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1月的一天,正在山西担任副省长的新中国开国大将黄克诚,被一伙人揪到北京。很快,中央专案组第二办公室开始对他的“反党集团案件”进行审讯。
黄克诚
面对这位年过六旬的老革命者,审讯人员没有客气,很快就上了各种手段。而铁骨铮铮的黄克诚并没有屈服,努力与对方进行斗争。
在被关了一年多后,1968年3月,专案组对黄克诚搞起了“车轮战”,对他通宵达旦地进行审讯。一天,极度痛苦的黄克诚猛然挣脱后,抓起桌上的茶杯朝自己头上猛砸下去,一时间鲜血直流,他当场休克过去……
从昏迷中醒来后,黄克诚决定偷偷给当时的副统帅、自己的老上级林彪写一封信。在信里,他倾吐了自己这段时间以来的感受……
事实上,黄克诚与林彪颇有渊源。时间回到20多年前,1945年9月14日,黄克诚以个人名义向中共中央发电,提出了《对当前局势和军事方针的意见》,建议立即派部队前去东北。不仅如此,他主张应尽量多派,“至少应有5万人,能去10万人为最好”,以创建一块大的战略根据地。
中共中央经过考虑,对黄克诚的建议表示认同。9月23日,中央军委即令他率新四军第3师主力3万余人进军东北。
9月28日,黄克诚率部出发。部队日夜兼程马不停蹄,跨越陇海渡过黄河穿越华北,终于在11月25日抵达辽宁锦州附近,胜利完成了挺进东北的战略任务。
随着国民党军以优势兵力向东北推进,黄克诚又向党中央建议东北部队暂不在大城市和交通干线作战,而以一部主力占领中小城市,并着手建立乡村根据地,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
从1946年1月开始,黄克诚担任西满军区副政治委员、司令员,中共西满分局副书记、代理书记。他坚决执行毛泽东关于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的战略方针,领导创建了西满根据地。
同年3月,苏联军队开始从东北撤退。对方一从沈阳撤出,黄克诚立即将活动在彰武地区的新四军第三师第十旅转到四平附近待命。
黄克诚
几天后苏军一撤出四平,十旅便趁机拿下四平,俘虏了数千名敌人。4月中下旬的时候,苏军又从长春、哈尔滨等地撤退,这些地方也先后一一被解放。
不久,国民党军开始自沈阳北进,兵分三路攻打四平。身为东北部队最高领导人的林彪向黄克诚征求意见,商量这一仗应该怎么打。
颇具战略眼光的黄克诚,建议选择敌人三路中最弱的一路,在西面攻其左翼,这样可歼灭对方一部分有生力量。林彪接受了这一建议,集中相对优势兵力,不久便将敌人陈明仁的第二十一军第八十七师歼灭,打退了敌军对四平的第一次分进合击。
然而,不甘失败的敌人很快卷土重来,倾全力再度向四平发起猛攻。这一次,他们派出了8个军的兵力。
面对这一情况,毛泽东出于政治上的需要,认为有必要在四平打一场保卫战,以争取苏联的军事装备援助。于是,他选择林彪来指挥这场战役。
四平在东北是一座比较大的城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黄克诚得知林彪指挥10万人,即将与敌人在四平展开鏖战后,不禁大吃一惊:共产党才刚刚进入东北不久,兵力不过10万人,而且根据地还没有建立巩固,武器装备也相对落后。面对兵力数量和武器装备都占尽优势的敌人,想要固守四平,无异于自取灭亡。
此时的中共西满分局已经转移到白城子,心情焦虑的黄克诚给林彪连续打了几份电报,建议他适可而止,不能与敌人硬拼。
“敌人一开始进攻时,打它一下子以挫其锐气,是完全必要的。现在敌人是全力以赴与我军决战,而我军暂时又不具备进行决战的条件。因此,应当把四平及其他部分大城市让出来,让敌军进来,我们则到中小城市及广大乡村去建根据地,积蓄力量,在敌人背上沉重包袱走不动的时候,我们再回过头来逐个消灭它,那时我们就主动多了。”在电报中,黄克诚这样阐释道。
然而,对于黄克诚的苦口婆心,林彪却并未理睬,既没有回电,也没有撤兵。就这样,随着四平保卫战的进行,战场形势逐渐对共产党军队不利。
林彪
