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7月,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打了小一年。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由于当时中央领导人李德和博古的错误指挥,这场战争几乎没赢面。
兵力数倍于己的反动派,给苏区红军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
不得已的情况下,中革军委派出了红六、红七军团分别西征、北上,借此来缓解中央苏区的压力,顺便想想办法能不能风紧扯呼,赶紧撤。
红七军团长寻淮洲,参谋长粟裕,带着6000人,还有2000新兵蛋子,整个军团不到1300支枪,组成了北上抗日先遣队,后来又跑到方志敏的地盘和红十军团会师,结果在谭家桥一地,遭到俞济时和王耀武的围追堵截,最后寻淮洲战死,方志敏、刘畴西等人不幸被捕,壮烈牺牲。
红六军团以任弼时、萧克、王震等人领导,1934年8月7日从遂川县出发开始西征,不到两个月,这支部队伤亡过半,就剩下了3300人。
不过红六的运气好一点,和贺龙的部队会师后,开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扛到了中央苏区开始战略转移。
1935年11月,红六和红二从湖南省桑植县开始长征,1936年9月到达甘肃。
不过这都是后话。
到1934年10月,红六、红七两支部队的作战,并没有取得太大的胜果,虽然也牵制了反动派的一部分力量,但根本不解燃眉之急。
中央苏区面临的军事压力非常大,反动派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开始进攻,兴国、宁都、石城一带迅速沦陷。
打破围剿已经断无可能,苏区红军处于生死攸关之际,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
要么继续留在苏区,死扛到底,这样有可能被反动派一锅端,全军覆没。
但好在根据地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基础建设也比较完善,守着地盘和反动派继续死撑下去。
要么,撤离苏区,打得过就打,现在打不过就跑。
这样好处是,有大概率可能会保留下一些火种,但这对于很多已经在苏区扎根的同志,会对未来产生一种前途渺茫的恐惧感,会动摇革命理念。
而最为致命的是,就算大家一致决定要撤走,要战略大转移,那么要撤到哪里去?
还有谁先走,谁掩护等一系列问题。
而且,这其中还有一部分同志,对反围剿心存侥幸,毕竟都打赢了四次。
眼看着敌人的攻势越来越猛烈,前线伤亡越来越大,该如何抉择已经迫在眉睫。
而就在此时,一份从江西德安发来的情报,解决了中央面临的这个两难抉择。
这份情报十万火急,雪中送炭。
在这份情报中,清楚明了的写出了反动派针对中央苏区,制定了一个一锅端的恶毒计划,名为《铁桶围剿计划》,投入的兵力和将要开展的战略,几乎是致命性的打击。
中央苏区在接到这个情报后,立即开会研究,最后发现苏区只有一个选择:撤离苏区。
留在苏区,必死无疑。
撤离苏区,谋一线生机。
因为这份情报实在是太过紧急,信息非常有限,只知道反动派的铁桶围剿计划,但不知道详细布防。
现在是不用纠结留还是撤了,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没有军事布防信息,就只能像一个无头的苍蝇,只知道撤离苏区,但根本不知道向哪个方向撤离,更不知道要撤到哪个地方。
稍有不慎,这些撤离的部队要是遇上了反动派的主力精锐,那境况可能更为严峻。
就在中央苏区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时,一个邋遢的乞丐悄悄地进入了瑞金。
在昏倒前,他将自己手里的四本字典,交给了周总理。
而字典里藏着的计划,就是中央苏区撤离的方向。
也就是后来我们说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这名乞丐,叫梁明德。
01
为了送出这四本字典,梁明德佯装成乞丐的样子,不惜弄残了自己的身体,而他的家人也因此被捕失踪。
周总理亲自过问,并将此事列为专案专办,要求一定将他的家人找回。
可是,当时的风云变幻,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寻找梁明德家人这件事,有心无力。
一直到解放后,周恩来都没有忘记这件事,安排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负责此事。
接到这个任务后,曾希圣挑选了安徽省青年团书记项南来配合协助调查。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身为青年团书记的项南,也在积极的投入到工作当中。
刚过而立之年的他,还有很多重要工作要完成,对于这个失踪案,项南并不是很理解。
毕竟这些年,兵荒马乱的,日本鬼子,国民党,保安团,地方武装,还有土匪胡子,别说干革命了,就算是普通群众,失踪都是常有的事。
而且,项南本人和自己的家庭也是失散多年。
组织怎么就对梁明德这个案子执念这么深呢?
在各项重要工作正处于推动之时,现在却要付出额外精力去研究一个失踪案,项南心里估计也会说一句,这不是本末倒置么?
