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怎么爱自己,相信你多少也听说过——
要学会拒绝 要有边界感
少苛责自己 多欣赏自己
注重自我成长 认真对待生活
但我发现,现实中真正做到这样爱自己的人,其实并不多。
大家是不知道方法吗?
不是。
有的人是忘记了,有的人则是知道却做不到。
似乎在我们潜意识里,觉得「爱自己」这事虽然对,但又还没那么重要。
这是因为,在这背后缺少了一个核心推动力——痛苦。
你或许会诧异:两者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在一个人开始真正爱自己之前,往往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深深地看见、感受到自己的痛苦。
这是一种对自己真诚的心疼,
然后燃起「拯救自己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强烈愿望与勇气。
今天的几个故事,将会让你对「爱自己」有更深的了解。
1
不敢拒绝别人
直到看见了自己的痛苦
通常我们说,一个爱自己的人,要懂得尊重自己感受。
如果遇到别人过分的要求,要懂得拒绝。
说来容易,做起来难。
来访者小蔚是一个习惯讨好的人,经常会因为不好意思拒绝别人,而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
比如:
临近下班,同事叫她帮忙干一些职责外的工作,每次都默默答应;
周末被朋友拉去参加不感兴趣的聚会,她只好放弃原本的计划;
爸妈要求她每个月都要打一笔钱给不工作的弟弟,让她压力巨大……
通过看心理学书籍,小蔚也意识到:
很多要求其实并不合理,不拒绝的话,生活就会被压垮。
可尽管心里明白,每次准备说出拒绝时,她却又总是欲言又止。
和很多不擅长拒绝的人一样,小蔚心里会冒出很多顾虑:
万一拒绝了,他们会怎么想?
他们会觉得我小气,因此远离我吗?
甚至他们会不会到处去说我……
尽管我和她讲课题分离,那些是对方需要考虑的事情,她不需顾虑。
可小蔚依然不敢拒绝。
直到我们谈到了她过去的一些经验,一个月后,她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我问她:“一直以来,你都是这样不敢拒绝,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吗?”
小蔚点了点头,回忆起以前的事——
- 小时候,她不想被弟弟抢走心爱的玩具,可妈妈每次都会训斥她“你怎么不懂得让着弟弟”;
- 她无法忍受香菜的味道,闻到就想吐,但每次拒绝吃,爸妈都会指责她挑食;
- 每次她试图为自己辩驳一两句,都会迎来更强烈的责备“你为什么老顶嘴,总是气我们”……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这让她从小就体会到:
自己的拒绝是无法被别人接受的,还容易遭到嫌弃。
久而久之,便在心底形成了一个观念:
我的感受是不重要的,别人的感受才重要。
因此,只有当别人的要求实在非常过分时,她才会稍微注意到自己的感受。
但在准备说出拒绝时,她还是会控制不住地考虑别人的感受。
回忆起这些,小蔚落泪了。
连续一个月的咨询,她都回忆着这些痛苦经历,内心也在悄悄变化。
直到有一次咨询,小蔚一上来,突然很兴奋地和我说:
“老师,上周同事又让我加班,这一次,我拒绝他啦!”
2
先看见痛苦的自己
再决心打捞自己
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原来,这段时间里,小蔚开始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了。
以前,她总关注的是别人怎么想,
而现在通过回忆过去,她更关注的,是自己所遭受的痛苦和委屈。
因此,当这次同事又叫她帮忙加班时,她的第一反应不再是“我拒绝的话对方会生气”,
而是不断联想到这两年来——
- 自己总是因为临时加班,放弃了和朋友的聚会、喜欢的读书会活动,还有错过了心仪男士的邀约;
- 并且,每次加完班回到家,自己都是精疲力尽,而同事却舒舒服服地占据了工作成果。
想到这些,她果断地拒绝了同事。
这一次,没有任何思想顾虑。
其实小蔚的内心变化,就好比在看一部电影——
见到一个小女孩,从小一直受委屈,不懂得保护自己,
被那些没有边界的人不断冒犯、 欺负,她不会反抗,只是躲在角落里面偷偷地落泪。
看到这样的画面,我们会油然而生一种心疼,并且想要保护小女孩的冲动。
待有她要被欺负时,会想站出来,把那些人挡在外面。
这时,我们并不会考虑别人能否理解,或感觉是否好受,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
“你们谁都不准欺负她!”
当一个人深刻地看见了过去的痛苦,就意味着Ta与自己的感受建立了深刻的联结。
使得在面对冒犯时,敢于去拒绝,敢于去保护自己。
很多时候人们会认为,回忆痛苦往事会令人心情郁闷,
所以误以为爱自己就是别回首过去,只想开心的事情。
其实不然。
看见痛苦虽然难受,但往往也会让人开始重视自己,从而产生强烈的改变愿望。
3
看见痛苦,看见自己的了不起
当人开始重视自己,就意味着开始有了爱自己的意愿。
在这过程中,也会发生一个关键变化:
看见自己在痛苦中的价值,从而学会欣赏自己。
好友莉莉是一个对自己非常严苛的人,无论工作表现、身材管理,还是业余去学画画,她都要求自己要做到尽善尽美。
稍有一方面表现不太好,她就会陷入焦虑与自责中,活得相当内耗。
尽管男友也常说她已经做得很棒了,她自己也意识到有些要求太苛刻,可却仍然控制不住地嫌弃自己不完美的地方。
一次,我推荐她去参加心理体验营,这段经历改变了她。
活动中有一个环节,老师邀请大家分享小时候的故事。
莉莉说起自己曾经是留守儿童的经历。
爸妈不在的日子里,她经常会被邻居的孩子排挤、欺负——
他们会在墙上写给她起的外号;
会在她的玩具上撒尿;
还会故意在路过她家门口时发出怪叫……
说到这些,莉莉非常难过。
这时,老师抛出一个话题:
那在这么艰苦的环境里,你是怎么让自己长大成人的呢?
