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为了您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更新精彩故事、分享不一样的历史瞬间!
毛泽东、邓小平分别是中国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们各自开创一个时代。
作为名垂青史的伟人,二人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
他们是革命中的战友、生活中的知己,也是工作上的上下级、革命建设事业中的接力者。
他们曾经历过无数并肩战斗的岁月、曾共同登上天安门城楼见证新中国的诞生。
当然,他们也出现过矛盾和分歧,邓公的三起三落与毛主席不无关系,但这并不妨碍毛主席对邓公的欣赏和栽培。
在1973年底的政治局会议上,毛主席破例将不是政治局委员的邓小平带到现场,并直言不讳的说道:“他是个好人,你们有人怕他,但我喜欢他。”
那么,毛主席这番话背后究竟有何深意?
毛主席对邓公的喜欢又表现在何处?
最满意的接班人
新中国诞生之初,毛主席最关注的事情莫过于国内经济建设和外部国际局势。
不过随着1953年斯大林的逝去,选择和培养继承人之事忽然间闯入了主席的脑海。
毛主席唯恐祖国建设事业有失,因此早早的便开始观察和选择中国下一阶段的领导人选。
在一开始的选择中,进入主席视野的接班人共有6个,如刘少奇、华国锋、邓小平等等。
刘少奇一度被认为是接替毛主席的首位人选,这一点广为人知。
自从1945年开始,刘少奇就已经成为党中央二号人物,毛主席更是多次在公开场合宣称:“刘少奇是我的接班人。”
1961年毛主席在湖北会见蒙哥马利时被问及继承人是谁,毛主席仍然不加犹豫的表示:“很清楚,是刘少奇。”
可惜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刘少奇并未能成功接过大旗。
其实不管是刘少奇还是后来的林彪、华国锋,邓小平与之相比地位并不算突出,毛主席也没有明确的直接宣布邓小平接班人。
但在实际考量中,邓公却是主席最满意、最欣赏的一位接班人。
这一点,从毛主席对邓公的多次不吝赞美就能看出。
早在延安时期,毛主席就不止一次公开表示过对邓小平的欣赏。
主席在中央党校作报告时,当着一众党内核心同志的面说:“邓小平同志说事情要按照辩证法去办,我赞成!”
称赞党内同志按照辩证法办事,主席从不轻易说出口,这是对中共高级干部思想方法和工作能力的一种极高评价。
建国后,邓公主政西南地区。
除了军事上的过人才华,邓小平在这一时期还展现出了极强的政治素养。
四川因为国民党以及军阀等历史原因,原本是一个十分复杂、混乱的地区,但解放后短短两年便彻底安稳下来,这背后与邓小平的主政有方脱不开干系。
1951年夏天,民主人士梁漱溟在四川参加完四个月的土地改革后,回到北京大肆赞扬邓小平,称他年轻、能干、深得民心。
主席听到后很高兴,评价说:“梁漱溟看的很准,邓小平是个能文能武的好手。”
于是在1956年9月七中全会上,在毛主席力荐下,邓小平出任中央书记处总书记一职。
此时毛主席已经在有意培养邓公作为接班人了。
所以在七中全会上,毛主席不吝赞扬邓小平能干、顾全大局、公道,主席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邓公日后的上位铺路。
在第二年出访苏联时,毛主席再次与赫鲁晓夫谈到邓公,称赞他:“既有原则,又不失灵活,柔中带刚。”
从主席的话里话外不难听出,他对邓小平寄予了厚望。
可惜的是,在接下来的那段特殊历史时期中,邓小平被迫离开了中央,但毛主席始终未曾放弃过邓公。
上世纪70年代初期,邓小平三次致信毛主席,希望复出工作。
1972年8月14日,毛主席正式批准了邓小平的复出,并对他做出三点评价:邓小平是立下过赫赫战功之人;他没有历史问题;建国之后他做过不少好事。
毛主席的一番评价,充分肯定了邓公过往的历史功绩,最重要的是明确了邓小平的正确立场,这为邓公后来重新上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次年年底的政治局会议上,毛主席将非政治委员邓小平请来现场,并对他发表了一番意义重大的言论:“我请了邓小平过来,我知道你们有些人怕他,但我喜欢他,他是个好人...”
那么,毛主席为何会说“有些人怕邓小平”呢?
