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毛主席父亲50大寿时,他与弟弟陪父亲照相,成为他们此生唯一合影

0
分享至

1919年,辛劳半世的毛顺生迎来了天命之年。此时,他的儿子毛泽东正奔赴在革命救国的道路上,与父亲聚少离多。

在毛顺生的50岁生辰前夕,毛泽东将父亲和弟弟接到长沙,为父亲庆祝生辰,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生辰当天,毛泽东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菜,父子三人把酒言欢,忆苦思甜,往日发生的龃龉在这一刻得以释然。

饭后,父子三人来到照相馆,拍下了此生中唯一一张合照。尔后不到半年光景,毛顺生突发恶疾,撒手人寰。

子欲养而亲不待,毛泽东悲痛欲绝,可以说,身为父亲的毛顺生,对青年毛泽东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能培养出毛泽东这般的伟大领袖,毛顺生是怎样的人呢?他们之间的父子情又是何等深沉?

毛顺生

老农家贫在山住 耕种山田三四亩

毛顺生出生于清同治九年,翻开毛氏族谱,毛家代代务农,他们“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世代与土地打交道,一辈子没离开过韶山冲。

然而祖祖辈辈皆过着“十户人家九家穷”的贫农生活,甚至有民谣传唱“有女莫嫁韶山冲,红薯柴棍过一生”,贫瘠程度可见一斑。

毛顺生十岁那年,其父为他带回来一个大他三岁的童养媳,名叫文七妹。五年后,二人成婚,毛顺生自此执掌管家大权。

文七妹堪称农户家的贤妻典范,善良,勤劳,淳朴。据韶山老人回忆:提到毛顺生家的屋院,第一感觉就是清爽,总是一尘不染。

文七妹

地上没有一根屑子;喂猪后连猪食槽都洗得干干净净;烧炉钩都擦得锃亮;有小孩子去他家串门,无论去几次,文七妹每次都会拿出吃食招待......

可以说,少年毛泽东能够拥有善良正直的品格,与母亲文七妹的言传身教也是分不开的。

在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下,文七妹将家事安排得井井有条,毛顺生也一力承担起了养家糊口的责任。

1887年,毛顺生年仅17岁,就从父亲那里接过了5间茅房,两片柴山以及15亩的水田。

与其说是继承家产,不如说是背上了债务,原来,田和房都是祖辈欠债买的,田实际上也并不属于毛家。

韶山冲旧照

于是,年纪轻轻的毛顺生不仅要负责家中祖父,父母,妻子一行人的衣食住行,还要偿还巨额欠债。

千斤重的担子迫使他发奋图强,一心扑在务农上,试图以农民的方式发家致富。后来,随着长子毛泽东的出生,多了张嘴吃饭,毛顺生的农活干得更卖力了。

然而,纵使起早贪黑,任凭风吹雨打,一日不曾懒怠,他的辛勤耕耘连糊口都勉强,家境更是没有任何的改善。

穷则思变,能培育出毛泽东这般的天之骄子,其父毛顺生的身上必定有着闪闪发光的品质。毛顺生没有像祖辈一样怨天尤人,而是不认命地自谋出路。

曾国藩湘军

当时,曾国藩正创办湘军,很多农民或出于谋官,或出于谋财,都纷纷放下锄头从军入伍,毛顺生也正有此意。

然而,参军哪有不流血的,有的确实升官进爵,光宗耀祖,可是更多的则是一去不复还,战死沙场,化为白骨。

毛顺生敢闯敢拼,他不求泼天富贵,只求积攒点银钱,以供一家妻儿老小过活就行,于是,血气方刚的农夫开启了短暂的军旅生涯。

期间,他虽无赫赫战功傍身,但能顺利退伍,平安地卸甲归来,已是幸事。

此次出征在外,毛顺生并非一无所获,他走出了困住代代人的韶山冲,见了世面,长了见识,加之头脑灵活,毛顺生收获了此生最大的财富——经商意识。

当时,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导致大量洋货涌入,而当时的洋货商品都是先运到广州之后,再运到湘潭地区,再由湘潭运往内陆各地。

