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大决战之际,林彪数发“动摇电报”,毛泽东的处置绝了

分享至

毛泽东是一位政治家、战略家,同时也是一位心理专家,他在辽沈战役决策中,与主帅林彪意见分歧时的处置:就是他深谙心理的体现。

辽沈战役时,毛泽东选择林彪作为主帅的原因,依旧与他选用战略区首长坚持的四原则有关:一,要有统领千军万马的指挥才能;其二,要有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其三,在军队中应有很高的威望;其四,要立过赫赫战功。

以上四原则,林彪都符合。然而,堪称完美人选的林彪,也有一个致命弱点:他心思过分缜密,有优柔寡断的一面,而优柔寡断最大的危害就是延误战机。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毛泽东任用林彪为辽沈战役的主帅,是一招险棋。

最初,毛泽东和林彪对于东北地区的战略构想是一致的,林彪同意毛泽东“封闭蒋介石所率国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构想。

林彪在1948年初曾给毛泽东回电:

“我们同意与亦认为将敌堵留(封闭)在东北各个歼灭,并尽量吸引敌人出关增援,这对东北作战及对全局皆更有利,今后一切作战行动当以此为准。”

但关于如何封闭,即如何把国民党堵住,以防止他们撤出东北,林彪和毛泽东出现了分歧。

当时,国军在东北只剩下三个大的据点:沈阳,长春和锦州,而锦州则是沈阳和长春的门户。

毛泽东认为:国民党若想将东北的国军撤出,只有两条退路,一条是逃到锦州再退回关内,另一条是逃到营口自海路离开。

毛泽东的想法是:先拿下锦州,切断他们的后路,再各个击破。很明显,毛泽东在下一盘大棋,他想一口吃掉困守东北的55万蒋军,一个都不想放走。这样大的胃口,这样大的歼灭战,是林彪所没想到的。

林彪的想法是:先打长春,吃掉孤守长春的郑洞国部。这种打法属于稳打稳扎,须知,当时的林彪手握70多万野战军,而郑洞国部只有10多万人马。

所以,由此可见:毛泽东想一口吃掉所有国军,而林彪则想一口一口吃。

林彪之所以做这样的选择,有两个原因,第一,他打仗极其谨慎,几乎不打没有把握的仗;第二,他之前在四平攻坚战的阴影一直影响着他,他极其害怕攻坚战。

所谓攻坚战,就是设有坚固防御的要地,如城池、关隘、要塞或据点的作战。林彪早已知道:国民党在锦州花了几个月时间构筑了现代化钢筋水泥的城防工事,阵地外围还挖了宽深各两米的外壕和架设铁丝网。

可以说:锦州坚固得像一个堡垒。即便四面被包围,他们也可以坚持很久。

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在视察了锦州的城防工事后,曾满意地说:

“在江西和共军作战的时候,哪里有这样的水泥工事?那时都能打胜仗,现在有了这样的工事,更没有问题了。”

林彪当然没有听到卫立煌的这段话,但他清楚:打锦州,将是前所未有的攻坚战。所以,当毛泽东提出让他先打锦州时,他犹豫了。一直犹豫着的林彪还提出:要先打长春。

毛泽东得知消息后,并未发火,他意识到:自己低估了林彪对攻坚战的阴影,高估了他的胆量。

几乎在同一时间,蒋介石也看到了锦州的重要战略位置,他甚至已预估到解放军会在锦州与他们进行大决战,所以他几次三番要卫立煌南下增援锦州。在卫立煌不肯增援的情况下,蒋介石数次亲临沈阳给他施加压力。见毫无效果,蒋介石干脆一怒之下架空了卫立煌。这个操作,相当于“临阵换帅”,而临阵换帅,素来是兵家之大忌。

同样面对主帅不听调遣,毛泽东的做法截然不同。他虽苦恼,却并未动怒,而只是思考究竟该如何让林彪心甘情愿地攻打锦州。

毛泽东深谙心理,他懂得:像辽沈这样的大战役,主帅的重要程度超乎想象。一场战斗要取得胜利,各个环节得到保障是一方面,将帅的信心也是一方面。若他自己心里有犹疑,放不开胆(胆小),那将非常不利。

思来想去后,毛泽东居然同意了林彪攻打长春。明明知道那样做会对战局不利,却要支持,为何?因为:毛泽东想让林彪心服口服。

1948年5月下旬,攻打长春的战斗打响。攻城历时一昼夜:歼敌五千人,我军亦损失两千战士,攻打长春遂告失利。

现实未往林彪所预想的方向发展,林彪认识到长春不好打,却也并未因此而觉得锦州好打。所以,毛泽东准许林彪先打长春仅仅是让他认识到“长春也不好打”,因而并未让他心服口服。

7月20日,即对长春围城1个多月后,东北局常委经过重新讨论确定:攻击长春一举全歼守敌没有把握,不宜勉强,应以最大主力开始南下作战为好。

对于这个结果,毛泽东是较为满意的,他在回电中说:

“现在你们已经将注意力移到向南作战方面,研究南方的敌情、地形、粮食等项情况,看出其种种有利条件,这是很好和很有必要的。”

此时的毛泽东和林彪,再次就如何打东北战场又做到了步调一致,那就是:向南。

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林彪的过于谨慎,再次让他犹豫起来。这位能统帅百万大军的将领,他最大的优点是心细,世人皆知“百万之师,他可以具体部署到营”。可他最大的缺点也是心细,心细如发的背面往往是“过于谨慎”。

在仔细盘算后,林彪再次对于南下攻锦产生了犹疑。

8月11日,林彪等人致电中央军委,说大军南下粮食无法解决,而热河运粮道路甚远,雨水又多又大……言外之意:我们南下打锦州的时间,无法确定。

“兵贵神速”,可林彪等人却在刻意找借口拖延时间。这样的结果,毛泽东当然不满意,他当即发去电报,并一针见血地指出:林彪行动迟缓的症结在于怕打攻坚战。

毛泽东掌握了林彪怕打攻坚战的心理,他也料到了四平攻坚战对林彪的心理阴影。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毛泽东并不能强硬要求他立即南下攻锦。

从当时的战局来看,毛泽东显然是对的。在解放军已经处于主动的情况下,直取锦州、控制榆关,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如此一来国军休想从东北溜出去一个。若不打锦州,这场仗很可能打成击溃战,而非歼灭战,那样,敌人逃到关里,日后要收拾,将非常麻烦。

毛泽东站在大局角度,他谋划了一场胜利总攻。而林彪则多少考虑到自身,四平攻坚战的阴影始终环绕着他,他比谁都清楚,一旦自己没有下定决心打,他很可能会重蹈覆辙。

毛泽东希望林彪尽快采取行动,他在电报中非常明确地提醒林彪:“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他还直截了当地指出:林彪等对北宁路上敌情判断亦显得甚为轻率。

随后,中央军委将东北解放军进行整编,成立了东北野战军指挥部:林彪兼司令员,罗荣桓兼政治委员,刘亚楼兼参谋长,谭政兼政治主任。

其总兵力如下:

“下辖第一、第二兵团部,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15个独立师,共70万人。东北军区部队33万人。”

这就等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推”着林彪等向前走了一步:领导班子给你备好了,人马也备齐了,该出动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