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小焦书记”焦跃进:焦裕禄次子,没有一点官架子,颇有父亲遗风

0
分享至

文|历史求知所

编辑|历史求知所

“将我埋在沙丘旁,活着的时候没有治好沙丘,希望在我死后能看见你们治理好沙丘”。焦裕禄临终前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为了让兰考摆脱贫困,焦裕禄以身作则,帮助百姓,但由于身体情况,他的一生停留在了42岁那年。

焦裕禄

焦裕禄同志来到兰考虽然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但他的事迹已经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焦裕禄是60年代“劳动楷模”,他的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一代的基层干部,而他的第二个儿子,焦跃进更是深受他的影响。

焦跃进的父亲虽然去世了,但他还是能经常从别人口中,听到自己父亲的事迹,在焦跃进的心中,父亲模糊的身影更加伟岸起来。

长江后浪推前浪,多年之后,焦跃进也选择继承了焦裕禄的衣钵,成为了一个无私奉献的好干部。

在兰考,焦跃进曾经被乡亲们叫“小焦书记”;在杞县,他曾经为乡亲们出谋划策,被乡亲们尊称为“大蒜县长”。

焦跃进为什么崇拜不常回家的父亲?他又为百姓做出了哪些实事呢?

学习父辈精神

焦裕禄去世的那一年,焦跃进只有6岁,由于自己年纪小,他对父亲还没有什么特别的记忆。

焦裕禄也因为工作的关系,很少回来,所以对于自己的父亲,他一直都只有一个模糊的记忆。可他长大后,父亲的记忆却没有随着时间而消失,反而越来越深刻。

焦跃进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二姐焦守云对他说过,父亲焦裕禄在临终前,特意将母亲叫到床前:“嫁给我十多年,你受了很多苦,我死后,你的日子会很难过。但不管多困难,我们也不能要上级给我们的钱和给我们的补贴……”

因为父亲的遗愿,焦跃进一家人虽然贫穷,却从来没有向组织求助过。

焦裕禄

焦跃进还记得,父亲活着的时候,一个月一百三十元,老妈在厂里上班的时候,一个月五十元,那时候,他们一家人的生活,都算得上是比较富裕的了。

在父亲焦裕禄去世后,母亲用弱小的肩膀撑起了这个家,母亲的工资完全不够一家人的一月花销,六个孩子又正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的年纪,焦家那段日子是难上加难。

甚至有一段时间,焦跃进家里已经拮据到只能吃一些剩菜剩饭,但母亲依然谨记着丈夫的遗言,遇到问题自己解决,绝不给上级领导添麻烦。

因为比自己困难的情况还有很多,反观自己家里这么多人,等到孩子们长大,他们只要勤奋肯干,吃饱穿暖这些基本的生活问题肯定不在话下。

焦跃进的哥哥曾经和他说过,他曾借着焦裕禄儿子的名义去电影院看电影,但是没有购买电影票。

焦妈妈和孩子们

在被焦裕禄发现后,父亲罚他写了一个三千字的检讨,第二日父亲又带着哥哥去了电影院,这次买了三张电影票,其中一张是为了哥哥昨天晚上的逃票。

焦裕禄专门批评了自己的儿子,并且在会议上进行检讨,还颁布了《干部十不准》,要求所有的干部,包括干部的家属,都不能有任何的特权。

从亲人口中焦跃进渐渐勾勒出了自己的父亲的身影,父亲的形象也对他后来的为人处世与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前往兰考追随父亲

高中一毕业,焦跃进就下定决心要回到家乡,成为一个知青,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兰考县,兰考是他最向往的地方,因为他深知,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自己的父亲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他想继续追随他的父亲。

在兰考,焦跃进每天要在砖场脱胚2000多块砖,不仅双手会被磨出血来,到了夜晚还会腰酸背痛,累得无法入睡。

无论天气如何,他都会每天在田里劳作,无论生活条件多么恶劣,他都会咬着牙,坚持下来。在这种肮脏的工作中,村民们都忍不住抱怨,但焦跃进依然坚持着。

工人们也会向焦跃进提起他父亲当时的趣事,焦跃进听得津津有味。

80年代焦跃进曾任兰考县东坝头乡的党总支书记,此后,他引领当地发展,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这一年,他才二十八岁。

焦跃进

随着焦跃进越来越接近百姓,他也越来越接近他心中伟大的父亲。

“想把工作做好,就得去基层。”这是焦跃进当年到乡下去的时候,常常说的一句老话。

只要是老百姓有什么问题,焦跃进就会当场提出解决方案。当时,兰考县的村民对焦跃进的称呼也变得亲热起来,叫他“小焦书记”。

这一路上的风风雨雨,让焦跃进明白了自己的父亲,他也明白了父亲一路走来的坎坷与辛酸,焦跃进立志自己要成为像父亲那样的人。

稳扎稳打“大蒜”干部

1999年,焦跃进被调到了杞县,下车后他立刻来到了田里,想要看看里面的蒜苗。焦跃进仔细观看土地的肥沃程度。

焦跃进还细心地叮嘱乡亲,一定要控制好重金属含量,不然的话,会影响销售市场的情况,到时候吃亏的还是我们自己。

这里的蒜苗品质极好,焦跃进也曾为此伤透了脑筋。焦跃进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下定决心,要在“全国农产品销售与销售交流会”上,打响杞县的大蒜品牌。

为了保证展览的顺利进行,他还亲自到北京学习,为准备农产品销售,焦跃进还充当了一名销售人员。

焦跃进

在摊位前,不断有客人前来咨询关于大蒜的详细信息,焦跃进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焦跃进的大力宣传下,很快就有不少人围到了摊位前。

