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的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一名学生打扮的小姑娘代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全体师生,亲自为毛主席佩戴红袖章,毛主席不禁好奇地问她:
“娃娃,你叫什么名字?”
“报告主席,我叫宋彬彬。”小姑娘不卑不亢地回答道。
“是文质彬彬的彬彬吗?”
“是的主席。”
“依我看,文质彬彬还不够,人还要武嘛。”
同年8月20日,一篇笔者署名为“宋要武”,名为《我给毛主席戴上红袖章》的文章被刊登在《光明日报》上。从此以后,宋彬彬一炮而红,成为了当时人们最熟悉的红卫兵女学生。
然而,令人感到诧异的是:这样一位曾经获得过毛主席接见殊荣的女学生,在她受到毛主席接见的短短两年之后便遭遇牢狱之灾。1980年,宋彬彬远赴美国留学,一度加入美国国籍。正当人们以为宋彬彬将就此在美国安度余生时,她又在2003年忽然回到了中国。
那么,历经人生大起大落的宋彬彬究竟有着怎样传奇的经历?在远赴美国留学之后,宋彬彬为何时隔多年最终还是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宋彬彬的父亲,是新中国的开国上将:宋任穷。宋任穷是湖南浏阳县人,与毛主席是同乡,也是最早追随毛主席投身革命的将领。1927年9月,毛主席在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在起义的队伍中就有宋任穷。宋任穷一路追随毛主席,历经三湾改编、登上井冈山、五次反围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我党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为中国近代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宋彬彬的母亲钟月林,也与毛主席一家有着一段不解之缘。在红军长征期间,钟月林主要负责红军的住房工作。一天,国民党的敌机忽然发现红军的队伍,对我军开始狂轰滥炸。毛主席的妻子贺子珍见有一架敌机忽然向没来得及撤退的钟月林冲去,于是便一把将钟月林扑倒在地,而自己却中弹受伤,这是贺子珍后半生饱受病痛折磨的主要原因。
宋任穷和钟月林夫妇从来没有忘记毛主席在革命道路上对自己的指导,还有贺子珍曾经对自己昔日的救命之恩。因此,他们的女儿宋彬彬从小便接受父母的红色教育。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之下,宋彬彬在青年时期便十分崇拜毛主席,对他们父母所处的那个革命年代心向往之。
1960年,11岁的宋彬彬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那时的宋彬彬认为,自己虽然不能像父母一样在革命战争时期横刀立马,建功立业,却也能够通过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将来为社会主义祖国做出一番属于自己的贡献。
然而,随着特殊历史时期的到来,宋彬彬的命运就此彻底改变。当时的宋彬彬正处于气血方刚的青年时期,身在校园象牙塔里的她还不知道外面世界的波云诡谲,加上她从小便对革命生活充满着热忱的向往。因此,在别有用心之人的蛊惑下,17岁的她加入了当时的红卫兵组织,投身到了当时的学生运动当中。
在运动热潮的冲击下,当时北京师范大学女子附属学校的教学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当时在学校内担任校长职务的卞仲耘在此期间受到了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于1966年8月5日含冤去世,享年50岁。而当时还在北师大女子附中就读的宋彬彬,则是前后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同年8月18日,北京师范大学女子附属学校的师生在天安门广场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而在之前运动中表现尤为活跃的宋彬彬,则被北师大女子附中全体师生推举为师生代表,给毛主席佩戴红袖章,于是就有了我们故事开头的那一幕。
8月20日,宋彬彬为毛主席佩戴红袖章,毛主席与宋彬彬之间进行谈话的故事被刊登在了《光明日报》上,文章的标题是《我为毛主席佩戴红袖章》,而文章的作者名字为:宋要武,也就是宋彬彬。这篇文章中写道:“为毛主席佩戴红袖章,对我来说是一生非常难忘而且具有伟大意义的时刻。在那天,我不仅见到了毛主席,而且还获得了毛主席给我的名字!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毛主席的指示,不仅文,还要武!”
