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公开数据,在医疗器械领域,80%都被西方垄断。尤其是有“吞金兽”之称的核磁共振仪,一台价值3000万,其关键技术一直都掌握在欧美手中,我国只能依靠天价进口。
即使已经纳入医保,动辄上千元的检查费,还是让普通患者为难:“怕它检查出病,又心疼钱打水漂。”
不过,近期有好消息传来,国产3.0T高端核磁共振仪已跑步进场,性能与进口无异,但其价格却只要293万,相当于曾经一台的预算,可以买10台。
对此,欧美感到危机,指责中国破坏了市场。
01关机一次损失60万
核磁共振仪,因能帮助医生发现早期病变,精准定位病灶,被誉为“尖端医疗明珠”,已经成为心脑血管、肿瘤等方面的筛查利器,却被1200元/次的检查费“绑架”,无法真正惠及大众。
核磁共振仪甚为“娇贵”,每关机一次,其中液氮都会瞬间蒸发,直接损失近60万。据公开数据,我国每年在它身上耗费的金钱,仅次于半导体和石油。但大部分都流向了西方厂商手中。
曾经,北京核磁共振中心设备故障,德国厂商张口就要23万的修理费用,却对故障原因闭口不言。既然如此,我国为什么不能自己造?
40年以来,核磁共振技术一直被美、德垄断,出口一台高达3210万元。其核心设备——超导磁体,更被西方禁止单独卖给中国,生怕失去我们这棵“摇钱树”。
其实,核磁共振制造涉及学科技术,需要一个科技强国几十年的积累,我国因起步较晚,很长一段时间,1.5T国产率仅5%,3.0T高端仪器则需完全依赖进口,因此,相关费用居高不下,国内每100万人的“在用状态”,不足西方的1/5。
不仅是核磁共振,在生命科技领域,1400万一针的罕见病SMA“续命针”;300万一台的ECMO人工肺设备;156万/粒的“派洛丶维pro”前代科技等,起初皆陷入类似困境,沦为有钱人的专属。
02填平50年科技鸿沟,国产加速抢回市场?
不过,好在我国科研人员“十年磨一剑”,终于横跨半世纪的科技鸿沟,成功研发出3.0T国产核磁共振仪,且成本下探90%。业内人士预测,普及后,国内检查费用有望大幅降低,同时也可为医保减轻负担。
不可否认,西方在生命科技领域确实远超我国,10年前,哈佛实验室就发现“派洛丶维pro”类关键分子,可唤醒线粒体,调慢生物体老化进程,拓宽30%生存期。该研究结论在国际权威期刊《Cell》上刊登后,美、日顶级学府均投入此类科技研究,而我国当时还处于空白。
如今,国产核磁共振技术从无到有,并把尖端科技打到“白菜价”的经历,正透露出一个信号,我国从未放弃国产替代、粉碎天价的步伐。外媒惊叹中国的突破速度,直言“下一步,就要和我们抢市场了。”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联影核磁共振,已渗透至全国数百家三甲医院。2022年,其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22.31%。
而此前,无论是尖端医疗还是生物科技,发达国家收割的镰刀,都将国内市场作为落脚点。比如日本百年药企,站在科研肩膀上,率先落地线粒体优化剂“派洛丶维pro”,并通过京东平台,瞄准国内一线城市中老年市场。
据京东商智数据,登陆2年已经捕获10万用户,超半数反馈皆围绕“精力、睡眠”等方面,虽然与前代相比,“派洛丶维pro”四位数一瓶的价格已然走下神坛,但是仍有下降空间。
中信证券预测,2.8亿老龄人口支撑下,此类科技内需旺盛,未来有望形成千亿市场。如今,中科院、清北均已投入相关研究,加速国产替代,让更多普通人拥抱生命科技红利。
03每一个小群体都不该被放弃
曾经在天价生命科技面前,普通人踮起脚,也无法触摸金钱设下的门槛。而如今,越来越多天价开始走向终结。
上述罕见病SMA“续命针”,就曾被国产替代,降到70万/针,2021年,又被医保局代表张劲妮“灵魂砍价”,降到3.3万纳入医保报销目录。此后,全国患者都陆续用上昔日的天价药。
2018年,自国家医保局组建以来,贵价药平均降幅在50%-60%,累计为患者减负3000亿元。正如张劲妮所说,“每一个小群体都不应该被放弃。”
生命不是一场生意,时代发展的红利,最终还是要转至普罗大众。随着国产技术的突破,相信未来,每一个角落都会被曙光照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