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一名老兵在博物馆的发电机前泪眼婆娑,想起了自己在长征中遇到的各种艰辛感触颇多,禁不住伸手抚摸,突然被大喝:住手!
“老同志,请不要触碰文物,这台发电机是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中,留存在世上仅有的一台发电机,尤其宝贵。”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颇为骄傲地介绍着发电机的身世。
老兵伸在半空中的手颤抖着僵在原地,他怎么会不知道这发电机的身世呢!这世上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了,因为他就是保护发电机的老兵,谢金宝。
眼前的发电机也一下子把谢金宝的回忆拉回44年前…
“老谢,你人高马大,又有力气,给你介绍一个能为国家和咱老百姓出力的活,你干不干?”
“干!肯定干!”谢金宝不假思索地回答。
1932年,谢金宝工作的矿场来了几个人,他们是慕名来找谢金宝,因为他“力大无穷”,在附近小有名气。
谢金宝的形象也让他们眼前一亮,心底十分满意。一眼望去,谢金宝足有1米9高,身体魁梧高大,看上去十分结实有力。
而他们要找的正是具有这些特点的人,因为这一年由于战略调整,红军预备长征,而我们也不会打无准备的仗。
战场中,有上前线扛枪杀敌的,更缺不了后方补给人员,在各个方面都缺少不了专门的人员预备。
眼下,红军正缺一些能够适应远途,又身体强壮的年轻人来守护我军的发电机,发电机可以说是一个部队的“命门”。
没了发电机,队伍就如同没了眼睛,不知何时前进,何时隐蔽,何时应战,何时该走怎样的路线,所以在出发前,部队便大力招募这类人才,以备不时之需。
一身蛮力的矿工谢金宝哪里知道这些知识,他只知道只要红军和百姓需要,他就要献出自己的这份力。
很快,浩浩荡荡的队伍出发了,光是负责这台发电机的人就有128人。八人一组,抬着发电机前行。
足足68公斤重的发电机在谢金宝和战友们的臂膀上爬过了一座座雪山,一处处峭壁,也在他们的背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
当他们一路躲避着敌人的炮火到达湘江岸边时,江上的浮桥早被敌人炸毁,面对着滔滔咆哮的河水,战士们犯了难,人可以受着巨寒淌水而过,可发电机怎么办…
这时,谢金宝突然跪在地上,大声喊:“抬到我的背上来,我力气大,我背过去。”战友们傻眼了,八个人才抬的起这个大家伙,谢金宝一个人背的动吗,更何况还要背着过河。
正在大家拿不定主意时,突然从对岸传来噼噼啪啪的枪炮声,大家迅速用防水油布层层包裹住发电机,几个人抬着放在谢金宝背上。
谢金宝毫不犹豫地跳进水中,战友们将他团团围住,形成一层人墙来掩护他。谢金宝小心翼翼地淌着水,他怕发电机湿水,更怕被敌人的炮火击中,如果他倒下了,那战友们将更难把发电机运过江。
看到我军下水渡江,对岸的敌人更加疯狂扫射,人墙不断有人倒下,立马就有人补上空缺,战士们的鲜血很快染红了湘江水…
就这样,牺牲的战士们用生命守护住了发电机。
每当爬雪山,穿峭壁时都是谢金宝一个人背着发电机前进。下雪时,谢金宝怕低温冻坏发电机,就脱下自己的棉袄包住机器。
过沼泽地时,谢金宝用木板铺在稀软的泥上,将机器放上去,自己则用双腿在沼泽中深一脚浅一脚的探路,随时都有被沼泽吞没的危险。
物资越来越少时,战友们也越来越少了,本来128人的队伍,在终于胜利到达延安时只剩下了三个人。
想到这里,谢金宝再次老泪纵横,他和战友们用生命守护的“老兄弟”,此刻正被安安稳稳存放在国家军事博物馆,供后人观摩,共同见证历史。
博物馆在了解到这段历史时也是大为震惊,从此,谢金宝老兵的事迹才传开被大众熟知。
谢金宝老兵扛起的不仅是中国红军的“眼睛”,更是中华民族的未来。没有先辈的奉献与牺牲,就没有我们如今的安稳生活。
致敬,英雄永垂不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