通常,我们会以为「长大」就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好像并不需要努力。
其实不然。
莉莉小时候所处的环境非常恶劣:
缺少家人支持,被别的孩子欺凌,还要独自完成家务。
这样的环境中,光是活下来就很不容易了。
而如今,她有着不错的工作与收入,交到满意的男友,还有余力去学画画充实自己。
这个转变是巨大的。
莉莉也第一次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她重新回忆过去:
被欺负时,她就自己躲会家里,在纸上画画发泄;
孤独时,就一遍又一遍地看着爸爸书柜里的小说;
快要撑不住时,就翻起爸妈的照片和寄回来的信……
尽管条件非常有限,可她确实已经尽最大的努力,让自己度过那段灰暗的日子。
说起这些时,莉莉除了心疼自己,突然也发出了感慨:
我居然能在这么糟糕种环境里长大,真了不起呀!
其实,任何一段痛苦的经历,都有2层含义——
第一层是:我经历了痛苦的事情
第二层是:我成功地在痛苦的经历中挺了过来,活到了今天
如果只看第一层,人会感受到沮丧。
而当我们看到第二层时,便能感受到自己与困难对抗的「了不起」,看到自身的价值。
莉莉之所以会对自己苛刻,是因为内心自卑,渴望变得强大,摆脱过去的阴影。
而如今,她便不再需要用高标准来评判自己了,因为已经不需要再去证明些什么了。
因为光是回顾成长过程本身,就足以让她深深地以自己为豪了。
你会发现,「看见痛苦」会带来很多美好的改变。
除了会让人欣赏自己以外,也还会产生一个巨大的影响:
让人重新审视生活,然后获得成长的力量。
4
看见痛苦,获得成长的力量
爱自己不仅包括尊重自己感受、认可自身价值,这些让自己舒服的事情。
同时,也意味着一个人会行动起来,重视自己的成长。
史泰龙的经典电影《洛奇》,是励志片的鼻祖。
表面上,讲述了一个颓废拳击手,重新站到擂台赛的故事。
但它之所以能唤起几代人共鸣,是因为刻画了一段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历程:
一个人从浑浑噩噩,到重新找回自己,认真对待生活。
影片一开始,便是洛奇擂台上应付了事的模样。
即使打得很烂,被人喝倒彩,他也无动于衷。
如果钱不够了,就去帮黑社会收账,大部分时间都在吊儿郎当地混日子。
与其说是一个拳击手,30岁的洛奇更像是一个懂一点拳击的混混。
没人瞧得起他,也没人尊重他。
颓废的生活是痛苦的,但洛奇选择去酒吧买醉,和混混们一起抽烟,用烟酒来麻痹自己,逃避现实。
然而,发生了2件事,在他心底埋下了改变的种子。
- 一天,他发现拳击馆里自己用了6年的柜子放了别人的东西,教练告诉他:“你本有机会成为出色拳手,却在混日子,这是在浪费生命!不如把练拳的机会给别人好了!”
- 一次在路上,他遇到一个被混混带坏的小女孩,他把女孩拖出来,告诉她要离那些社会败类,但女孩却对洛奇的好心劝告嗤之以鼻,因为他自己活得就像个败类,有什么资格教育别人呢?
这使得洛奇不得不直面一个痛苦的真相——
自己这些年活得颓废,虚度光阴。
一次,他偶然获得了挑战拳王的机会,当教练上门邀请他时,洛奇说出了压抑多年的情感:
这些年来我什么都没有,
这一次,我要好好地打一场!
于是,他开始全力去训练,目的不是赢,而是要无愧于心地认真活一次!
每天天没亮他就出门跑步,击打冷冻猪肉来模拟实战,终日都泡在拳击馆里。
最终,洛奇的努力换来了成长,在与拳王的比赛中,成功地坚持了15个回合没有倒下。
虽然没有获得胜利,但全场观众都被他感动,发出掌声与喝彩声。
现实中,想要成长改变的人很多,有的人三分钟热度,有的人持之以恒。
后者转变的契机往往和洛奇一样,Ta们直面了自己多年来的颓废,然后产生一股强烈的愿望:
不能让自己沉沦下去了,我需要用行动,把自己从浑浑噩噩中解救出来!
爱是一种深深的看见。
爱自己亦是如此。
如果只是机械地记住「爱自己」的方法,把它们当成任务去做,那么这种爱容易流于表面。
其实,只需真诚地去看自己的一切——
既看到那些快乐、成功、有价值的部分,
也去看到痛苦、遗憾与无奈的部分。
当深深地看见痛苦后,内心便会自然生出一个念头:
我要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
正如教育家孙瑞雪老师曾在诗中写道:
我学着做我自己的主人,
学着阅读并细细咀嚼我的故事,
我不活在我的童年里,
爱我自己,从走出和创造我开始。
我尝试着,重新导演我的人生,
爱我自己,
就可以包容我生命中发生的所有。
我爱的是我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