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李大钊孙子被举报贪污,中纪委明察暗访:他20年骑坏4辆自行车

0
分享至

  • 为了给您带来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诚邀您点击一下,我们每天为您更新精彩内容、分享不一样的历史故事!

2005年,一封特殊的举报信被递送至中纪委。

在这封信里,被举报的官员名叫李宏塔,彼时他正担任安徽省民政厅厅长一职。但是,引起调查组注意的却是他的另一重身份。

原来,这位李宏塔正是革命先烈李大钊的亲孙子!但令人感慨的是,这封举报信“揪”出的并非贪官,而是一个两袖清风的清官楷模。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让我们回到2005年,走进李宏塔的精彩人生。

出人意料:一封举报信

对于中纪委的工作人员而言,这本该是平凡的一天,直到那封举报信出现在众人眼前。

他们神色凝重的拆开信封,被举报官员的名字瞬间映入眼帘:安徽省民政厅厅长,李宏塔。

简简单单三个字,却着实来头不小。

李宏塔的父亲名叫李葆华,曾经是安徽省第一书记,兼任军区第一政治委员,可谓是声名显赫。

但相比之下,李宏塔的爷爷更加为世人所熟知,他便是写入了共和国历史的革命先烈,李大钊。

举报人在信中慷慨陈词,怒斥李宏塔依仗爷爷和父亲的威望,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多次贪污受贿,家中有大量来源不明的巨额财产。

贪污腐败本就是官员大忌,李宏塔特殊的“红三代”身份更是令这桩案子变得尤为棘手。

但是,中纪委仍然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反应,调查组直奔安徽,深入了解情况。

中纪委原本以为,这是打了李宏塔一个措手不及,可让中纪委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这趟调查之旅的最后,真正被震撼的是他们。

——李宏塔不但没有贪污,他的清贫廉洁,更是超越了所有人的想象。

当调查组踏进李宏塔的家中时,顿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这是一间不到50平米的小屋,却承载了一家人的生活。

小屋内装修简陋,窄窄的过道既是餐厅,又是客厅,甚至看不见什么现代化的电器。

李宏塔带着全家在这里住了将近二十年,可调查组知道,他明明自己就是主持分房工作的人!

可李宏塔却告诉他们,正因如此,他才知道有多少人比他更需要一套好房子。

面对自己的“小窝”,李宏塔倒是津津乐道,觉得“自己的生活条件已经很好了”。他曾有无数次机会换上大房子,可每一次都被他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推掉了。

在他的眼里,总是能看见需要婚房的年轻人、祖孙三代的蜗居者与身体不好的老同志,用李宏塔的话来说,需要房子的职工那么多,还是先解决他们的困难吧。

分房的“末班车”从他眼前开走了一辆又一辆,李宏塔却幽默的调侃,车上人多,他怕挤,就不去凑热闹了。

除了房子之外,李宏塔的自行车也引起了调查组的注意。

像李宏塔这种级别的官员,有专车接送再正常不过。可是,他偏偏不爱坐车,只爱骑着自行车,风雨无阻上下班,穿梭在合肥的大街小巷,看人间百态,体察市井生活。

李宏塔的举动还曾引起过单位的不满,觉得他影响了工作安排。

有人曾找到李宏塔,坚决要求他坐车上下班,理由是如果连他这个级别的领导都不坐车,那别的领导怎么办。

面对这种“指责”,李宏塔反驳理直气壮。他说,他自己锻炼身体,不影响别人坐车。

就这样,这个习惯一坚持就是二十年。据李宏塔的爱人回忆,在这二十年间,李宏塔一共骑坏了4辆自行车,还报废了7双胶鞋和5件雨衣!

有时,李宏塔也会选择步行上班。单位的同事对他十分了解,一看到这种情况,就明白是他的车被偷了。他活得那样接地气,甚至不忘向同事怀念自己失踪的“爱车”。

在调查的过程里,中纪委还听说了李宏塔的一件“得意事”。

原来,在2003年的时候,李宏塔终于“抛弃”了使用多年的自行车,换上了一辆速度更快的电动车。对此,李宏塔洋洋得意的说,这证明自己也是个与时俱进,不墨守成规的中年人。

经过一系列调查后,中纪委终于确认:李宏塔恰恰是举报信中所说的反面,他是个正儿八经的清官。

于是,调查人员一回到北京,就向组织进行了汇报。

最终,李宏塔的事迹被撰写成文,刊登在了当年7月3日的《中国纪检监察报》上,供全体共产党员学习。

那么,李宏塔究竟为何会养成这样“不慕名利”的性格?这一切,不妨从李宏塔的童年开始说起。

扎根基层:高光下的普通人

李宏塔出生于1949年,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他家世不凡,在许多人眼里自然镀有一层“高光”。但实际上,父辈从小便教育他,让他记住自己只是个普通人。

