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转自知乎@云舞空城
治理沙漠化并不一定是种植高大乔木,而是要因地制宜,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切不能感动了自己,过度消耗了干旱地带宝贵的水资源。
从老孙自己拍摄的林场周围环境可以发现,这里本就是以典型荒漠草原生态群落系统为主的干旱带生态,在出现移动沙丘的严重沙漠化地带,需要以种草为主,恢复其原生植被面貌,顶多辅以一些耐旱灌木,从而综合治理当地的沙漠化问题。
但是,这位孙老先生恰恰就是打机井、挖水渠、引黄河水、漫灌式灌溉乔木林场(尚不知是全部还是局部),试图将这块承包地改造为绿树成荫的环境,无视了当地本就是以草地为主和少量低矮灌丛的干旱带荒漠草原植被面貌。
以下图片出自孙老先生抖音和其他报道他的抖音。
(1)打机井开采地下水。
(2)修露天明渠、埋管线接到黄河引水灌溉渠
(3)大水漫灌林场
所以,从生态视角,这件事本身就有一些问题。
在毛乌素沙地西部的严重沙漠化地区,开采地下水灌溉进行植树造林的做法其实是违背了基本的生态原理。虽然植树造林的行为可嘉,也很感动人,但这样做会对本就宝贵的浅层地下水产生巨大消耗。
毕竟,这里不是降水接近超过400毫米的榆林和延安周围,即毛乌素沙地南部和黄土高原。
补一张震撼到我的图——
在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的荒漠草原环境种出这么大一棵乔木,这得浇多少水
老孙的执着感动了很多人,没错。但我们更希望他做的这件事可以长期维系,可以不依赖外界供水就可以维持几代人的时间,保持为一个有固沙效果的荒漠草原灌丛生态系统。
这就势必要对一万多亩林场进行科学的生态改造。我这里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思路:
(1)对于早年靠灌溉种下,如今成活,可能还需要灌溉维持的高大乔木,属于强烈抽吸地下水的生态负资产,可以砍伐后以木材的市场价格回收,政府协调销路。
(2)对于需要灌溉维系的树苗,可以全部以按市价活体出售,种到别处,避免浪费。同样的,政府可协调销路。
(3)地表明渠和供水管线拆除,除了涉及到养牛场的供水管路。
(4)政府协助,找来生态专家指导老孙停止种树,改成种草和种灌木。
(5)在完成林场的草地灌丛化改造前,政府协调煤矿出资供水。
治沙固沙当然好,但只有不依赖外来水源灌溉的固沙治沙才能自我持续,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我们防治沙漠化,不是要在沙漠或沙地深处用引水灌溉的方式去维持一个虚无的肥皂泡,美丽但短暂。而应该在科学理念指导下,用较小的水资源代价,去复原一个沙漠化地区的原本植被面貌,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灌则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