反之亦然,中国出口的丝绸,茶叶等本地特产,也是先在湘潭集装之后,运往广州,由广州走水路发往西方各国。

而这一来一回之间,商品亦或是运输所赚的钱,是他一辈子务农都无法企及的财富。

清末广州码头

如果不当兵,毛顺生此生都无法亲眼目睹这样的通商往来。

他也将商品意识带回了闭塞的韶山冲,自此走上发家致富之路,成为了韶山冲的第一位商人,带动了整个地区的商品经济。

他最先经营的是谷米生意,先在自家对谷子进行加工,然后运到湘潭售卖,从而获取利润。妻儿也参与其中,小毛泽东常常帮着父母完成加工工作。

有了经验之后,毛顺生拓展了猪牛生意,先拿自家喂养的一两头猪牛试水,而后由少到多。

见有利可赚,又更变了经营方式,由自产自销变成了节省成本的买进卖出,效果喜人。

在毛顺生的经营之下,日子一天天富起来,攒下了钱,还清了债,赎回了田,由贫农跻身富农。

昔日留给他的五间茅草房,变成了十间砖瓦房;原来祖辈欠债拼凑而来的15亩水田,不仅债务清零,甚至在他的手上增长到22亩,全属于毛家田产。

此,他还有富足的闲钱雇佣了长工,专事农田管理,自己则专心钻营经商之道,积攒更多的财富。

毛泽东故居

可以说,在那个人人困于贫穷的年代,能够取得此番成就,是需要一点精神和本事在的,比如敢于拼搏,吃苦耐劳,目标明确,行动力强......

这些品质熠熠生辉,难能可贵。而小毛泽东看着父亲一路建家立业,毛顺生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至深至远的影响。

一代伟人的优良品格在父辈日复一日的拼搏中,就此形成。而就在生活愈来愈好之际,父子间的爱与矛盾也日渐生根发芽。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毛顺生经商致富,眼界与思想堪称韶山冲的佼佼者,但是他的本质依然没有变——地地道道的旧式中国农民。

在他生长的年代,清末的封建统治已承袭千年,根深蒂固,虽经历变革浪潮,但毛顺生仍是“老派”的人。

比如“男主外,女主内”,比如“父子纲常”,比如家族内部的论资排辈制度......这些规矩教条都是毛顺生所坚信不疑的金科玉律。

毛顺生是传统的封建大家长做派,而毛泽东向来“反帝反封建”,两代人之间的思维鸿沟,使父子间无可避免地爆发出大大小小的冲突与争执。

毛顺生治家严格,几乎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这有悖于毛泽东所具备的,或许是遗传自母亲的善良怜悯之心。于是,少年毛泽东向父亲发起了反抗。

在传统的旧式观念里,有一种美德叫做克己为人,就是“亲疏有别”,宁可委屈亲友和自己,也不能怠慢外人。

毛泽东在与外国记者的访谈中,有过这样一段回忆:

“他一文钱都不给我们,我和弟弟吃的是最差的,反而每月十五会对雇工特别开恩,会给他们鸡蛋下饭吃,但是肉是没有的。对于我,是蛋也没有,肉也没有。”

毛顺生虽然富了,但并不奢侈,他精打细算,严守家业,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毛泽东虽然委屈,倒也能理解。

与父亲不同的是,毛泽东有着兼济天下的胸怀,见不得苦难,总是力所能及地助人为乐。

毛泽东时常瞒着父亲接济穷人,比如毛菊生生活困苦,他便悄悄送去大米,腊肉,蔬菜;比如有同学吃不起午饭,毛泽东便让母亲多准备些饭菜,他再带去与同学分食......

每当这些义举被毛顺生发现,总是气得破口大骂母子俩是“败家娘们”、“败家子”,却又无可奈何。

如果说,因为毛顺生创家业不易,所以几近吝啬,毛泽东尚能尊重父亲。那么,当父亲做出损人利己之事的时候,毛泽东则是果断地对父权发起质疑。

毛顺生为扩充田产,趁堂弟毛菊生病重急需用钱之际,以极低的价格收购了对方7亩水田。

明眼人都知道这是“趁火打劫”,毛泽东和母亲文氏极力劝阻,但毛顺生却怒斥这是“妇人之仁”。

少年毛泽东血气方刚,不依不饶,拉着父亲就往毛菊生的家里奔去,坚持要求父亲将钱还回去。

毛顺生猛地甩开毛泽东的手,指着儿子的鼻子骂道:“你懂什么!你吃的用的哪样不是我苦来的。”

毛泽东一气之下,摔门而出,父子俩追逐,僵持良久,方才满脸怒容地回了家,多日不曾说过一句话。

这也让毛泽东下定决心,要改变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让家家户户有田种,有饭吃!

