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经济、科技、军事亦或者民生、就业都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它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其中以美国、韩国、欧盟、日本、中国之间的竞争最为激烈,美国甚至直接和中国撕破了脸,直接采用行政手段打压中国芯片。
先是把华为、中兴、长江存储、中科龙芯等300多家企业列入“实体清单”,之后又伙同日本、韩国、荷兰等制造“芯片篱笆”,试图将中国芯片之路彻底堵死。
国内芯片企业在零部件、材料、制造、设备等环节遭受到了巨大的阻力,最明显的就是我们使用不上搭载麒麟芯片的5G手机,其实远不止这些。
根据统计信息,2022年,我国注销、吊销的芯片公司高达5746家,比去年增长了68%。
当然这些芯片公司大都是不入流的小角色,在芯片禁令下,订单减少、业绩下滑,最终选择了注销、吊销,当然还有些甚至都没有开展过芯片业务。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仍有部分企业不惧艰险、迎难而上,在逆境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例如:中芯国际、长电科技、上海微电子等。
中芯国际攻克了14nm、12nm制造技术,将国产芯片制造水平拉上了一个台阶;长电科技实现了4nm封装技术,进入国际领先;上海微电子量产90nm光刻机,28nm光刻机正在路上。
这些在制造领域的成绩,来之不易,因为我国芯片最大的短板就是制造。
那么问题来了,中芯国际的12nm工艺意味着什么?何时突破7nm制造工艺呢?
中芯国际的发展史
中芯国际是内地第一家芯片制造企业,公司成立于2000年4月,总部位于上海浦东,创始人是“中国芯片之父”张汝京。
张汝京有着丰富的建厂经验,早年在德州仪器工作期间,就负责建造晶圆制造工厂。曾经一口气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建造了10家工厂,被称为“建厂高手”。
张汝京最厉害的地方就是:“能够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内,建设质量最好、规模最大的芯片工厂。”这一点颇为难得。
因为心系祖国,张汝京于1997年从德州仪器离职,回到祖国建设芯片制造工厂。
第一座工厂建成后,因为种种原因被迫关闭。于是张汝京辗转回到台湾,筹建了世大半导体。
世大半导体也是一家芯片代工厂,短短三年就发展成为台湾第三大芯片代工企业,一度威胁到了台积电。
于是张忠谋伙同台湾当局,以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世大半导体。待张汝京知道收购一事时,已经是“生米煮成熟饭”。
可能有网友不理解,张汝京是创始人、董事长,怎么不能阻止公司被收购呢?那是因为世大半导体的大股东不是张汝京,没有股权的董事长也就是高级打工仔。
世大被收购后,张汝京向张忠谋提出一个条件:优先在大陆建造先进的芯片制造厂。张忠谋表面答应,却并不行动。
张汝京看破一切后,离开了台积电,甚至连股权和台湾户籍都放弃了。
在北京,张汝京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去上海吧!那里有人会接见你。
张汝京抵达上海后,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并拿到了一个土地优惠政策:“5年免税、5年税务减半、土地优惠政策”。
2000年4月,中心国际成立,昔日在德州仪器、世大半导体的同事纷纷来到上海,要和张汝京轰轰烈烈的干一番事业。
有了人才、有了政策,中芯国际快速发展起来。短短两年就在日本设立了分公司,2004年,中芯国际成为了全球第四大代工厂,并在纽约交易所上市,崛起速度令人咋舌。
如此发展下去,中芯国际将再次威胁到台积电,于是张忠谋计上心来。
在中芯国际赴港上市前夕,台积电将其告上了美国加州的法庭,起诉中芯国际侵犯专利权、窃取商业机密。
几个月后,中芯国际再次提起诉讼,称中芯国际侵犯相关专利,希望美国动用关税法,禁止中芯国际产品进入美国,同时要求赔偿3.6亿美元。
2005年,中芯国际疲于应对诉讼,选择了和解,赔偿了台积电1.75亿美元。
2006年,中芯国际融资的前夜,台积电再次出手,指责中芯国际0.13微米工艺使用台积电的技术,违反了《和解协议》。
台积电坚决反对,并准备了充足的证据。当时台积电在美国加州发起的诉讼,中芯国际则在北京高院提起反诉。
意外的是北京高院驳回了中芯国际的诉求,中芯国际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1、追加赔偿2亿美金;
2、台积电获得中芯国际8%的股份;
3、创始人张汝京出局。
可见当时在知识产权得案列方面,我国还是很欠缺经验的。此外,当时我们对芯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否则,定会为中芯国际争取周旋的时间。
秋天,上海浦东算不上萧瑟,但中芯国际却阵阵寒意。张汝京坚定地说:“这不是人生中的失败,不要被打趴下,中芯国际要一如既往地勇敢向前走。”
中芯国际的事情我来背,但是中国必须要有芯片工厂。——张汝京
张汝京走后,中芯国际进入了混乱模式,离职、夺权、亏损。直到国资和大基金的全面介入才稳住了局面,但此时中芯国际已经被台积电远远地甩开了。
2017年梁孟松加入中芯国际,担任CEO,决心在工艺制程方面发力,减小与先进工艺的差距。
梁孟松毕业于加州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师承FinFET发明人胡正明,曾任AMD工程师、台积电资深研发长、三星电子研发副总经理,。
但从这短短的简历来看,就知道梁孟松绝非池中之物。
事实上,梁孟松在芯片领域的造诣颇深,拥有超过450项半导体专利,发表技术论文超过350篇。
曾帮助台积电在130nm工艺击败IBM,带领三星电子在14nm工艺击败台积电。
梁孟松在中芯国际多年,带领中芯国际先后突破14nm、12nm制造工艺,攻克了7nm技术。
12nm工艺意味着什么呢?
