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夏灵武市林场主孙国友“跪地求水”事件持续发酵,孙国友自称在毛乌素沙地承包上万亩地用于种树防沙。
据媒体报道及公开信息,孙国友林场中种植了速生杨、沙柳、梭梭树、国槐、丝棉木等树种。随后网友提出质疑,“沙漠种植乔木危害当地生态”“树木断水就难成活,强行植树无意义”等。
针对以上争议,猫头鹰视频对话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张志山。
猫头鹰视频:孙国友所植的树种适合毛乌素沙地吗?有益于防风固沙吗?
张志山:毛乌素沙地降水量少,地区缺水,若植树应选择耐旱的物种,而国槐、速生杨、丝棉木这些植物都属于乔木。种植乔木不仅耗水量大,若成林还易形成“狭管效应”,即风通过狭窄的地方时风速会变快,从而达不到防风固沙的目的,反而会起到破坏作用。
另外提一下沙柳,这种植物一般被认为是合适的固沙植物,但沙柳的下面通常不长草,土壤不能形成结皮,其实不利于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恢复。
如果树种在一个环境内很难成活,说明不适合这一环境,那么被淘汰也是应该的。
猫头鹰视频:如果孙国友种植的并非耗水量较大的乔木,是否应该被鼓励?
张志山:树要在需要的地方种,无论是乔木还是灌木,或耗水量如何。比如在公路旁边、村庄附近,那为了防治沙害,可以种一些树,但如果是在无人居住的沙漠,我认为没有必要鼓励大家去植树。
而如何判断一个地区是否适合植树,以及适合什么树种,这就是“专业的事需要专业的人做”。我们国家这几年防沙治沙的工作,核心还是政府层面在做,个人的行为影响不大,而且国家也在科学试错的过程中走了一些弯路,比如植树造林的思路有调整、固沙成果的判断标准有转变。
猫头鹰视频:公众普遍认为植树造林可以固沙、有益环境,这一思路不正确吗?固沙成果如何判定?
张志山:中国最早在沙坡头开始防沙治沙工作时,植物学家就主张植树造林固沙。当时一共种下198个树种,几乎全军覆没,只剩下5种灌木存活得比较好。
经过这种实验之后,上世纪五十年代,科学界就意识到这不应该叫做“固沙造林”,只能称之为“人工植被”,而人工造的树林再好也会被自然演替淘汰。
固沙成果的评判同样经过了几十年的研究,才得出更科学的结论。以前植物学家认为人工植被的盖度达到30%时,我们就可以说沙丘被固定住了,但其实草本植物都是短命植物,今年雨水好就多长一点,干旱就少长一点。
实际上沙丘的固定取决于隐花植物的数量,就是开花看不见的植物,比如藓、地衣。这些隐花植物在沙表面形成生物土壤结皮,防止沙子被风吹走,这才是真正固定住沙丘。
所以一项措施如果对土壤改善没有贡献,那就是不合适的。各地也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以前政策会要求植物成活率、盖度达到一定标准,这几年经过科学家的活跃,一些标准也降下来了。
猫头鹰视频:如果要顺应环境修复土壤,那沙地、沙漠这类本身不适合植物生长的地区应该如何治理?
张志山:首先,我们要明确,沙漠是地球自转的产物,像人的五脏六腑一样,它是必然存在的。人类不可能消灭沙漠,也不应该改变沙漠,沙漠中同样有需要保护的动植物。
其次,沙地和沙漠存在一些区别。沙漠是由气候确定的,而沙地是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的,像我们现在讨论的毛乌素沙地,就是典型被人类过度开发后发生退化的沙地。
我们现在提倡“近自然修复”,即把环境恢复到接近它原本的样子。毛乌素沙地这个位置本身应该是荒漠草原,降水量足的时候是草原,降水少的时候是荒漠。
如果要在沙地种树,我们主张“保护沙漠,防止沙害”,就是在不影响人类活动的沙漠地区,可以尽量保护原来的生态,只在需要的地方植树,以应对影响人类生活的沙尘暴等沙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