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博士一身名牌贵得离谱,被捕后发现竟将国家机密同时卖5国

分享至

一、国安局破获谍报网牵出知名学者

2005年4月,北京国家安全局。

这一天,安全局的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不寻常的重大线索:一个名叫程翔的香港记者可能和台湾间谍机关有着不同寻常的联系。

这个程翔不仅为香港多家媒体工作,而且还是新加坡《海峡时报》驻大陆的首席特派员,近几年确实在新闻界搞出了一些名堂。

但是这种背景复杂的人影响越大,危害就越大!国安人员当即行动,于4月22日将程翔控制。

很快程翔就交代了自己被台湾情报机构收买,向对方传递国家重要机密信息的事实。

原来他在2000年初担任《海峡时报》驻台湾记者期间参加了当地某“基金会”组织的“时事讨论会”,并认识了该基金会工作人员薛某、戴某。

在明知该“基金会”为台湾谍报组织,薛某、戴某即台方间谍的情况下,程翔接受了对方交给自己的搜集大陆情报的任务,以传真、电邮等形式将他人从北京等地向其提供的、涉及国家秘密及情报的有关材料提供给对方。

那么问题来了,程翔虽然是个记者,但以其现有的权限是接触不到这么多重要的情报的,他的“上线”到底是谁呢?

程翔

进一步调查显示,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的陆建华,曾经通过程翔向境外媒体提供过多篇涉及国家机密的论文。

这让侦查人员的心再一次揪了起来:看来,程翔背后的情报网络远比自己想象的复杂。

陆建华,上海人,1960年生,从小学习成绩出色,聪明过人。在恢复高考第二年的1978年他考进了中国顶级名校的复旦大学就读于中文专业,这一年他才只有18岁。

即使是在人才辈出的复旦大学,陆建华也是优秀者中的佼佼者,1982年顺利毕业之后,他又前往天津的南开大学攻读社会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1980年初的中国,就算大学生也是万里挑一,研究生更是凤毛麟角,还在南开大学读研期间,陆建华就参与许多本国和外国的社会课题研究,有中国和许多亚洲国家的国情较为深入的了解。

在网络上,我们如今还能找到一篇陆建华就读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时,在《当代青年研究》杂志上发表的《印度反叛青年们的社会地位》。

该文发表于1987年,分析鞭辟入里,思想简洁清晰,足可见作者文字功底了得,学术积累较为深厚。

正所谓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陆建华的才情使他很受南大老师们的赏识,并在1987年获得硕士学位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继续深造。

中国社科院大楼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中央直接领导、直属于国务院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可称得上是官方的权威智库。

当时,社科院的院长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近代史专家、曾任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的胡绳。

因此,能够进到社科院读博的可谓是人才中的人才,精英中的精英,牛得一塌糊涂。1990年,陆建华获得了第一届世界青年社会学家论文竞赛最高奖,这无疑是为他的社科院生涯又镀了一层金。

五年之后,陆建华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并出版了一本专著《来自青年的报告——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及其趋向的演变》。

在32岁风华正茂之际成为中科院博士,可以说陆建华人生的前途不是小好,而是大好。

此时摆在陆建华面前的光明大道有两条:要么成为潜心学术,成为学界的顶流大咖,要么步入仕途,最终可能成为政府的高级干部。

春风得意的陆建华的选择是:两条路都不错过。

在学术层面,他参加了社科院的重点课题“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的研究,这个课题一看就了不得,是给党和政府商定国家的大政方针服务的。

由于在研究方向上贡献突出,陆博士在1996年被选为“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并多次应邀出国访问,参加学术交流。

形形色色的国际学术交流会越来越多(文图无涉)

人生最难保持的东西之一就是定力,在看过国外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之后,陆建华的思想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一方面,他更加积极地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例如加盟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担任嘉宾主持人、成为“央视论坛”特约评论员、北京电视台“读书”节目主持人等,可谓是赚足了公众的眼球。

