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摄影:想让曝光不“翻车”,先练好测光这项基本功!

分享至

在“入坑摄影”系列课程的第九章节中,我们将系统地解析相机的测光系统,确切地学习在不同的拍摄场景中,如何有效地运用对应的测光模式,并以此针对曝光的控制进行技术延伸。

如果您阅读过之前关于光圈和快门速度以及ISO的文章,您将知道如何利用相机控制曝光的三个变量。但是想要准确的实现特定的图像效果,精确地测光至关重要。测光是相机确定正确的曝光必须要经历的过程,而测光系统就像是相机的大脑,为各种场景选择最优的理解方式,并准确的谐调曝光设置。

不同的测光方式(反射光与入射光)

在胶片摄影时代,测光表还没有成为相机的标准配置之前。测光方式通常有两种:使用手持测光表或完全依靠拍摄经验进行估光。因为无法通过即时的预览来审查胶片的曝光效果,所以估光所带来的曝光错误很有可能会付出高昂的代价。随着数码摄影的到来,测光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现在我们通常使用相机内置测光表或手持测光表进行测光。

手持测光表读取我们所谓的场景“入射光”,即从特定光源投射到主体的光,通过优先考虑光圈或快门速度来确定曝光。这对于中大画幅胶片相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些相机通常不具备内置测光表。相比反射光,由于直接测量被摄体,因此可以获得更精确的曝光,并且不易受被摄体颜色的反射率影响。

目前几乎所有的数码相机都在使用内置测光表读取场景中的“反射光”,即光源照亮场景后反射至相机,随后通过相机的镜头进入至机内的传感器进行读取,在专业术语上我们称为TTL测光(“Through The Lens”的缩写,即通过镜头测光)。

内置的测光表会告诉相机场景中反射的光有多亮。为了给“亮”或“暗”赋值,我们需要有一个基准。大多数相机,通常会评估场景的灰阶图,并使用中间

色调的中灰(18%灰)作为基准,以测光范围内的均值评定场景中的主体的亮度,确定所需曝光值。

当然正如上文我们所说,虽然相机的内置测光表使用简单便捷,但是会受到主体颜色反射率的影响。使其在拍摄包含大量白色场景时出现欠曝,或拍摄包含大量黑色场景时出现过曝等情况。因此,我们通常需要使用曝光补偿遵循“白加黑减”的方式(拍摄包含大量白色场景,增加曝光补偿。拍摄大量黑色场景,减少曝光补偿),矫正相机的测光。

那么另一个问题来了,相机的测光系统检测的是场景中哪一区域的反射光?这个问题的理解有助于准确的测光和预期拍摄效果的实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足够地了解相机的测光模式。

相机测光模式的运用

当场景存在均匀照明时,相机测光表在默认模式下可以很好地工作。然而,当主体具有不同的光照水平和强度时,测光表确定曝光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单一的测光模式很难满足我们的拍摄需求,所以相机都提供了三种传统测光模式,可以选择如何对主体进行测光。此外,某些相机制造商拥有自己的“智能”测光系统。以便更好地应对不同的拍摄场景,这也是我们本文需要讨论的另一个重点。

评价(佳能)/矩阵(尼康)/多重(索尼)测光:

评价测光具有强大的通用性,不同的相机制造商使用不同的术语,但是不管它叫什么,这是大多数相机的默认测光模式。相机会对覆盖整个场景的多个区域进行测光,并根据色调分布,颜色,构图等信息进行多次计算,获得总体的平均值,以确定一个高光和中间调以阴影尽量平衡的曝光。从风景到人像,此模式在各种拍摄对象和光线均匀的情况下都适用。

  • 优点:通用性强,即使是不熟悉测光概念的摄影新手也可以使用此模式避免严重的曝光错误。
  • 缺点:不适用于突出单个区域的亮度水平的场景,如高调或低调摄影风格。

中央重点平均(佳能)/中央重点(尼康)/中心(索尼)测光:

在中央重点平均测光下,相机虽然对整个场景的曝光进行测量,但是会对中央区域进行加权处理。当您在拍摄特写人像或静物等需要居中构图的题材时,中央重点测光可以很好胜任。因为该模式在正确曝光主体的基础上,仍会考虑一定的其他场景元素。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