12nm技术意味着我国可以提前两年实现70%自给率的目标。
2016年,我国提出了芯片国产化,要求在芯片设计、制造、封装等全产业链实现国产化替代。2020年,我国又提出一个庞大计划:到2025年实现70%的芯片自给率。
自给指什么呢?就是在上游材料、设备、EDA工具,中游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下游汽车电子、消费电子、通信、AI、军工等应用领域实现全面国产化。
这个难度是很大的,但是再难也要做。因为芯片的意义不仅仅是经济、就业、科技,更是国防、信息、生命财产的保障。
在国家大力支持下,科技人员夜以继日的奋斗中,国产芯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最典型的就是芯片制造的突破。
芯片制造环节一直都是科技含量最高的,同时也是我们最大的短板。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芯国际的12nm工艺,与台积电的3nm工艺相差6年;上海微电子的90nm光刻机与ASML的EUV光刻机差距更大。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12nm工艺很差呢?当然不是!事实上,12nm工艺已经可以满足80%以上场景的需求了。
12nm芯片可以满足所有军工芯片的需求
航天军工芯片需要的是耐高低温、耐冲击、抗辐射、抗干扰等特性,并不追求先进制程,大都在90nm以上。
这是因为很多武器装备在太空中、地下掩体中、戈壁大山里,那里环境苛刻,100℃以上的高温、零下几十度的低温、宇宙射线、潮湿、盐碱等都会遇到。
先进芯片过于复杂,在恶劣环境中更容易出现问题。一枚无法发射的导弹,即便威力再大,关键时候也用不上。
而成熟工艺的芯片,出现问题的概率会更低,加上特殊的设计、制造工艺,实战起来更可靠。
很多时候,芯片能够多撑一秒,就能发射出关键的一枚炮弹,就有可能改变战争格局。
12nm芯片满足了工业芯片的需求
工业级芯片基本都是14nm制程的,当然你非要用7nm、5nm芯片也没人拦着。
工业级芯片的工作温度在-40℃—85℃之间,个别的可以放宽至-20℃—85℃。在设计上要求具备多级防雷、双变压器、短路保护、热保护、超高压保护。
制造时需要做防潮、防水、防霉、防腐等处理。
目前,我国的工控芯片大都是40nm、55nm等成熟工艺制程。因此12nm完全可以满足工业的需求。
12nm芯片可以满足家用电器的使用
冰箱、空调、电视、洗衣机等家电中也有很多芯片,但基本都是成熟工艺,90nm制程的居多。
因为家电空间很大,不像手机那样,几十个零部件挤在一起,谁也不能占用谁的空间。
此外,家电大都是固定使用,连接220V工频交流电,不需要考虑那几十瓦的功耗。
因此,成熟工艺的芯片完全能够满足需求,而且还能够降低成本。
12nm芯片基本可以满足智能汽车的使用
近几年,电动智能汽车发展迅速,芯片的需求量大增,一台高端智能汽车所搭载的芯片甚至达到了3000颗。
这些芯片看似很庞大,但是真正需要7nm及以下工艺的芯片只有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两种。
由于台积电的制造工艺快速发展,其联合英伟达、特斯拉等企业将汽车芯片向7nm、5nm迭代,妄图甩开对手。
目前,高通8155、8295,特斯拉HW4.0、吉利龙鹰一号,都已经进入7nm及以下工艺了,这是中芯国际所不能达到的。
当然,12nm工艺芯片无法满足智能手机、超算、个人PC的需求。
整体看来,12nm芯片可以满足军工、工业、家电、Wifi、物联网、电网、视频监控等大部分场景,这些场景占全部芯片的80%以上。
可以说,仅从制造工艺来看,国产芯片已经提前两年实现了70%自给率的目标。
写到最后
芯片制造离不开光刻机,而目前国产光刻机仅支持90nm工艺。因此,一旦光刻机受到限制,那么制造环节也会受到影响。
所以,我国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攻克28nm光刻机,彻底实现12nm国产芯片全产业链。站稳12nm工艺,再考虑7nm、5nm等先进工艺。
我是科技铭程,欢迎共同讨论!国产芯片迎来好消息,中芯国际量产12nm芯片,中国芯再次反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