河南省的农产品一下子大受欢迎,北京人都来采购。这一招,虽然看起来很随意,但却是焦跃进经过了很久的研究,才想出来的。

焦跃进痛恨形象工程,便命令手下将杞县耗资巨资建设的“绿色家园”工程推到一边,大家都害怕被问责,但焦跃进还是自告奋勇地下达了一道指令:

将税收上那些没有意义的数字剔除,一切都要以事实说话。

当焦跃进初到这里,看到村里的发展情况并不是很好,他就挨家挨户地去看村民们的情况。

走进群众的焦跃进

听得群众对基层工作人员的不满,焦跃进十分着急。到了晚上10点,焦跃进还把有关部门的领导都叫了过来,询问具体情况与解决方案。

焦跃进曾说过,当时的他,满脑子都是大蒜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焦跃进也曾多次带领相关的专家,到田间去研究大蒜的栽培技术,并向农户请教。

后来杞县发生一场百年不遇的大冰雹,造成大批蔬菜死亡,七十万亩农作物受到影响,给当地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焦跃进想起了父亲焦裕禄对他说过的一句话:“在人民危难之际,共产党员必须挺身而出”。

焦跃进带着基层干部,在寒冷的天气里,去灾区察看情况鼓励民众。还搬到了那些农民的家中,和他们一起渡过了这一次的难关。

走近群众的焦跃进

在短短的几天里,他不仅跑上跑下还要监督工厂的生产,可以说真正做到了为老百姓排忧解难。

在外人看来,焦跃进是一个拼命的人,但谁又能想到,在面对大蒜销售时,焦跃进的精神和肉体,承受了多大的压力?

由于整日整夜地担心,导致焦跃进精神崩溃,同时偏头痛,高血脂,各种病症也是让焦跃进饱受煎熬。

可即便如此,焦跃进还是经常忙到了半夜,才下班回家。乡亲们时常会趁他睡觉的时候来找他,但他从来不会发火,而是一一为他们解决。

在焦跃进任职的这几年里,他已经将杞县打造成了“蒜都”,累计种植面积45万亩,年销售收入7亿元。单是卖蒜,就为杞县的居民带来人均500元的纯利润。

同时,焦跃进又在俄罗斯和上海设立了直销网点,扩大了大蒜的外销。而他自己的功绩,更是被人们所熟知,焦跃进荣获“中国水果蔬菜行业十大杰出青年”的荣誉。

焦跃进在杞县受到广大人民的拥戴,被称为“大蒜书记”、“大蒜县长”

数十年来,焦裕禄带领人民种植泡桐树,与沙尘暴作斗争;如今,他的儿子焦跃进带领百姓种植大蒜,为当地的农民赢得了市场。焦跃进会继承焦裕禄的遗志,继续为国家做出贡献。

焦家家风艰苦朴素

焦裕禄一家人始终恪守着“不搞特权”和“勤俭节约”的传统。焦裕禄的长女焦守凤,没有考上高中,只能参加工作。

在当时那个年代,很少有父母会送孩子去读书,当时初中文凭已经是很了不起的存在了。焦守凤又是焦裕禄的女儿,很多单位都对她抛出了橄榄枝,想让她进入自己的单位,毕竟小姑娘适合这种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工作。

但是焦裕禄告诉焦守凤,自己给她找了一份更好的工作,让她不要去其他的地方工作。

焦守凤高兴坏了,不过当她第二天跟随自己的爸爸去工作的地方时,她整个人都呆住了,焦裕禄竟然帮她在一家食品厂里找到了一份工作,做的就是腌制咸菜,切辣椒。

焦守凤

焦守凤被这个消息气得眼泪都快出来了,她实在想不通,自己父亲怎么没给自己安排一份体面的工作,反而给自己安排这么一个脏兮兮的工作。

但是,焦守凤别无选择,只能继续在食品厂上班,这件事,也让父女二人闹得不可开交,焦守凤更是气得一连几天都住在同学家里。

焦裕禄其实是为了自己的女儿着想,女儿自幼没有受过什么苦,如今她已经踏入了社会,焦裕禄要让她知道,普通人的生活是多么地艰难。

好在焦守凤尝到了苦头后,也渐渐明白了父亲的用意,对食品厂的工作并不反感。身为焦裕禄之子的焦跃进,更是继承了这种传统。

有一次,因为工作上的原因,焦跃进和两位陪同的官员一起到上海出差,与一位老外商谈当地的大蒜出口事宜。

焦跃进照例开了一间最便宜的三人房,但陪同人员觉得这是跟老外做生意,三人房实在是太寒酸了。

焦跃进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取消三个人的房间,换成一个套房。他们在房间里,跟国外的商人进行了一次友好的会谈,最后不负众望达成了协议,外国商人也订购了大量的大蒜。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可以尽情地享受这套房的待遇时,焦跃进却突然告诉他们,自己已经将这间套房退掉,换成了一开始的三人标间。

本来定这套房就是为了签署订单,现在单子已经拿到手,干部身为人民公仆,怎么能奢靡浪费呢?

也正因为如此,焦跃进才会深受百姓的喜爱,他的身上也慢慢开始有了父亲的影子,虽然他的官职越升越高,但是,他对人民群众的一片赤诚之心,却从未改变。

他的眼里只有老百姓,心里只有老百姓,不管白天黑夜,不管天气如何,他都是老百姓最忠诚的人民公仆。

焦跃进与父亲焦裕禄虽然出生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的人生道路是一样的,在这条道路上,两个人的身影渐渐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一直在激励着那些为人民服务的人们,也在指引着他们的前行道路。

参考资料:
《我们的大蒜县长》,李济民,《改革与理论》2002年第7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历史求知所
历史求知所
历史并不枯燥。
3032文章数 6466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