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欧盟事实上撤销2035年禁售燃油车计划”的消息引发全球汽车产业关注。
事实上,当地时间28日,欧盟理事会批准一项燃油车禁令,决定从2035年起禁止销售、使用传统燃料的新车,使其二氧化碳排放降至零,不过在德国的要求下,使用碳中和合成燃料的、搭载内燃机的汽车有望在2035年后继续销售,不过使用的燃料不能再是汽油。
欧盟当天批准的新规还要求:从2030年到2034年,新销售轻型商用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在2021年水平上减少50%,新销售乘用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在2021年水平上减少55%。
从这些内容来看,欧盟对于燃油车禁令已经作出了部分妥协。
今年2月14日,刚获通过的欧盟2035年后禁售化石能源燃料汽车的协议言犹在耳,显然,禁令靴子落地对于传统汽车工业的冲击,在欧盟内部波澜不止,如今,欧盟的“让步”意欲何为?
尽管一直遭到汽车制造业大国德国、意大利的反对,欧盟成员国还是在今年2月14日以340票赞成、279票反对和21票弃权的投票结果通过了《2035年欧洲新售燃油轿车和小货车零排放协议》。按照这份协议,2035年所有进入欧盟市场的汽车制造企业必须实现售出的新车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00%。现行的使用汽油或柴油等化石燃料驱动的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插电式混动汽车,均不符合该协议要求。
可想而知,这对于传统汽车工业制造大国而言,禁售燃油车带来的将不仅仅是汽车工业技术的变革,更是对传统汽车工业内数以百万计产业工人利益的冲击。
有分析人士指出,德国反对最初的燃油车禁令中禁止销售内燃机的内容也与该国经济有关。汽车业是德国的主要支柱产业。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汽车业为德国创造了近百万个工作岗位。
通常一辆内燃机汽车的零部件有2万到3万个,而电动汽车只有1万多个零部件。德国很多小企业以为内燃机提供零件为生,一旦市场对内燃机的需求下降,这些企业的员工无疑将面临失业的风险。
由此可见,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的利益冲突激烈程度可见一斑,这一点从反对票数占比不低可见一二。
而经过“微调”后的协议内容,主要强调了对传统燃油汽车销售的放宽。欧盟方面强调的前提条件是,2035年后欧盟国家除纯电新能源汽车外还可销售添加eFuels合成燃料的新车。
所谓eFuels合成燃料,是指可以将水电解生成的氢和二氧化碳通过催化反应进而合成的一种液体碳氢链燃料,可以是e-gas、e-diesel、e-甲烷、e-甲醇、e-氨气等不同燃料,能像汽油和柴油一样燃烧,但大幅减少碳排放量。
可见,能否实际实现零排放效果是欧盟衡量汽车工业该如何发展的标尺。至少,这为现阶段在纯电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汽车两条路径下做单项选择,新增了一条传统汽车工业发展路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