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究竟有何本领,竟能驾驭猛将如云、劲旅如雨的四野百万雄师?

分享至

导读

  • 四野两位开国元帅,三位开国大将,十九位开国上将,将星之多居四大野战军之首。
  • 林彪貌不惊人,沉默寡言,更不善与人交流,究竟有何才能使众将帅心悦诚服?
  • 一张作战地图,一把炒黄豆,林彪是靠什么力量化腐朽为神奇,扭转东北战局?
  • 作为我军唯一的政工元帅,罗荣桓在东北发挥了什么样的重要作用?

且让本文为你一一讲述!

一、壮哉四野,将星如云、劲旅如雨

1946年1月,中央军委任命林彪为新成立的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

当时,党中央、毛主席把东北作为全国战略布局的重点,东北民主联军汇集了从全国各个解放区抽调过来的精锐之师和猛将、悍将。

为了提高指挥效率,1946年6月民主联军全军整编了五个纵队,一纵司令员万毅、二纵司令员刘震、三纵司令员程世才、四纵司令员胡奇才、六纵司令员先是陈光,后来换成了洪学智。

五个纵队司令员里两个开国上将,三个开国中将,这配置堪称豪华。

东北民主联军和后来的东北野战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有多能打?抗战胜利之后杜聿明带出关的都是中国远征军的老底子,美械装备的比例占到一半以上,堪称国民党部队中最能打的精锐。

结果仅仅三年时间,1948年10月关外国军最强大的廖耀湘兵团就在辽西会战中被歼灭,接着东北的国民党军除了第五十二军从营口撤退之外几乎全军覆没于辽沈战役中。

其实,要讨论四野的战斗力水平问题,光凭国民党军队还真是不够看的,只有以美军为代表,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才能充分予以说明。

1950年7月,由于朝鲜半岛局势骤然紧张,中央军委决定以四野十三兵团和四野四十二军为基础成立东北边防军,第一批入朝作战的六个军除了五十军是起义部队,六十六军是华北军区调过来的之外,其他四个军都是四野的老底子。

1950年10月第一次战役,在云山城暴打美军第一骑兵师,打死打伤2000多个美国鬼子,随后又成建制俘虏美军一个连的,是吴信泉指挥的四野三十九军

第二次战役死守松骨峰,昼夜行军150里山路穿插三所里,随后“南挡北拒”,迫使美第九军丢弃所有重装备狼狈而逃,让彭老总挥笔写下“三十八军万岁”的,是梁兴初指挥的四野三十八军。

抗美援朝战争后期,指挥一百三十余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完下半场,打到美帝国主义、南朝鲜李承晚政府死心停战的,是原四野七纵司令员邓华

打造钢铁大动脉保障志愿军后勤,死扛世界第一空军发动的“绞杀战”的,是原四野六纵的司令员洪学智。

空军那更不用说啦,几乎是“一夜之间”就把中国空军打造成世界第三空军,拉起十三个空军师的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是当年的四野参谋长、“雷公爷”刘亚楼。

以及指挥志愿军空军奋勇作战,把美国空军在朝鲜半岛上空啄得秃了毛的,是当年的四野二纵司令员刘震。

不要说46年整编时民主联军的五个纵队司令,就算下面的师长、团长,也几乎个个都是打起仗来嗷嗷叫的猛将。

55年授衔,四野光大将就有肖劲光、黄克诚、谭政三位,开国上将还有李天佑、韩先楚、黄永胜、肖克、赖传珠,就算是少将中也有好几个了不得的人物……

开国五十七位上将,光四野占了三分之一,四野的将星之多,是其他几个野战军所难以比拟的。

此外,原四野十三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因为55年已转地方工作未参加授衔,不然按资历、按战功也是上将保底,大将合理!

二、只有林彪,才能给四野这群暴烈的骏马套上笼头

说白了,四野这么多将才,放到其他部队里个个都是要当老大,谁也不服谁的主,那么问题来了,谁有这么大能耐,可以统率这么一群牛逼哄哄的人物。

历史给出的答案是林彪。

林彪和那些一听打仗就来劲的天生的好战分子不同,他身材不高,沉默寡言,喜怒不形于色,乍一看性格十分内向,怎么都不像一个领兵打仗的统帅。

自从1938年3月被晋绥军误击受伤之后,林彪更是有四年多鲜少出现在大众视线之内,在延安抗大时期就有人背地里称他为“大姑娘”。

也许,真正懂得林彪的人只有毛主席。

1942年林彪从莫斯科养伤归来,毛主席亲自到机场迎接,这样的待遇,在我党我军的众多高级将领中可谓独一份。从1930年开始,林彪就是红一方面军的主力干将,而他也的确不负所望,在战争中屡立奇功。

1930年下半年,蒋介石出动十万大军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一次“围剿”,红军采取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策略不断后撤,麻痹敌人。

12月31日,国民党“前敌总指挥”张辉瓒率领第十八师主力进犯龙冈一带时遭到预先埋伏的红三军阻击,国民党军仗着武器先进不断冲击红军防线,直逼毛主席、朱总司令的指挥部。