都说虎父无犬子,其实父子俩虽思想迥异,但脾气却如出一辙:认定的事情绝不妥协,卯足劲往前冲!父辈拼出了万亩良田,儿子青出于蓝胜于蓝,拼出了万里江山。

诚然父母爱子,则计之深远。在毛顺生这般不苟言笑的外表下,内心深藏的是血缘至亲的舐犊情深。

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毛泽东能够成为文采斐然的一代诗人,与父亲的重视教育是分不开的。虽然毛顺生的初心并不伟大,他只是想让儿子识得几个字,能够管账即可。

1902年,毛泽东被父亲送入私塾读书,自此开启了文学启蒙,求知若渴,随着年岁渐长,毛泽东对文章的见解竟有出师之趋势。

1904年,毛泽东因看不惯私塾先生打学生,仗义执言了几句,因此被针对,他采用逃学的方式发起反抗。

毛泽东气冲冲地在树林里转悠了三天,试图逃离家乡,走向县城,却以失败告终,最终被毛顺生找回。

毛泽东本以为免不了一顿责打,结果毛顺生心疼地抓着毛泽东上下摸索打量:“冻着没有?饿不饿?有没有受伤?”确认无碍后,才背着儿子回家。

事后好多年,毛泽东回忆道:

“这是我那严厉的父亲难得流露的温情。”

经此一事,毛泽东对旧式的教育制度愈发厌恶,短短数年,换了五所私塾,仍不向失败的教育妥协。

直至1906年冬,父亲执拗不过,允许其在家自学。虽说是自学,但毛顺生并不希望儿子在文化上有所造诣,他更需要的是一位合格的家业继承人。

于是,毛顺生教毛泽东打算盘,做账,犁田,播种,插秧,收割......凡是家业的种种,毛顺生悉数倾囊相授。

毛泽东天资聪颖,一学就会,只是他志不在此,每每干完农活,他总是捧着本书如痴如醉地读着,父亲来了也不曾察觉,总是为此挨打挨骂:

“你就不是经商的料,天天就知道看书看书,书能变成大米吗?能变成银子吗?这么大的家给你守得住吗?”

父子俩总是这样不欢而散。然而,突然有一天,毛顺生的态度发生了巨大逆转。

原来,毛顺生为了一片山林与人发生了争执,对方是个文化人,懂法,通过打官司白占了一片山林。

毛顺生自知吃了没文化的亏,遂想起来爱读书的儿子,坚持送毛泽东拜东茅塘两位会打官司的先生为师,继续深造学业。

毛顺生的本意其实还是想让儿子学有所成,扶持家业。然而经此一遭,毛泽东像父亲一样,见识到了更大的世界,思维愈发进步活跃,与父亲的本意背道而驰,越走越远。

1910年,救国的革命浪潮层层叠起,毛泽东已是一位思想成熟的爱国青年,愈发明白读书强国的道理。

于是他发动母亲、家族亲友,共同劝说顽固的父亲,允许其外出求学。

毛顺生闻讯后,闷声抽了一晚上的烟,先不谈外出求学需要一笔不菲的费用,如果儿子走出了韶山,见了广阔天地,则意味着更无回乡接管家业的可能。

毛顺生叹了一口气,熄灭了烟头,做出了决定:送娃上学!

临行前,父母弟弟皆来送行,母亲文七妹哭红了双眼,不断嘱咐毛泽东好好吃饭,天冷穿衣,父亲则是一言不发,跟在后面行走。

行至半路,毛泽东对着双亲深深鞠躬:“爹娘,孩儿去了,莫要牵挂。”

这时,毛泽东猛然发现,父亲正在偷偷擦拭眼角流下的泪滴。

“三伢子(毛泽东小名),出门在外和家里不一样,别舍不得吃穿,缺钱了就来信,我会寄给你。”

纵使平时再严苛,此刻面对远行的孩子,做父亲的终是放心不下。

在外求学的数年间,文七妹的身体每况愈下,毛泽东因忙于学业与革命运动,终未能回乡侍疾,直到母亲逝世,也未能见最后一面。

因经历了一次丧亲之痛,毛泽东格外珍惜仅剩的父子情,遂在父亲50大寿之际,将父亲及弟弟接到长沙,共庆生辰。

寿宴结束后,毛泽东带着父亲弟弟,来到一家照相馆,拍下了父子间唯一一张合照。尔后半年,操劳一生的毛顺生突发疾病,未能享尽天伦之乐,就撒手人寰。

双亲已逝,再无人关心毛泽东是否有饭吃,有衣穿,前方是革命的征途,毛泽东带着对爹娘的思念,一路披荆斩棘,开太平盛世,以慰双亲在天之灵。

如果只听片面的言论,毛顺生恐是一位吝啬、独裁、刻薄之人。但其实不然,大量的事实证明,他是一位穷则思变、经营有术、严中有爱,且教子有方的智者。

有父如此,中国才能走出一位伟大的领袖,父守家业,子创新中国!致敬中国最伟大的父子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寻史奇谈
寻史奇谈
解密历史疑云!
579文章数 995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