然而,据宋彬彬事后的回忆称:她根本就没有写过《我为毛主席佩戴红袖章》这样的一篇文章,是有人代笔用了她的名义发表这篇文章。至于宋彬彬的说法是真是假,我们至今仍不得而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宋彬彬在为毛主席佩戴红袖章后,从此一举成为了全国的知名人物。不少青年学生都主动为宋彬彬写信,将宋彬彬看作是他们的精神偶像,不过学生们写信的收信人署名却各不相同,有写宋彬彬收的,也有写宋要武收的。
当时的宋彬彬恰好高三,正是需要努力学习,将来为大学深造做准备的关键时期,然而如雪花片般的来信让她在那时根本无法专注。宋彬彬也是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成为“知名人物”的苦恼,于是宋彬彬在当时一度改名为“宋岩”,过起了深居简出的生活,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积极参加红卫兵的各项活动。
然而,宋彬彬的中途退场引起了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不满。与此同时,宋彬彬的父母宋任穷和钟月林也因为受到了特殊历史时期的影响,而一度蒙受不白之冤,接受隔离审查。1968年4月,宋彬彬和母亲钟月林被迫离开北京,来到沈阳接受隔离审查,过着受拘束的艰苦生活。
1969年春天,宋彬彬从沈阳来到了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牧区参加工作,艰苦的农牧生活一度让宋彬彬感到心酸不已。眼看着这样一位娇小柔弱,没有参加过什么重体力活动的女孩子错失了上大学的机会,在这里蹉跎岁月,当地善良的牧民们也十分心疼,同情宋彬彬的遭遇,于是当地牧民和公社便一起联名,恳求一所大学能够收录宋彬彬做学生。
然而,正当宋彬彬即将迎来被录取的希望时,却又因为别有用心之人的谣言而再度希望破灭,这让宋彬彬感到伤心不已。最终,善良的锡林郭勒盟人民再次对她伸出援助之手,当地的一名老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推荐宋彬彬到吉林长春地质学院去做一名工农兵学员,这才让宋彬彬的大学梦就此如愿。1975年,宋彬彬从长春地质学院毕业,获得地质学学士学位。
尽管宋彬彬从长春地质学院顺利毕业,但是一所普通院校的学位对于从小便学习成绩优异的宋彬彬来说,距离自己的梦想还是相差甚远。于是,宋彬彬在1980年决定毅然踏上一条远赴美国求学的道路,想要在国外刻苦学习知识,弥补自己青年时期学业荒废的遗憾。
对于宋彬彬来说,选择在美国求学的过程是艰苦而孤独的。在此期间,宋彬彬不仅面临着语言不通的困难,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流言蜚语的压力,有很多人说宋彬彬之所以前往美国,并不是为了留学,而是惧怕承担特殊历史时期的责任。对此,宋彬彬没有做出过多的解释。在她看来,事实要胜于一切雄辩。对于宋彬彬来说,尽管自己的前半生做过一些错事,历经过坎坷曲折,但是一颗想要报效国家的初心,却在她的胸膛中从始至终并未改变过。
功夫不负有心人,成绩优异的宋彬彬在美国就读多年之后,终于取得了自己期盼已久的学业成就:1983年,宋彬彬取得美国波士顿大学地球化学专业硕士学位,1989年宋彬彬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球化学专业博士学位,位列当时全球地球化学专业学业水平最高的一批中国学者。在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宋彬彬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担任环境分析员工作,并因此获得了加入美国国籍的机会。
然而,正当所有人都以为拥有美国国籍的宋彬彬会从此在异国他乡,拿着优渥的薪水从此安度余生时,宋彬彬做出了一个十分令人惊讶的决定:2003年,她辞去了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环境分析员工作,跨过千山万水,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并且前来北京看望了自己昔日的母校。
再次回到母校的宋彬彬发现这里早已经物是人非,昔日里的北京师范大学女子附属中学已经翻新,改称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随后,宋彬彬又看望了和自己阔别多年的父母、老师,还有曾经帮助过自己的锡林郭勒盟人民。
为什么晚年的宋彬彬,会放弃在美国如此优渥的待遇,再次回到中国的土地上呢?用宋彬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自己心里的那一份“愧疚”。尽管后来的自己并不再参加红卫兵的种种活动,但是在宋彬彬看来自己确实应该为青年时期自己伤害过的老师和同学担负一定的责任,尤其是在1966年含冤去世的北京师范大学女子附属中学的校长:卞仲耘。
为了表达自己诚挚的歉意,宋彬彬来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当着诸多和自己同时期老校友的面,做了一份道歉演讲。不过,宋彬彬的这一番道歉并没有被所有人接受,在前北京师范大学女子附属中学校长卞仲耘的家属看来,宋彬彬在卞仲耘去世的这件事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卞仲耘的家人声称他们一辈子都不会原谅宋彬彬昔日的所作所为。
宋彬彬当年的所作所为究竟是历史时代背景下迫不得已的选择,还是出自于自己的恶意,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莫衷一是。而关于她的道歉究竟是真诚还是虚伪,人们至今也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正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可以肯定的是,宋彬彬或多或少都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愿意为自己青年时期的言行承担责任,她也由衷地感激那些在自己困难时期给过自己帮助的人,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自己才有了这样一段坎坷曲折,却又不失精彩离奇的一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