可虽这么想,但项南还是遵照组织的安排,开始着手调查此事。
只是,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这一番调查的结果,不仅让项南震惊不已,更是让他抱头痛哭。
因为,这个叫梁明德的人,原名叫项与年。
02
梁明德,原名项与年,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人,祖父是秀才,父亲是耿直厚道的山区农民。
有兄弟六人,9岁时过继堂叔项仕杰。
养父为晚清汀州府秀才案首,学识渊博且精通医术,15岁那年与童养媳王村玉成婚。
1918年,前往南京看望胞兄项廷爵,接触到革命新思想,开始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
1925年,梁明德在浙江石甲小学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闽西人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成员之一。
在组织的安排下,他一直在国外发展党员,建立组织,成为华侨华工的群众领袖。
在海外活动期间,他并没有和家人透露任何信息,只是说在外做生意。
1927年,梁明德加入周总理在上海创办的中央特科。
1929年,梁明德回国,配合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3打龙岩城。
战斗胜利后,梁明德回到阔别已久的家庭,妻子很是开心,却也很疑惑。
在丈夫的嘴里,他在海外做生意多年,可为何两手空空,一分钱都没有赚到呢?
梁明德给妻子委婉的解释道,他做的生意,虽然没有挣到钱,但给了很多贫农分了土地。
聪明的妻子顿时明白,梁明德是做了共产党。
但她没有害怕,没有恐惧,只是提醒梁明德,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
不久后,梁明德以南京华侨事务委员会科长的身份,带着妻子和12岁的儿子以及刚刚周岁的女儿,前往上海。
他在上海勃生路创办复炎小学,任校长。
而这些,都只是给他真正的身份打掩护。
1929年8月24日,一个留着大胡子的地下交通员联系上梁明德,将他带到一个秘密地点,安排任务。
当见到这次指挥任务的人后,梁明德很是激动,同时也明白了这次任务的充满凶险。
因为这次任务的总指挥,是周恩来。
周恩来向组织挑选来的一行同志,介绍了此次任务的目的:劫囚车。
原来,在几天前,中共中央曾在沪西区的一栋小楼里,组建了一次重要会议。
会议形式则是在打麻将,而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将江苏军委的工作交给江苏军委秘书颜昌颐。
这次会议,由于叛徒出卖,导致五名参会人被捕。
军委四烈士被捕地点
分别是,彭湃、杨殷、颜昌颐、邢士贞、白鑫夫妇。
而周恩来因为生病,没有参会,才躲过一劫。
事情发生后,周恩来连夜召集中央特科开会,研究营救措施。
另一方面,周恩来还派了特别行动科的负责人,陈赓去找国民党上海特派员杨登瀛,弄清楚是谁在叛变导致了这些人被捕。
杨登瀛,中共首个潜伏在国民党内的高级特工,双面间谍,一边是中统干将,一边又是中央特科的人,只由陈赓和他单线联系。
在杨登瀛这里,陈赓搞清楚了叛徒是谁。
白鑫,中共中央军委秘书,由于自己的一个亲属背叛革命被彭湃枪毙了,因此怀恨在心。
而且,在杨登瀛这里还得知了一个重要消息,蒋介石已经下令枪毙彭湃等人。
事态紧急,根本没时间做太多筹谋,国民党在二审后打算将彭湃等人转押至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看守所,转押过程中,劫囚车,是营救他们四人的唯一机会。
经过连夜研讨,梁明德等人伪装成各色人等,秘密布置在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的路上。
8月28日早晨,天刚刚亮,押送彭湃等人的囚车经过,梁明德本打算按照原计划,准备劫囚车,结果没想到却出了纰漏。
手枪不能用。
这批手枪,枪上的油脂由于没有擦干净,导致不能击发,无奈下只能忍痛撤离。
1929年8月30日,彭湃、杨殷、颜昌颐、邢士贞在龙华警备司令部内秘密杀害。
而叛徒白鑫,则躲进了反动派上海党部情报处长范争波的公馆。
周恩来与梁明德商议,在白鑫还没逃出上海之前,一定要将他就地正法。
可白鑫非常狡猾,住在公馆里深居简出,中央特科的人根本没有机会下手。
梁明德向周恩来提出了一个胆大的方案。
既然没有机会秘密的将白鑫枪决,那就反其道而行之,就在大庭广众之下处死白鑫。
