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速度”引发了许多人的讨论,这个源自于我国高铁的词语,即使用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上也不为过。中国从近代以来,经济发展实现了数个突破性进展,如今更是一跃成为可以和美国抗衡的经济体。
谈起中国为何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中国人大国际关系学院的副院长,金灿荣教授用一句开玩笑的口吻回答:“就是因为从来不听经济专家的。”金灿荣教授这句话从何而来?是否有道理?众所周知,在各个领域都有各自的擅长者,他们或许经验老道,或许受到人们的认可,因此被誉为“专家”。可是这些年来,“专家”一词渐渐从当初的褒义词变为了贬义词,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有人冒充专家散布谣言,也有部分专家对自己的话不负责任,张口就来。因此“专家”渐渐代表不了权威,反而成为人们讥讽的对象。
而金灿荣之所以说中国从来不听经济专家的,这一观点最初还要从一段视频说起。视频中有一堆专家围在桌子上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金灿荣看了之后就发表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要远离专家们的“臆测”,特别是国外专家。因为国外看国内是有一条明显的鄙视链,外国大部分人总认为中国进入了一个调整时期,伴随而来的是经济困难,就业率低,需求不足,金融不稳等问题,反而中国人对中国经济的了解比较直观。
举个例子,西方人看到中国经济增长率为10%,他们会说中国在退步,因为中国曾经达到过16%。反观美国的经济增长为2%,西方人则会欢天喜地的报道美国经济强劲增长。从表面来看,这只是专家媒体给人们灌输的一种错误认知,但是当人们已经习惯这种认知之后,并且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经济,那么势必会走上歪路。因此金灿荣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一流的经济学家,就没有一流的国家经济。”因为经济学实在太容易出现问题,仅通过这样的东西是无法完全解释一个国家的经济。而且社会实践调查也表示,几乎每个国家的财政部长如果是学经济出身的,那么国家的经济情况大多不太妙,反而是工程师出身的财政部长表现的非常出色。
这就说明经济学家和工程师有着明显的区别,经济学专家,他们擅长找问题,工程师则擅长解决问题。而经济发展的本质就是解决国家问题,就业问题、养老问题、医疗问题等等。其实说到头经济专家不被看好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只能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片面且主观臆想的去看待国家问题。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往往需要从全面的角度看待问题才能够完美的解决,因此中国经济发展从经济专家口中说出来就失去了权威性,如果依旧听经济专家的,中国经济发展势必会一落千丈。
就像各个学科的专家编写教科书一样,他们可以将自己的感悟和经验写下来作为学生的参考。但是学生要想在社会上有所成就,一味地照搬是不可取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根据中国国情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切身实地给出的建议才具有参考性。
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肉眼可见的进步并不是经济学家三言两语的功劳,而是每一位劳动者辛勤的汗水所浇灌。与其花时间去关注经济发展,不如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相信国家的发展领导人会比所谓的经济专家看的更透彻。在正确领导下的我们,只要每个人听好指挥,都行动起来,祖国的经济自然会一路高涨、气势恢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