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遇最后生死考验,毛主席对林彪说:拿不下这里我们只能回草地

分享至

一、红军面前有三条出路,但毛主席真正能选的只有一条

1935年9月11日,爬雪山,过草地,历经千辛万苦的中央红军终于来到了甘肃南部的俄界县境内。

近一年来,英雄的红军战胜了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突破了无数的封锁线和堡垒群,但却在雪山和草地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艰难险阻。

因为大自然的力量绝非区区个人所能对抗:

红军爬雪山,那可不是我们现在说的一座山,而是连绵起伏1300公里的层峦叠嶂,全部走完要一个月,红军是6月里爬的雪山,可山顶上依然奇寒彻骨,大多数人只有一件单军装,只好烧些辣椒水,每人喝一碗后上山。

更麻烦的是红军战士的身体早已到了透支的边缘,在和极寒气候的抗争中很多人忍不住就想躺下去休息一会,如果真躺下去的没挺过来就会冻成冰雕,而其他人又无法搭救,只能眼睁睁看着战友牺牲。

过雪山红军减员严重,平均一个连都要损失五分之一左右的人员,还有的连队几十个人一下子全掉到深不见底的雪坑里,救都救不起来。

红军翻越的夹金山

雪山之后又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松潘大草原,纵横300多公里,全部走完要七天。

草地难走,因为大部分地方都是烂泥,表面上看和草地没什么两样都长满了草,一脚踩空会直接把人吞没,从脚没到头,也就够你喊一声“救命”的功夫。

让人恼火的是茫茫草地上根本找不到吃的,也找不到能喝的水,更没地方搭帐篷休息。

草地里大量的植物腐烂之后还会释放出甲烷等有毒气体,这些毒气无色无味,前面过去的红军在草地上躺一晚,第二天就起不来了。

当后面的队伍经过时,总是会看到前面部队的战士三三两两靠在一起,有的神情平静,有的举手作挣扎状,一动不动,走过去才发现他们早就没有呼吸了,此种情形令人毛骨悚然。

草地对红军的威胁远胜于国民党军队。林彪指挥的红1军团直属队在8月21日进草地时共有1300多人,截止8月24日已经牺牲了120人,到25日连牺牲带掉队,全队只剩了1000人出头。

松潘大草原

毛主席是靠着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口袋里一把炒熟的麦粒走过草地的,麦粒有限,就算饿了也只能一粒一粒地嚼着吃。

到9月中旬走出草地时,中央红军已经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此时红军的军委直属纵队和一、三军团加起来总共也只有14000多人,而真正的野战部队还不到1万人。

按照中革军委调整后的战略目标,红军应当北上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而且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部队的名字也改成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

但根据毛主席的判断,凭借目前的这些部队,要想在国民党中央军、陕甘地方军阀、张学良东北军、杨虎城西北军的夹击之下建立根据地不是不现实,而是根本没有希望。

必须说明的一点是:当时的毛主席和中央红军的其他领导人还不知道刘志丹、谢子长等人已经在陕北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所以他们所面临的现实相当于毫无亮光的一片浓黑,是死是活只能全靠自己闯。

9月12日,毛主席、张闻天、王稼祥、凯丰、刘少奇、博古等当时留在中央纵队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在俄界召开了全体会议,讨论红军下一步的出路问题。

俄界会议旧址

事实很清楚:现在摆在毛主席等人面前的只有三条路:

第一条路:由甘南进入新疆,与苏联方面取得联系,在中苏边境建立革命根据地,这也是当时中央政治局考虑的最佳方案;

第二条路:往东沿白龙江而下,可抵达土地相对肥沃、人口较多的武都、阴平地区,这里位于川、甘交界,也可以考虑建立革命根据地;

表面上看这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还是那句老话:正常人都想得到的事情,蒋介石也想得到。

毛主席认为,蒋介石绝不会那么容易放红军进入人口稠密的地区发展,说不定早有埋伏暗藏杀机,因此东去这个方案不可行。

实际上老蒋早已命令胡宗南率领其第2纵队所辖之第1师及第49师、第60师、第61师和第1师补充旅、第2师补充旅等部队共10万人赶到武都、成县、文县的三角地带布防,就等着红军自投罗网。

当时红军面临的形势

七八月中旬胡宗南虽然在毛儿盖、包座地区跟红军交战连吃败仗,但对付中央红军仅剩的一万多人的本钱还是有的。

在蒋介石的连续电令下,胡宗南打起精神,以其核心主力第1师为中央靠后部署在陇南,以60师位于成县、以61师位于文县,组成一个大开口的三角阵型。

以中央红军一万多人的疲惫之师,如果贸然冲进胡宗南的倒三角阵恐怕不死也得脱层皮。

既然这条路走不通,那么还有第三条路:向西渡黄河进入青海东南部地区,虽然红军中没有人去过青海,但就以俄界这里的情况来看,青海的环境只会比甘南更糟糕。

特别是青海的人口稀少,气候极寒,粮食更难以筹集,绝非养兵之地,红军就算可以喘息一时,但蒋介石的大军杀来则根本无法抵挡,到时还是得乖乖卷铺盖走人。

说来说去,其实留给红军的真正可行选项只有北上一条路。

二、“要是拿不下这里,我们就得回草地去”