1929年11月11日深夜,霞飞路范公馆门前,情报处长范争波和白鑫等一群人走了出来。
范争波是为白鑫送行的,而白鑫则是打算前往南京邀功领赏。
就在白鑫打算上车时,公馆前面拐角处突然窜出来一辆轿车,停在了公馆门前。
范争波也好,白鑫也好,又或者其他小喽啰也好,都以为这又是哪个同僚好友为白鑫送行的。
结果没想到,一下车是梁明德和其他两名特科同志。
反应过来的白鑫立马就逃跑,梁明德紧追上去,砰砰砰几枪将白鑫打成了筛子。
击毙叛徒后,梁明德潇洒离开。
这次任务,梁明德处理的干净利落,给周恩来也留下了深刻印象。
1933年,梁明德被选中前往江西执行重要任务,自己十几岁的儿子交给了朋友张雪澄代为照料。
而自己则化名梁明德(在此之前其实都叫项与年,为了阅读方便,通篇写了梁明德),潜伏到了江西省第四保安司令部任机要秘书。
1934年10月,蒋介石从南京抵达庐山,召开五省军事会议,继续部署对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围剿。
由于庐山正处于德安地区,所以江西省第四保安司令部司令莫雄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莫雄,也是中共地下情报人员,为共产党收集了不少情报,营救过不少共产党员。
这次会议,全部材料有三四斤种,有《剿匪手册》、《围剿总动员令》和《铁桶围剿计划》,以及详细的兵力部署、进攻路线、战斗序列等。
每份文件都是绝密。
这些材料的主要内容就是:打算调用150万国民党兵力,对中央苏区,瑞金、于都、兴国等革命根据地,在某一日同时从四面八方突然呈合拢包围之势。
将中央苏区一锅端。
这个巨大的包围圈中心便是瑞金,而包围半径,长达150公里。
这些材料里详细的介绍了这个包围圈的很多区域,还编了号,精确到部署哪支部队务必何时到达指定编号点。
并且按照规定布上铁丝网,构筑火力网工事以及碉堡,还会建立电话网、医院、弹药仓库等。
等最外层包围圈形成以后,各部队依照命令,每日向中心点也就是瑞金,推进7-8华里,每推进1华里,就要布上1重铁丝网,每推进5华里,就要构筑一道火力网工事和碉堡线。
每月推进25公里,6个月后瑞金就彻底成为了一座孤城,而在瑞金四周,将会是300层铁丝网,60道碉堡火力封锁线,还有难以计数的地雷。
到时候,中央苏区插翅难飞。
而且,为了迷惑中央苏区,在包围圈还没完成之前,他们会派出12个师的兵力和红军纠缠,来迷惑红军。
一旦包围圈形成,这12个师撤离,随着包围圈的逐步推进,那留给中央苏区的,就只有坐以待毙。
参加完庐山会议的莫雄,深知这个计划的毒辣,关乎红军生死。
一回到德安,莫雄便找来梁明德、卢志英等人商议。
这些人听闻国民党的计划后,几乎和莫雄是一样的反应。
如果这个计划顺利进行,中央苏区必死无疑。
几人当即决定,将这个重要情报,以加密电报的形式发出,让中央苏区早做准备。
可当时电报也只能简短的发一些东西,信息相当有限。
那到底该怎样,才能将国民党的这个详细计划,兵力部署,进攻路线等一系列绝密情报送出呢?
时间紧,任务重。
几人经过一番商量后,决定用最笨,也是最可靠的方法,找一个人带着详细计划情报,腿到瑞金!
如果你现在用导航软件搜索,从德安到瑞金,445公里。
这还是21世纪,基建很成熟,路修得很好的情况下。
而在当时,从德安到瑞金,要经过永修、南昌、丰城、宁都、石城等数十个县,要翻越不知多少座大山、河流。
更要命的是,还要穿过几十道敌人的封锁线。
最后,这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了梁明德。
这不仅仅考虑到他曾在上海中央特科的表现,更重要的是他会说客家话。
这一路上,跋山涉水,少不了重重盘查,如此详细的计划情报,直接带过去估计都走不到三里路就被毙了。
几个人深思熟虑后,决定将情报材料加密后抄写在,当时常用的四角号码《学生字典》里。
有一些重要的军事标图,用淀粉液描写在薄纱纸上,夹到字典里。
由于内容量很大,足足抄写了四本。
为了让他戴着字典更合理,梁明德伪装成一个教书先生。
03
一切妥当后,梁明德连夜上路,为了避开哨卡,他只能走一些偏僻小路,一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难。
当走到距离瑞金一百多公里的时候,梁明德发现,《铁桶围剿计划》已经开始了。
敌人层层把关,教书先生这套说辞,也不能蒙混过关。
梁明德心里着急啊!
怀里的情报,早一分送到苏区,红军就早一分安全。
看着阻碍他前进的哨卡,心急如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