:
从中,我们能够发现什么?那就是,公示的信息越来越简单,人物的介绍越来越模糊,从公示上基本看不到什么有效的信息。
我在想,究竟为什么要隐藏一些重要的信息,组织部门在害怕什么呢?
1、没有公布拟任干部的籍贯。
此前网上发生过一些舆论,把某些干部与更高级别的同姓领导关联起来,指两者之间存在亲属或者同乡的关系,进而质疑拟任干部是用人唯亲的结果,使得有些干部非常被动,甚至影响了仕途。
不知道是不是由于这个原因,干部任前公示干脆就隐藏了籍贯的信息,让人们不知道该干部是哪里人,也就无从做一些让干部们担心的遐想,好让公示期安安稳稳地度过。
但是,如果在提拔过程中没有任何违规之处,又何必害怕别人知道干部的籍贯呢?就算真的和某位大领导有关系,也不能成其为不能提拔的理由。身正不怕影斜,掩盖事实反而让人起疑心。
2、没有公布拟任干部将要担任的职务。
这是最大的一个缺陷,所谓任前公示,最核心的信息当然是“任”,连任什么职务都不公布,叫什么任前公示?只笼统地写一个“正厅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提拔使用”、“市州领导班子副职”。
到底是哪个厅的领导干部?哪个州的领导班子?不说明将要去哪个单位任何职务,别人怎么知道你能不能胜任呢?
如果把原来管养猪的干部调去管气象,把妇联主任调去当大学校长,这种牛头不对马嘴的任命,难免会引来众多的质疑声和反对声,组织部门是不是害怕自己的决定遇见太多阻力不好推行?
3、没有公布拟任干部的详细履历。
干部的详细履历代表了他的成长经历和业绩证明,是干部提拔最重要的依据。没有详细履历的信息,就是一具没有血肉的骨架,看不到脉络,看不到肌肉,无从下任何结论。
从详细履历里,人们可以看到该干部最擅长的工作是什么,做出过什么样的成绩。当然,也可以看到他在过往和哪些领导有过交集,属于哪位领导分管的条线。可能,这才是组织上不愿意节外生枝之处。
4、没有公布具体的学历信息。
只是简单地写上“大学”、“在职研究生”,究竟是哪所大学、哪个专业?统招的还是函授的?恕不奉告。
在公示信息的末尾,组织部门还煞有介事地说:“公示期间,请各界干部群众通过来电、来信、来访、网上举报等形式,署名对公示对象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和问题进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反映。”
除了姓名、性别、年龄、现任职务以外,其他一概不知。人民群众什么都不了解,怎么对德、能、勤、绩、廉这么多方面去进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反映”?
我理解,有关领导和组织部门花了很大力气去安排人事工作,自然希望做出的安排能够顺利通过并付诸实施,不希望另起波澜。因此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尽量减少公示的信息量,好让公示期平安度过,让任命尽快落地。
但是,干部任前公示本来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和其他干部参与到人事选拔和任命中来的一项基本权利保障制度,否则何必多此一举搞任前公示。
既然是公示,就不存在隐私。除了与工作无关的内容外,在工作之内应该越详细越好,才有利于人民群众掌握信息,更好地进行监督。
某些领导和部门,总想着独断专行,大权独揽,不容别人置喙,自己一个人说了算。但是制度规定又不得不执行,只好虚与委蛇、搞春秋笔法,把透明橱窗装上毛玻璃,让外面的人雾里看花,让制度的规定落不到实处,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如果真的不想让别人了解、参与、监督,那干脆把名字也隐去,岂不更好?
如此敷衍了事、走过场般的公示,是为了完成公示任务而为,缺乏真正让群众参与的诚意,对建设民主、法治的社会有害无益。这种公示毫无意义,有等于无,完全可以取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