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水域的面积也减少了百分之五十,因此,海岸线也随之向后撤退了一百二十千米,海平面跟着下降高达16米。
可以说,咸海完全是被榨干了。
原来的水面和湿地,只剩下了一片荒漠。
而咸海这样的变化并不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不是它本身循环的结果,而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更准确一点,这是苏联人造成的生态悲剧。
咸海被榨干,只留下锡尔河上的大坝。
苏联人造成的生态悲剧
其实,处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带的咸海原来是不适合耕种的。
所以早期在这里居住的居民们就利用汇入咸海的阿姆河和锡尔河来进行灌溉。
但是当时其实对这两条河流的灌溉运用并没有大规模,所以咸海并受到影响。
真正使得咸海被榨干的,要追溯到苏联的一系列政策。
那时正值美苏冷战时期,而冷战却不局限于政治与军事,农业也是比拼的领域。
除了要和美国进行比拼外,用粮食贿赂东欧各国也是苏联面对的巨大的压力之一。
但是苏联的传统农业区粮食生产是有限的的,想要扩大粮食生产,最快的方法就是开垦从前从未开垦过的土地。
于是,苏联开始扩大耕种土地面积,许多闲置的土地都被鼓励去开发,包括在本不适合耕种咸海地区的土地。
为了让这项计划顺利进行,苏联还启动了土地移民。
大批农民来到了咸海。
然而,他们的到来并没有让咸海焕发生机,反而是这些脆弱的土地被无节制的开垦,造成了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咸海危机也正在酝酿之中。
最为致命的是,除了种粮食,苏联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大量地种植棉花,让这些棉花得以出口。
因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棉花主要是中国和美国为生产大国。
然而,当时苏联和这两方的关系都很紧张,所以他必须自己想办法解决军服所要使用的棉花问题。
并且,苏联也希望能够从棉花的出口中获得财富。
所以苏联也开始大规模开始种植棉花。
苏联政府当时将中亚地区作为他们种植棉花的产地。
然而,其实中亚地区是半干旱地区,想要种植棉花,那就必须有大量的水进行灌溉。
为了解决棉花的灌溉问题,苏联政府决定开发一个大项目来满足用水需要。
在苏联政府看来,虽然咸海的水不能用,但是他的两条补给河——阿姆河和锡尔河却是可以用来灌溉的绝佳水源。
为了将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水引入棉花种植田,苏联政府准备截留这两条流向咸海的补给河。
然后再修建运河和水库,给阿姆河和锡尔河改道,从而在中亚地区建立起棉花和粮食所需要的灌溉系统。
这个灌溉系统的网络是极其巨大的,并且还在持续地扩大。
从1960年起的三十年间,中亚地区开垦过的,可以用来种植的土地增加了四百万公顷,直接达到了七百五十万公顷。
这么大面积的种植地也使得苏联如愿以偿获得了猛增的棉花产量。
然而,单一的棉花种植还有无节制的用水,过度的用水,以及运河的修建和水库的修建,每一个都在不断地消耗阿姆河和锡尔河。
导致阿姆河和锡尔河再也没有余量可以去补给咸海。
咸海的水位也因此不断下降,最终走向了枯竭。
本来咸海作为依靠阿姆河和锡尔河的封闭湖,水位的稳定就是这两条补给河来维持。
但是苏联的棉花种植与土地开垦所修建的大型的灌溉系统,大规模的用水,从而使得咸海的补给平衡被打破,咸海的水位和海岸线也开始走向危险境地。
由于大量蒸发、渗透及用水管理不善,河水浪费极其严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