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观察|中国迎来新一轮外交热潮,有效沟通、增信释疑是关键

0
分享至

3月30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举办《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蓝皮书(2022/2023)》(以下简称《蓝皮书》)发布会暨 “2023年大国关系与中国外交”研讨会。

回顾2022年,《蓝皮书》分析指出,国际形势呈现出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复杂、动荡的变化:乌克兰危机搅动欧亚大陆政治安全格局;美国在亚洲竭力搭建排他性阵营;全球安全、经济、金融等多重挑战叠加。与此同时,中国元首外交全面开启、高潮迭起。

展望2023年,《蓝皮书》认为,国际形势将围绕安全与发展两大主线深入展开。美国聚焦大国竞争,谋求维护自身霸权地位,将使大国关系面临新的挑战。不论中美、美俄以及欧美关系是更趋动荡,还是有望走向相对缓和的局面,都将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3月30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举办《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蓝皮书(2022/2023)》发布会暨 “2023 年大国关系与中国外交”研讨会。图源: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外交往有序恢复。在国研院30日举办的这场研讨会上,不少与会专家都关注到了近期中国迎来新一轮外交热潮: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博鳌亚洲论坛相继举办;多国政要已经或即将开启访华行程。

值得注意的是,3年疫情之后,受到中美战略博弈、地区冲突爆发、去全球化趋势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今中国外交“再出发”,如何化解外界对华疑虑,开展更为有效的对外交流与国际传播值得我们思考。围绕这一问题,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在研讨会现场采访了多名国际关系学者和国际传播领域专家。

与会专家认为,尽管目前与外界的交往还未完全恢复至正常状态。但随着后疫情时代中外往来人员增加,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增多,我们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不过,对于政界、学界和传播界人士而言,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如何用理性、平和的声音打破外界对华疑虑,化解“敌”与“友”、“威权”与“民主”观念和叙事显得愈发重要。

中国外交按下“加速键”

正如外界所观察到的那样,随着疫情形势好转,中外交往有序恢复,中国迎来新一轮主场外交热潮,外交按下“加速键”。

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上,多国领导人、国际组织负责人、商界领袖、国际知名学者又一次齐聚博鳌小镇。这份国际政要名单包括:新加坡总理李显龙、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西班牙首相桑切斯、科特迪瓦总理阿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等。除了出席博鳌论坛外,李显龙、安瓦尔、桑切斯还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谈及中方对博鳌论坛的期待,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此前表示,期待借助博鳌亚洲论坛这一国际交流平台,共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大计,为完善全球治理、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福祉贡献“博鳌方案”。

围绕当前国内出现的这一波对外交往热潮,在国研院30日举办的研讨会上,不少专家也向澎湃新闻分享了他们的观察与感受。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刘丰表示,尽管现在国际航班等还未完全恢复至正常状态,但整体来说,仍有很多外国人士愿意来中国,在清华校园里也时有看到;各个院系也开始恢复接待外国专家,身边不少老师也计划去国外交流访问,这是一个较好的迹象,可以期待之后恢复到相对正常的状态。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谢韬也注意到,近期有不少外国政要或知名人士来到中国。但在他看来,现阶段的这些交流,并不代表通常意义上的人文交流,即中小学生、大学生、学术界以及游客之间的交流,想要恢复到此前常态化的人文交流状态仍需时日。

如何通过对外交往化解对华疑虑?

在3月初的两会外长会上,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秦刚在谈及“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时指出,当今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比以往更容易“上热搜”、被围观,但我们手中的麦克风还不够多,音量还不够响,舞台上还有不少“麦霸”,关于中国的噪音、杂音还不少。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当代中国青年义不容辞。

尽管当前对外交往的热潮再度掀起,但同样不容忽视的是,受到新冠疫情、大国博弈、逆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外界在对华接触时仍带有一定程度的谨慎考虑。以与美国打交道为例,刘丰在研讨会上告诉澎湃新闻,中方面临的各类限制在增加。例如,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赴美的项目中,部分美国大学只接受人文社科和特定的几个理工科专业的申请。

“美国对华的这种防范心理恐很难破除。”刘丰分析指出,美国对中国的认知夹带着“敌”与“友”,“民主”与“威权”的对抗性叙事,如何用理性、平和的声音在国际传播中破解这样的观念和认知,是非常重要的难题。

不过,另一方面,刘丰也表示,自己认识的一些美国大学的老师,他们都还有接受中国学生访问交流的意愿。从这个角度看,“并非是要争取所有人同中国交往,而是关注那些愿意和中方打交道的人。”

谈及美国对华的固有认知,中国外文局美洲传播中心副总编辑刘云云也深有共鸣。刘云云告诉澎湃新闻,后特朗普时代,美国依托于价值观同盟从各个层面打压中国,这是我们目前对外传播面临的最大挑战。

如何开展有效的对外交往,增加外界对华好感?刘云云结合国际传播工作的实践经验,将国际交流分为两个层面,进而建议道:在同发达国家打交道时,我们既要不卑不亢,还需风趣幽默地表达观点;而在和发展中国家交往时,则应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去沟通,

“交流总比不交流好。相信随着人文交流的重启,外界对华误解将逐渐越少。”刘云云表示。

谢韬也和澎湃新闻分享了他近期与外方人士交流得到的反馈,即外界对中方的部分政策仍存有一定疑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去缓解外界对中国的不信任感。”

值得关注的是,在3月30日博鳌亚洲论坛的开幕式上,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而他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就是“确定性”,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外界对中国的信心。

李强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确定性力量的源泉。在不确定的世界中,中国的确定性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流砥柱;中国式现代化的稳步推进,将为世界经济注入确定性。诸多中外嘉宾表示,李强的演讲向外界释放了中国经济的积极信号,外国企业对未来在华投资营商信心增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
专注时政与思想的新闻平台。
683759文章数 502800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