令人“惧怕”的邓小平
实际上,毛主席这样评价邓小平,是对他的表扬。
邓公之所以有时候令人望而生畏,是因为他在工作中的原则性非常强,做起事来坚定执着、是非分明。
毛主席曾评价他:“柔中有刚,表面看起来和和气气,实则内心是钢铁。”
纵观邓公的一生,工作中最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不行”二字。
他口中的“不行”,是对工作的一丝不苟、是对原则界限的不可逾越。
每当工作人员帮他起草发言稿时,最担心的就是从他口中听到“不行”这个词。
但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情况又是无可避免的。
在和一众中央领导讨论《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草稿时,邓公一上来就开门见山的表示:“我看了一遍,不行。”
在重大原则性问题上,邓公更是非常勇于说“不”字。
1986年1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是否要废除死刑”一事进行了商讨。
在大多数人都主张废除的情况下,邓公仍然强调:“不能废除。”
紧接着,邓公列举了1952年刘青山、张子善的例子,认为死刑仍是一种重要教育手段,最后说服了众人。
在外交场合中,邓公也经常用“不行”来表达自己坚定的原则和立场。
1982年9月24日,邓公与撒切尔夫人展开了一场直接对话。
“如果无法收回香港,我无法向所有国人交代!”
邓公一上来就鲜明而强硬的表达了自己的立场,面对撒切尔夫人的延缓归还、共治香港请求,邓公予以了明确的否认:不行!
向来以作风强硬著称的撒切尔,在邓公面前没有讨到半分便宜。
经此一战,邓公的威名远播全世界。
邓公这种敢于说“不”的原则态度与勇气,是值得人学习和敬佩的。
但他近乎“不近人情”般的行事原则,不可避免的招惹了些许非议,以及他人的望而生畏。
而毛主席也正是看中了他这点,所以才会让邓公出席政治局会议,毕竟这场会议将要讨论的事情,邓公是最合适的监管人选。
其实早在这场会议之前,二人就曾有过一段对话。
在一次工作汇报中,毛主席问起了邓公对当下全国各大军区局势的看法。
彼时,林彪的叛逃对军队建设造成了严重破坏,不少单位的问题积重难返。
另一方面,各军区司令员长时间在各自辖区内工作,时间一久保不准会出现懈怠情况。
毛主席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问了邓公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各大军区司令员许久没有调动,你觉得怎么办?”
邓公沉思片刻,没有言语,随后将自己与主席的茶杯调换了一下。
毛主席会心一笑:“英雄所见略同。”
军区司令员调动一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往大了说,这关乎整个中国的军事战略布局;往小了说,不过是一小拨军事将领的调动。
但具体到十一个军区将领的头上,调离任职了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工作岗位,恐怕谁心里都会有些不是滋味。
说到底,军区司令调动一事是一件苦差事,而向来铁面无私、原则至上的邓小平,无疑是处理这件事的最合适人选。
毛主席前不久的发问,就是对邓公的一次考验。
显然,邓小平没有让毛主席失望。
实际上,毛主席早就开始考虑军区司令调动一事。
在得到周总理、叶剑英等人的统一意见后,毛主席便开始着手实施。
1973年底的这场政治局会议上,毛主席首先为邓小平打了前站。
“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不太行。我知道现在有好几个军区,大小事务都是司令员自己说了算。”
听到主席的批评,台下的人顿时心头一震。
紧接着,毛主席宣布了邀请邓公出任中央军委委员的通知:“我请来了一个参谋长,我知道你们有些人怕他,但他做事比较果断。”
12月21日,毛主席在中南海书房接见了43位军委会议成员,邓公作为新官上任的军委委员,紧挨着主席而坐,这是主席有意为邓小平撑腰。
散会后,邓公开始着手统筹军区司令互调一事。
彼时全国共有十一个军区,经过仔细考量和商议,邓公决定对其中八个军区的司令员进行互调换防。
没有变动的三位司令员分别是新疆军区司令杨勇、昆明军区司令王必成、成都军区司令秦基伟。
这三人之所以没有进行换防,一是因为其统率军区位置至关重要,担负着边境防卫重任,尤其是杨勇、王必成二人,要时刻提防来自境外势力的威胁。
