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中信城一期开盘,售价1.68万。
由于那年一年的地产不景气,加上通州区域项目的降价挤压,项目也是平平无奇。
后来就遇到了四万亿,整个地产看是狂飙,中信城一起才开始热销。
中信开发完一期后,就把剩下地块使用权作价100亿给了金融街北京置地。北京置地只开发了其中的C、D两个地块,然后就遇到中海收购整体中信地产。
B地块的开发就搁置了下来。
再后来,金融街北京置地因为“三道红线”,解除了和中信地产的合作,把B地块又卖回给了中信地产,作价约86亿。
也就有了现在的中信城四期。
这个项目距西单商圈约1.7公里,距金融街约2.5公里,而且,大概率是北京老牌八中附小的学区房。
这个项目刚刚动工,市面上就流传“百万茶水费”的传言,为此,开发商还在进行了三次辟谣,当然,其中也不缺乏营销的手段。
但这样的情况也说明了这个项目的优势:
中信城前三期二手房售价在17万左右,而在2017年以来,北京最高备案价13.5万。
倒挂很严重。
热度,往往是因为相对市场来说,很稀缺。
3月22日,这个项目迎来他的最终审判,备案均价为16.5万,14年,十倍成长。这个备案价的出现,对北京市场的变化有着重要意义。
“倒挂现象差距小了,价格也接近市场价。”
不仅有益于市场化的销售动作,更重要的是,北京的楼市也需要在“数据上”涨的更有预期一点。
据北京的朋友说,四期项目585多套房源。
“内定完了。”
另一方面,次日的北京,迎来了昌平区两个地块的土拍。
这场土拍也产生了巨大的分化,其中东区地块以低价被首开拿下,朱辛庄地块摇号被上海大华拿下,有趣的是,这个地块报名企业42家。
“土拍大厅挤满了,很久没有这么热闹了。”
从地块上来说,两个地块冷热差异判断很明显,东区的地块城市界面仍在发展,朱辛庄地块的基建已经完善。
还有一点很重要,朱辛庄地块总价仅仅13亿。规模小、纯净地、利润高、资金少、流速快、难度低等原因都使其成为香饽饽。
对国央企来说,可以拉平过去一年兜底的土拍利润。对首进北京的开发商来说,压力也是极小的。朱辛庄地块,就有11家地产“北京小白”参与。
中标的上海大化,就是北京小白之一。
事实证明,只要地块有利润,开发商参与意愿仍有问题。这个利润的来源恰恰是“面粉和面包”之间的差距。
北京又开始“扬沙”了。
但沙尘吹不走北京的地位、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都说房产讲究“品质”,但其中更多是“资源”的载体。
只要房产作为的资源载体的逻辑没有破。
地产,永远都是经济发展的“支柱”。
对于房子,只要有空间,就算售楼部没有开放,房子也可以卖完。
刚不刚需的,啥玩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