与许多人想象的不同,李宏塔的童年并不花团锦簇,反而常与孤独为伴。

彼时,李葆华在水利部工作,为了描绘祖国河山,他常年在外勘探,根本没空顾及家庭。李宏塔母亲的工作也同样忙碌,夫妇俩一合计,就把尚在襁褓中的李宏塔送去了托儿所。

(李葆华)

要知道,当时他才出生仅仅19天。直到六年后,李宏塔才被父母接回了家。

因此,李宏塔自幼便和同龄人打成一片,养成了独立自主的性格。

十六岁那年,李宏塔为自己选了一条难走的路:他要去参军。

父母向来尊重他的意愿,只简单叮嘱几句后便送别了儿子。就这样,“红三代”李宏塔摇身一变,成了田地里勤苦耕耘的农垦兵。

犁地、除草、插秧成了常态,别人觉得苦,李宏塔却干得起劲,一肩膀就能挑起100多公斤的稻谷,赢得了战友们的肯定。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段农垦兵的经历不仅锤炼了李宏塔的意志,更让他对生活有了更多的理解。

在退伍后,他也没有动用任何关系“走捷径”,而是选择了接受分配。

(合肥化工厂)

组织将李宏塔分配到了合肥化工厂,他就安心当起了一名化工工人。

当时,李宏塔负责生产六六六农药,这种农药效果好,但毒性强。他每天上班都需要戴上厚厚的防毒面罩。纵然如此,李宏塔也没有半句怨言。

在当农垦兵时,李宏塔的优秀便有目共睹,当化工工人时自然也不例外。他是化工厂里业绩最好的工人,这才获得了1973年上大学的机会。

大学毕业后,李宏塔也并未立刻踏上仕途,而是回到工厂,继续从事基层工作。直到1978年,李宏塔才被任命为共青团合肥市委副书记,从基层走上领导岗位。

丰富的基层经验让李宏塔再次无比清晰的认识到,只有时刻记住自己是个普通人,才能把事情做好。

在李宏塔走上领导岗位后,他更是常常回忆起自己的化工厂经历。他说,那段经历让他真正了解了群众的生活。

李宏塔在化工厂有一位师傅,而这位师傅一家五口挤在一间半的小房子里,想要上厕所都得下楼找公共卫生间,十分不方便。

年轻时期的李宏塔

别人吹捧李宏塔不慕名利,可李宏塔心里比谁都清楚,自己在政府机关工作,生活上本就比一般人强上太多。

因此,他为自己定下了一道准则。

——向老百姓看齐,而不是向领导干部看齐。

在工作中,他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而这套方法的核心仍然是熟悉的三个字:走基层。

他将这种方法概括为“反向工作法”。在民政厅工作时,李宏塔最爱做的事情就是下乡。

但他下乡没有任何排场,也从不提前告诉当地官员,要的就是“突袭”。只有不做准备,才能看见真正的民生常态。

无怪乎有人调侃,最容易找到李宏塔的地方不是机关办公室,而是村民家里。

只有在村民家里了解完情况后,李宏塔才会慢悠悠的去找每个部门座谈。

这样一来,他的心里就有了“底”,普通人的视野,正是李宏塔在工作里判断是非的重要参考。领导怎么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百姓需要什么。

李宏塔从不觉得自己伟大,因为这不过是他让自己“踏实”一点的办法。

用他的话来说,领导干部必须离开公路,直接去问老百姓。因为无论沿着公路,隔着玻璃看的东西有多美,那终归不是自己走出来的路,也无法代表人民的真实心声。

靠着这样的办法,李宏塔成功解决了2003年的淮河与滁河水灾。

他一刻不停的奔波在灾区里,将救济大米带回来化验,保证民生安全,和受灾群众住一样的帐篷,这才找出了帐篷过热的根源。

甘于成为“普通人”的李宏塔,恰恰是李家家风最好的传承者。他与李大钊之间,又有着怎样跨时空的血脉传承?

往事历历在目,一根红线,连接了三代人的人生。

血脉传承:李宏塔的家风往事

2005年,李葆华去世,有记者特意赶往李宏塔家,提出了一个极为尖锐的问题。

记者问:“你的父亲给你们留下了多少遗产?”