二是因为他们调任军区司令员的时间很短,杨勇1973年刚刚赶赴新疆上任,秦基伟也是在1973年重新恢复在军方的工作,工作时间最长的王必成,来到昆明也不过一年多光景。
所以,这三人根本没有调动的必要。
至于其他八位司令员,在本职岗位任职最短的也有两年多,其他人平均10年没有调动过。
八大军区司令调动
八位将军该如何换防?这个问题值得深究。
而从调动后的效果来看,邓公的安排显然十分合理,他制定的基本换防方法是两两对调。
首先是北京军区司令李德生与沈阳军区陈锡联之间的互换。
李德生将军是军中有名的童子军,12岁那年便担任起了为红军放哨、送信等任务,16岁便早早的加入共产党。
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再到后来的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李德生将军没有落下任何一场战斗。
从朝鲜战场回国后,李德生已经是陆军12军的军长。
1971年,李德生被委任为北京军区司令员,担负起守卫京畿重地的任务。
陈锡联将军同样是年少从军,14岁便加入了红军11军。
几十年战场浴血奋战,陈锡联从一个小小的红军战士,一路摸爬滚打到了兵团司令员的位置。
1950年,陈锡联被委任为炮兵司令员要职,为新中国炮军力量的组建做出了突出贡献。
1959到1973年,陈锡联一直任职沈阳军区司令员。
陈、李两位将军的换防工作进行的很顺利,因为沈阳、北京本就临近,两大军区交往密切。
而陈锡联、李德生早在二野时期就是知根知底的老战友,平日里往来频繁,工作交接的也十分顺利。
接着是武汉军区曾思玉和济南军区杨得志的换防。
杨得志将军是新中国开国上将,历经平型关、石家庄、平津等知名战役,一身赫赫战功。
建国后,杨将军先是任职于陕西军区,抗美援朝结束后来到济南军区担任司令员一职。
而巧合的是,武汉军区司令员曾思玉,早年间还是杨得志将军麾下的一员虎将。
抗战期间,曾思玉被编入115师685团,负责后勤运输工作,而杨得志则是685团团长,二人是直属上下级。
两位老相识交接起工作,自然得心应手。
在武汉机场,两位老战友亲切合影留念,随即各自奔向新岗位。
第三组调动是兰州司令皮定钧、福州军区司令韩先楚。
皮定钧将军在军中是出了名的能打硬仗,中原突围战、孟良崮围歼张灵甫、渡江战役,都有皮定钧的身影。
新中国成立后,皮定钧担任24军军长一职,朝鲜枪声打响后率领第九兵团入朝。
回国后的皮定钧,曾在福州军区工作过一段时间,不久后又调任兰州军区。
韩先楚将军则是于1957年走马上任福州军区,之所以调韩先楚来福州,是因为中央军委看中了韩将军“好战”的个性,且有着指挥解放海南的海战经验。
彼时台海局势微妙,需要韩先楚这样一位善战将军坐镇。
邓公对皮定钧、韩先楚的换防,同样经过了深思熟虑。
韩先楚在福州操劳多年,精神时刻紧绷,早已落下一身病痛,是时候回到大后方调养生息。
而皮定钧曾在福州工作过,再次接手福州军区工作难度也不大。
最后是南京军区许世友、广州军区丁盛的换防。
许将军在南京坐镇长达17年之久,是军界老大哥一般的人物,丁盛将军接手广州却仅仅四五年时间,在资历、军衔上都无法与许世友媲美。
而且南京与广州距离颇远,两大军区之间鲜有来往。
但巧就巧在许世友与丁盛均是雷厉风行之人,做起事来从不拖泥带水,这就导致两大军区在军风军貌上颇为相似。
所以二人的调动工作同样进行的很流畅。
1973年12月22日,中央军委正式下达了军事调动的命令,邓公要求各位司令轻装简行,10日内必须走马上任。
一次军界重大变革,就这样在邓公的安排下迅速完成。
结语
同为引领和开创了中国新时代的领袖,毛主席和邓公一直是后人敬仰和缅怀的对象。
同时,二人之间的情谊和故事也一直为世人所讨论。
或许,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二人曾出现过分歧,但这并不耽误他们成为最亲密的战友与工作伙伴。
毛主席始终对邓公抱有期许,将其视作接班人培养,而邓公也没有辜负主席的殷殷期盼,将中国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参考资料
- 马宁.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纪实[J].党史文苑,2022,No.537(07):61-63.
- 邓小平和毛主席的关系[J].支部建设,1996(08):2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