战况有多激烈?已经到了毛主席把警卫营都派上去助战的程度。

当时,林彪的红四军本来是要去东固阻击敌人的,但林彪收到东固没有敌人的消息后,敏锐地认定国民党军的主力集中在龙冈,于是立即写下了一条至关重要的命令:

东固无敌,敌在龙冈,望全军将士奋起精神消灭之。

红四军立马掉头直扑龙冈,在第十八师背后杀出,一举打断了国民党军最后一根脊梁骨,十八师腹背受敌,士气顿挫,再也难以组织有效的进攻。最后红军全歼第十八师主力,活捉了张辉瓒。

林彪在战争中不断成长,他的部队打满了五次反“围剿”,1932年3月开始,林彪担任红一军团长,第四次反“围剿”的黄陂、草台岗两仗,红一军团和兄弟部队联手,连续消灭国民党嫡系部队三个师,打得陈诚痛哭流涕。

过湘江,红一军团在觉山铺和十倍于己的桂军打了四天,全军拼掉一半,最后完成阻击任务撤退时,情绪向不外泄的林彪望着铺满山坡的红军尸体泪流满面。

但这并不影响只剩下一半人马的红一军团在长征中挑大梁,四渡赤水大捷娄山关,飞夺泸定桥接应中央红军突出重围,强攻腊子口砸开红军生死路,红一军团一次次在最危急的关头帮助红军走出绝境。

所以说,林彪的威名就是在一次次苦战、恶战中打出来的,这一点当时红一军团三个师的师长、下属各团的团长都十分清楚。

但是,当时组成东北民主联军的将领和部队来自四面八方,有的是当年红三军团的骨干,比如李天佑、黄克诚,有的是当年红四方面军的主力,比如韩先楚,詹才芳,还有的是以前东北军的旧部,比如吕正操。

要让这些大英雄、大豪杰们服气听指挥,那就不是简单的资历可以解决的问题了。

三、为战争而生的军事奇才

林彪作为方面军指挥员与一般将领相比的特别之处,是他极其善于总结。早在1936年他就写过一篇《怎样当好一个师长》的文章,提出了一个高级指挥员应当具备的九大素养。

在《怎样当好一个师长》中的第四点是:要有个活地图。

在电影《大决战之平津战役》中,东野进关后,指挥部第一个落脚点设在河北蓟县孟家楼村。当参谋们还在忙碌着收拾屋子和往墙上挂地图时,林彪已经站在尚未拼接好的地图前考虑跟进部队的行军路线了。

当林彪向参谋长刘亚楼下达命令,要求第一、第二、第十三纵队不必再绕行冷口,直接走这里——时,他的指挥棒点的是墙上一块尚未钉上地图的位置。

当林彪说出:“山海关”三个字,指挥棒在空白处轻轻点了两下,这时参谋们才在墙壁的空缺处补上印有“山海关”字样的地图。

《大决战》拍摄时,还有许多在世的开国老将作为顾问,长期负责四野情报系统,直接对林彪负责的苏静中将就是顾问团成员,所以电影的许多细节确实是还原当年的真实情况的。

作为一个统帅,在战争还没有开始前,脑海中早就形成了战场的全景地图,敌人可能从哪里进,从哪里退,我军又从哪里进,哪里退,哪里可以守,哪里必须攻,已经有了初步的判断。

根据苏静的回忆,林彪最大的爱好是看地图,而且经常在地图前面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

无独有偶,不仅林彪喜欢看地图,另一位常胜将军粟裕大将也是如此,粟裕大将的习惯则是倒骑着板凳看,而且恨不得要把整个地图都背下来。当部下问他缘故时,他笑笑说:不谙地图,无以为宿将嘛!

粟裕大将的解释,也许可以作为林彪爱看地图的一个注脚。

正因如此,在布置作战任务时,林彪的部署往往能做到比一线指挥员还清晰准确,一个双方超过十万兵力参战的战役,他对我军兵力的配置往往是到团营级别,策划一丝不苟,连一个细节都不会落下。

当时,“东总”的电台是直接联系团级指挥所的,在真正的战斗打响后,团长们可能会一直收到“东总”的电报,电报里从来没有多余的话,一般就是三个问题:我军进攻是否顺利,指挥部是否跟上,敌人情况如何。

一场战斗下来,他有可能往某团团部打发七八个电报,由于林彪本身就对战场地形十分清楚,要想糊弄他是不可能的,这样无形的压力使得下属的各师、团长们根本不敢懈怠,一旦仗打起来,无不全力向前。

辽沈战役第二阶段,三纵七师的一个营在胡家窝棚兜住了廖耀湘的指挥所,一场激战之后三纵向东野指挥部汇报战果,当其他人还在听参谋报数据时,一直沉默的林彪突然发出灵魂三连问:

为什么缴获的短枪比长枪多?为什么俘虏的军官比士兵多,为什么击毁和缴获的小车比大车多?

不用说了,胡家窝棚肯定有大鱼!

在当时,林彪对细节的敏感度在解放军高级将领中首屈一指。

四、“林氏教学法”:土办法风靡四野全军

在战术指挥层面,林彪通过长期实战积累的经验,在解放战争初期总结出了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六大原则”,尽显其老谋深算与果断狠辣。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