从俄界出发往东北方向50多公里处,是从甘南通往甘北的交通要冲腊子口,而红军面对的问题是:此处的地势堪称天险,只要敌人有足够的兵力防御,红军想要通过此处几乎是不可能的。

今天的腊子口

只要是从腊子口经过的人见到此地的险要,无不触目惊心,如果世上真的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方,那就是腊子口了。

这里既然被称为“口”,就是一个极为狭窄的地方,最窄处只有8米宽的一条山道,两边都是悬崖绝壁,常人难以攀登,山道下面是波涛汹涌的腊子河,如果稍不小心就会跌入河中尸骨无存。

不管是谁,只要在这架起一挺重机枪,就能够封锁进出腊子口的整条通道,如果在两边的峭壁上也设下伏兵,足以令进犯的任何敌人有来无回。

腊子口之险,毛主席从当地的藏民口中早有耳闻,但现在中央红军的命运已经到了生死决于一刹的紧要关头,要是拿不下腊子口,整个红军就得退回草地去。

凶险无比的草地早已是红军心中的梦魇,那里没有吃的,也没有喝的,如果蒋介石封锁了草地的主要出入口,不用武力进攻就能把红军困死了。

无论如何,红军都不能退回草地去!

毛主席与周总理、博古在一起

9月15日,中央红军在藏族土司杨吉庆的帮助下顺利抵达距离腊子口不远的旺藏寺,并得到了30万斤小麦的补给。

红军本来已经山穷水尽,没想到会碰上杨吉庆这么一个同情革命的大好人,算是吉人自有天相。

西昌的小叶丹,陇南的杨吉庆,这两位少数民族头人都在生死关头帮了红军,是红军命里的福星。

毛主席望着涛涛的白龙江水沉思片刻,对红1军团的领导人林彪、聂荣臻郑重地说:“腊子口是通往北方的咽喉,要是拿不下来,我们就得重回草地去!”

红军不怕远征难,而今到了这差不多最后的凶险关口,再无回头之理!

了解了毛主席的分析和判断之后,我们再把视线转到蒋介石这边。

目前蒋介石与毛主席最大的情报差距是:毛主席不知道陕北有刘志丹的红军,但蒋介石知道。

蒋介石:我开了全图

所以,蒋介石最主要的判断也是红军一定会从甘南夺路向北,但他的预测是红军会转向东北与刘志丹会师,而不是毛主席一开始所想的向西北去中苏交界处。

根据与毛主席多年交手的经验,蒋介石认为尚有七八万人的红四方面军、以及贺龙、萧克、任弼时指挥的红二方面军皆不足为虑,真正可虑的还是只有区区一万多人的中央红军。

红四方面军刚刚在反“六路围攻”中大破四川军阀刘湘的二十万大军,在各路红军中兵力最强,凭什么蒋介石就敢不将其放在眼里?

因为蒋介石知道红四方面军的最高领导人是个机会主义者,当初在鄂豫皖红四方面军搞得红红火火,一看国民党军势大,立马就跑到四川。

这次由于和刘湘打了将近一年,资源消耗严重,又放弃了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往川西跑,现在又喊出“打到成都吃大米”的口号,掉头南下。

这是什么?这是十足的流寇作风!古往今来,就没有见哪路流寇真的成了气候的。

蒋介石:我真正的对手只有一个

只要消灭了中央红军,那么整个“剿共”战事就没什么悬念了。

可以说,蒋介石的战略判断是十分精确的,但在战略上的具体布局就马马虎虎了。

首先,他命令集结在武都东南、东北方向的胡宗南部队立即向西北方向推进,意图将红军赶回草地去。

其次,他急匆匆地给当时担任甘肃省政府主席兼兰州绥靖公署主任的朱绍良发了一份电报,要求他立即修建堡垒工事,并派出得力部队防守各个交通要道,严防红军向东北方向突破。

随着这份电报,还有一份“赏格”,上面规定:“生擒毛泽东者奖十万元,献首级者奖八万元,生擒林彪、彭德怀者奖六万元,献首级者奖四万元,生擒博古、周恩来者奖五万元,献首级者奖三万元……

毛主席,始终是蒋介石的心头大患。

这个部署无功无过,没有任何出奇之处,但麻烦的是就算这样的平庸部署到了胡宗南、朱绍良等人的手里依然免不了层层打折。

甘肃“一把手”朱绍良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