看到形势愈发糟糕,黄克诚又一连给林彪发去几封电报,建议立即从四平撤军。林彪看着电报,内心十分矛盾。他当然知道固守下去的后果,但这期间毛泽东先后给自己发过十多份电报,中心内容都是坚守四平。现在没有接到毛泽东的撤退命令,林彪自然不敢擅自撤退。于是,他依然没有回复黄克诚的电报。
而这里面的原因,黄克诚并不清楚。出于高度的责任心,他于5月12日直接致电党中央,对四平保卫战和东北战局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如停战短期可以实现,则消耗主力保持四平、长春亦绝对必要。如长期打下去,则四平、长春固全丧失,主力亦将消耗到精疲力竭,不能继续战斗。故如停战不能在现状下取得,让出长春可以达到停战时,我意即让出长春……以求争取时间,休整主力,巩固北满根据地,来应付将来决战。”
然而,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也没有给黄克诚回电。5月14日,毛泽东在给林彪和彭真的电报中指出:“请你们考虑军事全局再打下去是否有利,应否考虑有条件地让出长春,换得其他地区的合法,并取得时间整补军队,以便将来之用。”5天后,毛泽东又在给林彪的电报里指出:“如果你觉得继续死守四平已不可能时,便应主动地放弃四平,以一部在正面迟滞敌人,主力撤至两翼休整,准备由阵地战转变为运动战。”
从这两封电报可以看出,毛泽东已经采纳了黄克诚的建议。就这样,四平保卫战持续了一个月后结束。按林彪的说法,敌人取得惨胜。
到了1947年8月,黄克诚开始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政治委员。他领导建立起了较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和规章制度,为部队作战提供了坚实后盾。后来,黄克诚又担任了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政治委员,领导当地军民全力支援主力部队决战辽沈。
时光荏苒,转眼来到了1959年。这年夏天,黄克诚在庐山会议上遭到批判,同彭德怀等人一起被定为“反党集团”。事后,他被撤销了中央军委秘书长兼总参谋长职务,政治待遇基本取消,工资降级。
彭德怀
那段时间,黄克诚过上了赋闲生活。他每天早晨6点半起床,外出散步一小时,然后回家吃早饭,听新闻,看自费订阅的《人民日报》。晚饭后,黄克诚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全国新闻联播》,再出去散会儿步,晚上10点左右就寝。
1965年10月,黄克诚被分配到山西,在那里担任常务副省长。可这样的日子没过几年,他又在1967年1月被揪到了北京。
一开始,黄克诚被关在五棵松附近北京卫戍区的一个监护点。性格耿直的他常常和看守吵架,一旦对方有侮辱行为,自己就会还手。
“我明知自己年老体衰,和年轻小伙子打架是自找倒霉,但打不过也要打,不能白受侮辱。”黄克诚回忆道。由于他的刚硬,看守人员有所收敛,知道这个老家伙不怕死,动不动就拼命。
后来,黄克诚被转移到玉渊潭附近的另一个监护点。当时正值3月,北京天气很冷,看守人员让他们自己生炉子取暖。身为南方人的黄克诚不太会,经常烧得乌烟瘴气。
据同监的其他老干部回忆,黄克诚是监狱里吵骂得最凶的一个。1968年3月,专案组采取“逼供信”手段,要求黄克诚承认自己是混入党内的“假党员”。
黄克诚
所谓“逼供信”,是一种逼取口供的方式,指审讯人员对被审人施用威胁手段逼取口供,一有招供即信以为真,据以定案。
专案组人员先搞“车轮战”,审讯人员换班休息,黄克诚则一直站着,通宵达旦反复交代自己的入党经过。这还不算,第五天开始,专案组开始上“坐飞机”。他们把黄克诚的胳膊高高提起,猛压他的手腕和关节,使其仰面朝天,双脚提起。
这样一弄,黄克诚的身体急剧疼痛。他使劲挣脱出一只手,抓起桌上的茶杯,把自己的头砸得鲜血直喷,整个人当场休克过去……
