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无锈钵
“对于行业来说,眼下最重要的任务是找到‘生火取暖’的办法。”
这是万科继“地产迎来白银时代”之后,抛给市场的又一句“重磅炸弹”。
即将过去的这个三月,“回暖”成为了地产行业的高频词汇。
整体来看,受经济复苏、楼市政策持续优化等因素影响,部分核心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有所修复。无论是宏观经济层面的复苏,还是微观需求端的增长,对于地产行业而言,仍然是一种“延迟的满足”。
整体来看,房地产市场距离走出深度调整期,依然需要不短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活下去”依旧是高悬在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取暖过冬,房企打响“新模式战争”
为此,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已经见证了房企在经营性业务上发力。
单从改名这一细节来看,近年来,以综合性的“发展集团”、“控股集团”替代“地产”字样,完成更名的企业,就有近40家,这之中,不乏保利、龙湖、万科等头部品牌。
有趣的是,仅仅是在10年前,时任万科董事会主席的王石还放话称:
“如果有一天,万科不走住宅专业化道路了,我即使躺在棺材里,也会举起手来反对。”
这一戏剧性反差的背后,从黄金时代,到白银时代,再到如今的过冬时代,房企的增长逻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主线业务之外,寻求全新的业务和增长模式,也随之成为了行业共同的战略趋势。
正如业内人士所指出的那样:
“房地产的存量时代,需要稳定的收入来源,住宅市场之外的领域蕴含了巨大的可能。”
房企“八仙过海”的时代,具体到头部品牌的第二增长曲线方向,也同样值得关注。
此前,围绕近两年房企公布的发展战略、多元业务经营计划及现状,中指研究院就将50家Top房企划分为了三种类型:
收敛型,稳定型与拓展型。
三者之中,放弃多元化业务,主攻地产的收敛型房企,占据了10%的比重。
然而,这部分房企放弃多元化业务,并非是出于长远规划,更多是面临急迫的偿债和融资压力,为解燃眉之急,选择出售部分多元业务换取资金。上述多元业务端的“撤退”,可以说是短期资金需求下的被迫之举。
抛开上述品牌,坚定聚焦多元化业务,深耕存量市场的“稳定型”与“拓展型”房企,合计占据了90%的比重,并列成为TOP50房企的主流抉择。
相比于“是否布局多元化业务“这一宏观战略层面的问题,这两类房企的差异更多在于微观上的“如何布局”。
这之中,以华润、龙湖为代表的稳定型房企,布局方向更多是 围绕主业稳健开辟新增长赛道,发力商业地产、长租公寓、物业、代建等关联业务;
其中,华润置地在2005年左右就确定了“开发物业+投资物业”的双轮驱动模式。去年上半年,这一品牌的购物中心实现租金收入62亿元,如剔除期内减租影响,较去年同期增长14.2%,展现了良好的发展潜力。
稳定型房企的另一代表龙湖,同样很早就将商业地产列为主航道业务,并于2016年率先试水长租公寓业务。2018年,龙湖又提出了“空间即服务”的战略。
目前,龙湖已经形成“1+2+2”模式,即一个开发航道,两个运营航道以及两个服务航道。地产主业外,龙湖的经营性业务不断外扩,包括商业天街,长租公寓冠寓,主攻物业管理的龙湖智创生活,还有智慧营造的龙湖龙智造。
3月17日的业绩发布会上,龙湖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陈序平还给出了承诺:
“未来五年,龙湖的目标是商业投资、长租公寓、物业管理、智慧营造这四个经营性航道能够产生的利润占比过半,收入占整个集团的30%。”
相比之下,以碧桂园、恒大、万科为代表的拓展型房企,则更热衷于在地产业务之外另辟蹊径,追求非关联业务,坊间流传的“恒大卖车、万科养猪、碧桂园造机器人”,就是对于这一现象的精炼总结。
排除背靠综合性商业集团,自带拓展业务的品牌,Top房企的榜单里,围绕二者的分化,已经逐步显现。
据不完全统计,榜单中,非关联业务频次最高的万科、世茂,跨界布局的赛道均达到7项,涵盖金融、食品、教育、高科技、物流等多个产业,相比之下,龙湖和华润等稳定型房企,则几乎没有“出界”的操作。
在这基础上,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
伴随着行业整体迈入纵深,三类房企“华山论剑”的背后,哪一种路线在当前看来,更具备普遍的参考价值和增长潜力?