由于陆建华风度翩翩,思想敏锐,语言风格深入浅出,诙谐幽默,对各种社会现象都有独到的理解,很快吸粉无数,成了在社会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公众人物。

在那个年代,对他这样类型的人有一个特定的称谓“公知”,当然了,当年“公知”还没有变成一个彻底的贬义词。

另一方面,陆建华积极参政,并于1997-1998年挂职担任重庆市渝北区副区长。

他挂职的那一年重庆刚好成为直辖市,大大小小的事情多得不得了,可是渝北区还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地方,当时的渝北区放眼望去全是一望无际的农田,因此被人戏称为“江老幺”。

为了给渝北区做些实事,陆建华想方设法地给区里拉投资,通过自己认识的人脉渠道,他很快碰到了在日本外务省有关系的朋友,并给当时还叫开县的开州区拉到了一笔经济援助。

陆建华

二、名利薰心加速蜕变

直到这个时候为止,陆建华的人生轨迹并没有出现大的偏差,此时已经成为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的他,除了喜欢炒作自己之外,工作勤奋,学养出色,很受上级和同事的认可。

他所研究的方向涵盖青年问题、社会问题、社会发展和公共政策,当时已经着手开始写作《中国社会问题报告》,并参与社科院蓝皮书《200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的撰写。

小编我专门搜索了这本蓝皮书的信息,仅从目录看,该书涉及21世纪初中国社会的阶层问题、改革问题、治安问题、反腐问题、人口和生育问题等,算得上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小百科全书”。

由于参与这些重量级书籍的写作,陆建华获得了大量一手数据和可称为国家秘密的关键信息。

与此同时,陆建华的“抬头”也越来越多:除了原来的职务,他还担任了“中国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所”的执行所长,频繁参与各种高级别会议,俨然就是个半官半学的“学官”。

坏就坏在陆建华手上的稀缺资源和他高调的个性,令他成了境外谍报组织极力拉拢、腐化的对象。

陆建华参加活动(左为北大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

在社科院工作虽然身份光鲜,但毕竟拿的是死工资,出去参加节目搞活动,一部分收入还得上交,这让陆建华渐渐心生不满。

自从渝北区经济援助一事之后,陆建华的身份引起了日本方面的重视,很快他收到了日本外务省关于参加学术交流的邀请。

结果陆博士下了飞机,对着日方接待的学术人员就是一顿显摆。日本一看,好家伙,大鱼啊!

他们相信,只要搞定了陆建华,就能获得许多关于中国政府关键政策走向的重要信息,起码也能够知道许多中国社会的真实情况。

当然日本外务省的这次邀请目的本来就不单纯,他们本来也想在中国的学术界巴结一个年轻一代的优秀学者作为其代言人,但这一次日本的情报部门竟也顺藤摸瓜地找了上来。

他们对陆建华表示,如果能够开展他们所期望的“合作”,要钱,要女人有的是!要其他资源也有的是!

陆建华心动了:他本来就不是什么清心寡欲的人,名利在他这个年纪确实是自己拼命钻营希望得到的东西。

但是,他毕竟是读研、读博一路过关斩将走过来的高智商人才,社会上复杂的人和事情见识了太多太多,明目张胆地出卖国家机密,这样的傻事是不会干的。

参加强国论坛活动的陆建华

事实证明陆建华的头脑确实不错,但很可惜用错了地方,他既不想放弃外国势力提供的荣华富贵,又不敢公然做出卖祖国的事情,于是自作聪明地决定走一条中间路线。

所谓的中间路线,实质也很简单:“包装”。

那就是把机密信息包装在论文里面,再把论文以投稿的名义交给境外的媒体发表。

至于论文通过谁传递,有谁会看到,是不是会被人复制,从论文发出的那一刻开始就失去控制了。

反正就算被发现了陆建华也可以信誓旦旦地说:不是我的问题,我是单纯的学术行为,我不知道。反正当年把论文发表到国外期刊上的国内学者多了去了,又不是只有我一个。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