幸好,黄克诚还是醒了过来。为了不再遭受这样的痛苦,他决定偷偷给当时的副统帅林彪写一封信:
林副统帅:
我入党四十余年,历史长得很。要找茬儿,可找之处甚多……他们根本不懂历史,不懂旧社会,不能理解我们的路是如何走过来的,一味瞎纠缠地搞下去,搞到我八十岁也搞不完。这种逼供办法,势必逼得人乱说,牵累许多无辜者。这个教训,历史上已经不少见。因主席忙,只好写信给你,请你考虑一下……
林彪
信写好后,黄克诚托哨兵将其转给卫戍区司令员傅崇碧。而仅仅三天后,当专案组人员又想对黄克诚进行逼供时,林彪的指示到了,他的境遇随即有所改变。此后,黄克诚再也没有受到过体罚,都是平和地说教、劝供。
日子一天天过去,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出逃殒命蒙古温都尔汗。在此之前,黄克诚利用被监护的时光,不停读书学习,还撰写了十余万字的自传。
而在林彪出事后,黄克诚并没有乘机落井下石。当专案组让他揭发林彪时,黄克诚这样说道:“我过去对林彪的印象不错,觉得他很能打仗,也能采纳他认为正确的意见。这次,他叛党叛国出逃,自己否定了自己,用不着我说什么了。”
1977年12月,黄克诚出任中央军委顾问。在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他被增补为中央委员,并当选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
1980年6月,中共中央对黄克诚予以正式平反。两年后,80岁的他出任中纪委第二书记,在年迈体衰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工作。
1983年2月,经中央军委批准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民解放军军事人物条目”列入了林彪条目。可林彪条目的初稿与其他元帅不同,除了简介外,对他的历史功绩与贡献只字未提。
黄克诚进行审阅后,邀请《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编写组进行面谈。他当面指出,要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历史学者的态度来写林彪。黄克诚一面认为林彪“罪有应得”,一面也指出“他在历史上对党和军队的发展、战斗力的提高,起过积极的作用”。
黄克诚
不仅如此,黄克诚介绍道:“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冬我们进军东北的部队是10万多人,经过三年,到1948年12月部队进关时是100多万人。带10万人进去,带100多万人回来,建立了东北那么大的解放区。当然这不是林彪一个人的功劳,这是整个东北局和东北部队指战员和东北人民的功劳,但是林彪是主要领导人,也不能抹煞这一点。”
在中纪委任职期间,黄克诚为贯彻新时期党的方针政策、拨乱反正、端正党风、平反冤假错案等作出了重要贡献。1985年9月,他退出了中纪委的所有领导职务。此时的黄老因支气管哮喘病加重,已在解放军总医院住了两年时间。
同年年底,黄克诚因直肠癌进行了手术,困在病床上不能动。重病在身的他开始拒绝治疗和用药,不管医护人员和亲友怎么劝说,黄克诚坚持不吃任何药物。“我已经不能为党工作了,请你们不必为我浪费国家钱财,把药留给能工作的同志用吧”,他这样说道。
1986年12月28日,黄克诚在解放军总医院病逝。他的追悼会有3000多人出席,杨尚昆在悼词中指出:“黄克诚同志具有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不盲从,不苟同,坚持真理,刚正不阿。他在历史上多次因为坚持正确意见而受到错误的批判、打击,甚至被撤职、降级,但始终保持刚直敢言、为人民无私无畏的高尚品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