华山论剑,哪条增长曲线更靠谱?
年报的数据,或许是最直观的呈现。
根据申万行业分类,目前,超过70家A股上市房企披露了2022年业绩预告或快报,其中,近60%房企预告净利润亏损,约70%房企净利润同比下滑,亏损规模同比大幅增加。
但并非没有好消息。已公布业绩预告的房企中,预计实现盈利的品牌里,除去华夏幸福、大名城这一类“触底反弹”的企业,诸如中海、华润、保利、龙湖等龙头品牌,还是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其中,“稳健型房企”的代表龙湖集团,去年营收2505.7亿元,同比增长12.2%;归母净利225.4亿元,同比也是稳中有增。
稳健型房企在行业周期的更迭中,不仅没有衰退,还能走出向上曲线,这背后的深层逻辑是什么?答案其实就藏在“第二增长曲线”的理论中。
在这一理论的提出者,英国管理大师查尔斯·汉迪看来,第二增长曲线,本身就是基于第一增长曲线的尽头,所绘出的图谱。
对于地产行业来说,这一理论所带来的启示有两层:
一方面,两条曲线之间存在着延续关系,第二增长曲线不是盲目寻求“破坏式创新”,而是依托过往积累的主业,再造护城河。
另一方面,第一增长曲线的终点,决定了第二曲线的起点和未来,房企的多元化经营固然美丽,但地产和财务的“基本盘”做不好,再华美的蓝图,都只是空中楼阁。
翻阅上述“稳健型房企”的财报数据,无疑就是对“第二增长曲线”一次较为科学和合理的绘制。
具体到财务层面,身处这一环境下,还能保持高昂“战斗力”的房企,无不拥有极致的自律。
无论是连续21年净负债率低于40%的万科,还是截至去年底,依旧“三线飘绿”的越秀,稳健的财务基本面,一直都是企业追求多元化增长的“坚实底座”。
龙湖从十多年前开始,就开始长期保持低负债率,和超高的现金短债比。这也是其能够成为TOP10中,除了央国企外最稳的房企的重要因素。
截至2022年底,龙湖剔除预收款的资产负债率为65%,净负债率为58%,现金短债比为3.52倍,已经连续七年满足“三条红线”的绿档要求。
去年12月,龙湖还发布公告称,公司已经全部赎回于2023年到期的3亿美元优先票据。这意味着整个2023年,龙湖已经没有了境外债到期的压力。
在这基础上,龙湖也随之迎来了塑造第二增长曲线的可能。
事实证明,这一品牌一直坚持的“开发 + 运营 + 服务”的发展模式,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并在多年后的今天,成为了令同行艳羡的“稳压器”。 截至目前,伴随着前述“四大航道”的落地,开发、运营和服务三大业务板块的相互赋能已经基本形成,“一个龙湖”的协同效应也逐渐显现。
数据显示,龙湖由运营及服务航道带来的收入,在2022年均已超过百亿。
其中,运营业务全年实现租金收入118.8亿元,服务业务收入达116.7亿元,由运营及服务业务组成的经营性利润占比,更是提升10个百分点,达到27%。
在这基础上,龙湖还在不断积极探索更远的业务边界,深入城市内部,构建发展共生的生态。位于北京的龙湖蓝海引擎产业园,就在龙湖的助力下,焕新为集聚多元商业、社交休闲于一体的全新地标性商业复合办公空间,昔日的这块“城市洼地”被赋予了新的价值。
而伴随着龙湖在业绩和业务端的双重优化,这一品牌也已经事实上,走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一直以来,房企的增长方式,都是资产和负债同步增长,用规模换空间和利润。而龙湖所实现的,则是在稳定负债总额的前提下,不断优化资产质量。
这背后,离不开管理层的战略把控。作为第二增长曲线的“价值导数”,地产行业分化年代,房企的经营逻辑已经逐步向管理红利进化,管理层的战略视野已经成为了决定企业增长的“方向舵”。
在关于龙湖的这条增长曲线上,之前的业绩发布会里,陈序平也巧妙的运用了一个比喻:
“这是一条非常有挑战,也需要额外付出的路。目前企业是‘增肌’,但不能增加‘体重’。”
这种审慎、稳健的态度,除了来自于企业长期的风格,也离不开对于宏观走向的理解。
分化时代,这些地产品牌值得看多
在刚刚落幕的全国两会上,地产行业的发展逻辑已然非常清晰——稳支柱、防风险,抓两头,带中间。
从供需两侧来看,随着政策的落地与国内经济与消费复苏,叠加房地产行业长效机制的完善,行业的新一轮增长机会已经“蓄势待发”。
综合来看,尽管依旧存在着不确定性,供给侧出清尚未结束,但有两条主线是确定的:
一方面,分化逻辑下,未来的优质资源将不断向头部房企聚焦;
另一方面,具备强信用、稳增长与高价值的房企将更易享受政策与行业利好。
据克而瑞统计,2022年上半年,100家典型房企的融资总量为3837亿元,同比下降53%。
资本并不是放弃了地产行业,只是对比不少还在焦灼于境外债展期、偿付问题的品牌,优质、高信用评级房企无疑更受青睐。
去年地产行业射出的“三支箭”,首批“吃螃蟹”的房企依旧是美的置业、万科、龙湖这些财务评级表现优异的品牌。
其中,去年11月,龙湖获得“第二支箭”首单200亿元中债增信债券额度,还由六大行共同承销,成功发行“第二支箭”首单20亿元的中期票据,利率仅3.0%。
不仅如此,去年12月,中国银行利用境内外市场资源,为龙湖提供“内保外贷”业务。该笔贷款规模为7亿元,当日已实现提款,成为“内保外贷”落地的首单。
这背后,正如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所指出的那样:
“相比于融资的额度,三支箭更像是一种风向标,普遍都圈定在优质企业上。”
一众亟待复苏的“优质房企”中,以龙湖为代表的长期主义品牌,无疑仍旧是最具备样本价值的存在。
“商业是一场关于勇敢者的游戏,只有看到曙光的人,才能不断起飞。”
这是财经作家吴晓波,在2023新年演讲中的一句话。
“龙湖不会为了规模或者纯粹的数量而去冲锋,而是顺应每个项目的商机和价值。”
回望过去,即便是在行业整体不利的时刻,龙湖也从未放弃对长期价值的追求,除了聚焦生态协同,穿越周期之外,这一企业还在不断凭借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及社会责任实践,实现“聚善共生”。
在龙湖建造、运营、服务的空间中,“低碳、绿色、健康”等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于建筑全生命周期。截至2022年底,龙湖满足绿色建筑标准项目超过500个,建筑面积累计超过1.3亿方。
将社会责任融入其发展战略的同时,龙湖积极开展公益活动,以传递正向价值。 截至目前,龙湖公益基金会聚焦“一老一小”及乡村振兴,已陆续开展了“欣芽计划”、“湖光计划”、“溪流计划”、“展翅计划”、“万年青计划”等公益项目,支持抗疫救灾及高校发展,累计帮扶超过164万人。
近日,全球领先的ESG评级公司Sustainalytics发布最新评级报告,其中,龙湖集团连续两年获境内房企评分最优,以实际成果,展现了在ESG领域的卓越管理。
巧合的是,2023年是龙湖集团成立30周年,在中国儒家的哲学里,“三十”意味着而立之年,是一个人落地生根,历经时间考验,收获奋斗目标的年纪。
对于当下的龙湖来说,上述从业绩到价值层面的成果,同样是他们选择“艰难但却正确道路”的回报。
从这个角度来说,身处周期动荡之中的房地产业里,这一品牌无疑是一股值得长期看多的“清流”。
在这之上,伴随着市场整体的回暖,行业也期待着越来越多龙湖这样的企业出现,不断恢复市场和投资者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信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