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0月,内蒙古赤峰市的一村民像往常一样在自家田里劳作,突然一声钝响,他瞬间感觉自己手臂一阵发麻,仔细一看,竟出现了一物。
农民名叫张凤祥,他只有17岁,正是少年意气、风华正茂的年纪。因家里境况不好,他从小就学习劳动,帮父母干活。
这天,正在田间劳作的张凤祥,汗水顺着脸颊一滴一滴渗入土里,他正机械地挥着手臂,一下下地锄地。突然,伴随一声刺耳的钝响,他感到手臂一阵钻心的麻。
张凤祥伸手仔细拨开地上的土,才发现自己挖到了一块坚硬的石板。“怪不得我胳膊这么疼。”正想着,他伸手把石板推到旁边去。
一个正正方方的坑,就这样出现在他眼前。
张凤祥探头看着这黑黢黢的坑,心里有些好奇,耐不住就用手摸了进去。结果竟从里面掏出了一个长满锈的“铁钩”。
“哎呀哎,还以为能挖到稀罕宝贝呢,原来只有一个破烂钩子,拿回家卖废品吧,好歹也能赚点吧?”
就这样,铁钩跟张凤祥回了家。回到家后,张凤祥就把这铁钩随手放到一边,之后就不再管它。
可谁知张凤祥年幼的弟弟看见了此物,非常喜欢,还就用绳子穿过铁钩的小孔吊了起来,拖着它满院子乱跑,当成玩具玩得不亦乐乎。
几天之后,张凤祥突然发现弟弟的玩具有一小块儿地方变了色。起初他以为是小朋友不小心磕到哪里了,离近细看,他才发现是铁锈磨掉了一部分。
一片浓郁的墨绿,在铁锈的衬托下显得突兀极了。“这看着有点像玉啊?”张凤祥自言自语道。
于是等晚上父亲张金贵回家后,张凤祥立马将铁钩的事告诉了他。
父亲虽然也是农民,还有点文物意识。第二天,父亲张金贵便拿着它直奔公社文化站。但公社的人却没能慧眼识宝,而是将此文物误认成了普通石头,没有收,更别提召集专人检测打磨。
张金贵垂头丧气回到家,准备将铁锈打磨干净,瞧瞧到底是什么东西。
就这样,几个月后,一块非常有光泽的玉体出现了。张金贵盯着“铁钩”通体墨绿的玉身,毅然决然赶了几十里路,再次将它送进翁牛特旗文化馆。
但当时文化馆的领导也不重视,只用30元钱就把文物收购了,张金贵多少还是有些失落。
直到1986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开启,文化馆的一些人才真正重新审视这个“铁钩”,翁牛特旗文化馆负责人贾鸿恩就是其中之一。他盯着这个库房里的“遗珠”,带着它上了去往北京的列车。
当时的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与一众专家仔细研究,得出结论:此物是五千多年前红山文化时期的墨玉龙,是当时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龙形玉器。
“这物件的龙头和龙尾正好在一条线上,堪称‘中华第一龙’啊!”就连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们,也都不约而同地称赞道。
然而,这么珍贵的文物,在得到“身份”确认前,却充满了这样的转折与离奇经历,确实令人唏嘘。
其实“龙”作为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意象,一直是文物专家们所想要探寻的。红山玉龙的发现无疑为专家们解开了些许疑问,在中国考古界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龙的面纱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被一层层揭开,考古专家们也在发现更多的文物中,打到可以帮助他们探索中国历史奥秘的“宝贝”。
关注@赵林云教授,品读旧时光,聆听老故事,历史文化知识,我都慢慢讲给你听~
作者:书墁
编辑:洛子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