李宏塔镇定的表示,李大钊的子孙不需要什么遗产,精神的传承便是父辈留下的最珍贵财富。

对于李宏塔一家三代人来说,这绝非空话,而是践行多年的原则。

在李宏塔的回忆里,父亲曾给他讲述过1919年的一段往事。

在五四运动爆发之际,李大钊带着全家奔走四方,既淌过湍急的滦河,也爬过壮丽的五峰山。

时隔多年后,李葆华终于明白了李大钊的深意,无论时局如何动荡,李大钊都希望他能成为一个“遇山不愁,逢水不惧”的人。

这份从容与淡然,同样被传递给了李宏塔。

1987年,李宏塔即将离开共青团,当组织询问他对未来的意向时,李宏塔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民政厅。

他的理由极为简单,民政厅是个干实事的部门,相比其它地方尤其实在,就是给老百姓办事的。

李宏塔在民政厅一干就是一辈子,而他足足当了17年的副厅长,年份之长,令人讶然。

(安徽省民政厅)

有人说李宏塔命不好,刚来民政厅就撞上了全省地市合并,一批正厅级干部无法安置,只能被安排到民政厅。

这种情况持续了五年又五年,李宏塔就在副厅长的位置上待了一年又一年,辅佐了多任厅长。

也有人说李宏塔傻,不会向李葆华求助。但其实,这对父子最了解彼此,功名利禄皆非他们所愿,相比升官发财,干实事要强过百倍。

李宏塔知道,既然他坐上高位,父亲只会更加严格的要求他。

果不其然,李葆华从不关心李宏塔的升迁问题。省里有不少领导常来家中探望李葆华,李葆华反而要求他们对李宏塔更严格一些。

这种严于律己的精神,正是李大钊血脉的传承。

有些同事会为李宏塔打抱不平,去组织部反映意见,李宏塔从来只是一笑而过,不当回事。直到1998年,李宏塔才终于“转正”。

可是厅长也好,副厅长也罢,在他心里都不过是虚名。

多年前,李大钊是为中国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而李葆华也是备受安徽人称赞的“李青天”。

到了李宏塔这一代,他为自己当官定下了两则铁律:第一,要干事,第二,要干净。

短短六个字,概括了李宏塔的一生。

在李宏塔当上民政厅一把手的那年,长江洪灾,沿岸省市损失惨重,唯有安徽有备而战,受到了民政部的肯定。

原来,当年民政部曾发动各沿江省市制定救灾预案,这虽是一次普通的倡议,但李宏塔切切实实听了进去。

他像过去每次那样,亲自前往每个县确认防灾细节,更是将这些准备写进了政府的工作之中。没想到,在无意中避免了一次大灾。

李宏塔的清贫更是远近闻名,大家都知道他是个啃不动的“硬骨头”,因此连上门送礼的人都很少。

曾有人评价,给李宏塔送礼实在是一件最难堪的事情。

省里有领导过年时给李宏塔送了点家乡小吃,李宏塔当时收下了,事后却回赠了价值数倍的东西,让这位领导非常不好意思。

就连在儿子的婚姻大事上,李宏塔也延续了这种作风。婚礼当天,为了不破坏气氛,李宏塔先收了红包,但第二天婚礼一结束,他就全部如数奉还。

朋友们埋怨他不通人情,他却摆摆手,说不是一回事。李宏塔表示,没有那个必要,也没有那个习惯,因为这是家里的传统。

可与此同时,李宏塔在资助贫困群众时却又十分大方。他奔走在乡间的身影,一时跨越时空,与爷爷李大钊完美重合。

民国时期,李大钊也曾为了创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而散尽家财,毫无怨言。

2021年,李宏塔被授予七一勋章,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望着万里锦绣河山,这位72岁的老人露出了笑容。他说,爷爷百年前的梦想,今日已然实现。

而那枚意义非凡的勋章,也被他送给了李大钊纪念馆。老人家有些俏皮的表示,这是他告慰爷爷的礼物。

(李宏塔与李大钊)

更有意思的是,曾经有采访的记者希望李宏塔找出几张李大钊的生活照,但李宏塔寻找许久后,遗憾的告诉记者,家中的确没有。

在漫长的政治生涯中,无论是李葆华还是李宏塔,他们都有意淡化着自己的“非凡出身”,用一辈子践行着“普通人”的诺言。

然而,家风传承不止,血脉从未断绝,李大钊的精神将永如指路明灯,照亮着这个家族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曹前发编. 百年大党旗正红 七一勋章获得者风采录[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1.09.

2、陈诺,白斌.革命后代李宏塔 “高光”下的“普通”人生[J].社会与公益,2022,(第2期).

3、杨学义.李宏塔:把“七一勋章”献给爷爷[J].党员文摘,2021,(第9期).

4、史维勤.不可思议的李宏塔——记李大钊的孙子李宏塔[J].中国社会导刊,2001,(第7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洞悉文 史说
洞悉文 史说
讲述历史故事,揭密背后真相,欢迎关注!
205文章数 106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