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础工业领域里中国一直有一些薄弱项目,其中的代表就是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即便是从建国起就非常重视,可依旧没能够改变落后的事实。
除了在这些工业领域还有一些难点没有攻克以外,在最为基础的汽车发动机领域中,中国还是与一些技术强国有不少的差距,这使得国产汽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与一些进口车辆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于是汽车技术强国日本就借助这个差距,放出了豪言,认为再给中国50年业不可能赶上日本发动机的制造技术,这不禁给中国汽车工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对于这样一个差距的解读,让不少人理所当然地解读为了中国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在电动汽车领域寻求突破,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中国在汽车发动机领域的技术差距与日本真的有这么大吗?
一、技术追求的结果不同
从中国经济改革以来,很多日本汽车企业就在中国落地,成立了合资企业,这让日本在汽车发动机制造上的技术让当时的中国汽车工业领域的人才看到了差距所在,于是此后的数十年里,中国在汽车工业领域上一直在追赶。
尽管到了如今中国在汽车发动机制造技术上与日本依旧有差距,可差距显然已经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了,之所以日本不少汽车企业还会放出豪言,认为自己在发动机制造技术上依旧领先中国半个多世纪,最为根本的原因就是在技术的追求上的不同。
日本在汽车发动机研制上的追求是节油节能,可中国没有这种顾虑,自然不会偏向于这个方面,相反是在稳定性和抗寒性上追求性能效果,比较各自的长处,自然不会有正面的结果了。
因为中国有很大一部分国土处于高纬度地区,特别是东北还属于重工业基地,所以在抗寒性能上追求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了,相比之下日本在汽车发动机的抗寒性能上已经不及中国了。当然如果论汽车发动机整体制造工艺,中国确实还有很大的差距,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了日本一些汽车企业敢于放出豪言。
在制造工艺上的差距,中国主要还是在于机床上,日本得益于享受到了数控机床发展的红利,自然是在这一领域领先了,可中国却还是在近十余年里才在这一领域上有比较大的起色,有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不过差距也不至于有半个世纪那么夸张。
二、制造布局上的差距要重视
除了在数控机床上依旧落后于日本外,在制造产业链的整体布局上还是落后于日本的,如今在汽车生产线上,日本很多汽车企业已经大规模采用机器人操作了,可中国还在采用人力操作,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在中国的不少汽车企业也提出了要加速机器人制造工具的研发,可普及规模肯定是不及日本的,这使得中国必须在制造技术上加以重视,特别是像机器人手臂的应用和制造布局的利用,于是在追赶的过程中肯定是要重点突破了。
如果中国汽车企业采取重点突破的话,想必在接下来的十余年里肯定能够追赶上日本的汽车制造企业的技术,这使得两国之间的差距肯定是不如日本方面想象的那么夸张的。
技术上的差距可以通过加速研发弥补,制度上的差距却不是一蹴而就的,两国汽车企业在管理制度上的差距也是值得重视的。
日本汽车企业在研发和人才培养上的投入是企业非常重视的,相反中国汽车企业的投入却远没有那么多,甚至还不及日本汽车企业的一个零头,当然在近十余年里研发的投入一直在上升,可依旧不敌日本汽车企业,这一点也是最值得重视的。想要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从企业的发展角度来看,从制度上去改变,于是中国汽车企业的制度改革就是发展中必须要面对的一道坎了。
在制度上的变革,就必须从一点一滴开始入手,其中针对企业人才培养就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这也是中国汽车企业做的不足的一方面,需要花大力气进行改善。
从目前产学研的对接来看,中国不少企业已经尝试在这一领域中进行突破了,可见在未来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还将越来越大,与西方技术强国的差距也将日益缩小。
尽管日本放出豪言,在半个多世纪内中国汽车企业在汽车发动机制造技术上也追赶不上日本,可真实的情况确实中国的不少汽车企业已经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了,无论是在技术研发上,还是在企业制度上,都体现了中国汽车工业上已经进一步迈进了。
与日本在技术上的差距客观存在,可实际上却并不能够因此断定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相信中国在汽车工业上会越来越往好的方面发展,最终完成赶超西方技术强国的目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