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是搞工人运动出身的,他既不像朱德那样在军队享有崇高的威望,又不像周恩来那样很早就在中央负责全面性的领导工作,为什么后来他在党内的地位能后来居上超过朱德和周恩来,成为仅次于毛主席的中央领导人呢?
比如,我们以刘少奇1936年领导北方局工作时的经历为例,就可以看到他极具传奇色彩的一面:表面上看,他似乎只是一天到晚写写文章就出色地完成了领导工作,这真的是令人匪夷所思。那么,刘少奇到底强在哪里呢?
1936年1月,刘少奇(中)化名胡服领导北方局工作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侵吞了中国东北。接着,日本侵略者又把侵略势力迅速向华北扩张。1935年秋,他们更是厚颜无耻地策动了所谓的“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妄图把华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不久,日本侵略者又在北平近郊组织“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的傀儡政权,割据了冀东22个县。日本军队工人在平津一带进行军事演习,日军飞机也经常在平津上空呼啸而过。华北五省已经危在旦夕,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命运。
12月9日,北平学生10000余人在北平学联的组织、发动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一二九爱国运动”,他们走上街头举行抗日救国示威游行,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一爱国运动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
中国共产党在华北的组织因王明“左”倾错误的指导而遭到严重破坏,已经不能适应这种风起云涌的爱国形势。北方局与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对党中央新作出的“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毫不了解,存在严重的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思想。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刘少奇临危受命,从陕北瓦窑堡奔赴华北,去从事党中央交给他的开拓性的工作。中央为什么会选择刘少奇去领导北方局呢?一方面是因为刘少奇长期从事国统区的工人运动和党的秘密工作,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和领导经验,在党内领导干部中很少有人比得上他。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刘少奇一贯擅长进行理论思考,对中央的路线和政策有着深刻而精准的理解和把握。尤其是对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着极为精准深刻的见解,他早在瓦窑堡会议前,就提出要反对关门主义,尽可能运用上层统一战线,取得公开机会,领导和组织广大群众开展反日运动,在反日斗争中巩固和加强自己的基础。
1936年春,刘少奇化名胡服前往华北。动身前,有人对刘少奇说,你这次去白区,是重返虎穴,任务艰巨啊!刘少奇信心满满地回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和过去不同了,有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方针,一定能够改变白区工作的局面!
一二九运动(油画)
3月间,刘少奇一行抵达天津,他就开始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领导北方局的工作。一到天津,刘少奇就要第一个来接头的河北省委秘书长王林汇报情况。刘少奇在听取汇报中问得很详细、很具体,提出的很多问题就连王林也一时难以谈得清楚,他还对河北省委的工作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批评。
在与王林的第二次谈话中,刘少奇说得多,谈完后,他用手在桌上写下了“刘少奇”3个字,这让王林大吃一惊,也非常兴奋,他认为这一下连续遭到敌人破坏的北方局有希望了。刘少奇在谈话中对形势的分析以及提出的党在白区工作的方针、任务和对敌斗争的策略原则等,让王林茅塞顿开,感觉工作有了方向,也有了力量。
刘少奇经过调查研究,认识到在北方局工作中,“左”的思想影响仍然严重存在,还没能彻底纠正过来。刘少奇结合北方局工作实际,提出华北的任务和工作方针是,准备自己,准备群众,为保卫平津、保卫华北而战。
4月初,刘少奇就在河北省委内部刊物《火线》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肃清立三路线的残余——关门主义冒险主义》的文章。文章在分析了当前形势后,详细列举了关门主义与冒险主义的具体表现以及严重危害,分析了产生根源及长期存在的原因,并指出了解决办法。
刘少奇这篇文章还没发表,北平就发生了“三三一”学生“抬棺游行”遭到当局镇压的事件,这一事件导致许多原来没有暴露身份的学生干部被抓走了,其中还有不少是学生领袖,进步势力也遭受沉重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