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党与国民党第二次合作后,南方八省的游击部队被改编为新四军,在安徽及江苏一带进行抗日活动。其中,安徽东部及江苏西部的新四军陆续创建了皖东根据地及淮南根据地。
在淮南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一位叫做李世农的党员陆续担任皖东组织部长(淮南根据地是由皖东根据地逐渐发展而来的)及淮南地委书记,为根据地创建做了诸多工作,是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
不过在新中国成立后,李世农却两次被撤销职务,这其中都有什么原因呢?第二次复出后李世农出任了安微省委书记,他都做了哪些工作呢?
今天,我们便来聊聊革命前辈李世农的故事。
李世农,1911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巨鹿县,原名王者俊。19岁时,李世农加入我党从事地下工作,根据组织要求改名为李世农。
第二年春,李世农前往冀南地区出任共青团组织部部长,在邢台河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领导学生运动,当时学校克扣学生伙食,李世农便带领学生们闹学潮表示抗议。
可学校领导和当地反动当局互相勾结,李世农作为领头人被逮捕入狱,幸好党组织积极营救,他才在不久后成功出狱。
1932年,组织任命李世农为北平团市委组织部部长,按照要求,当时在团市委工作的人要先到基层锻炼,他被分配到了门头沟煤矿。
煤矿劳动本就辛苦,当时社会条件又艰辛,工人们吃不饱,干完活还没水洗脸,李世农与工人们一起过了几个月的这种日子。
从煤矿出来时,李世农的皮肤已经黝黑,因为煤灰都被吸收了进去,以至于他半开玩笑的说道:“这才叫打上了工人阶级的烙印。”
不久后,李世农又被调遣到北平五大煤矿之一的唐山矿,矿区没有团组织,只有几个团员,因此身为党员的李世农便有向工人进行革命宣传的任务。
唐山靠近内蒙古,上级借此提出了“保卫苏联”的口号,因为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可工人没有文化,国内能叫上名字的地方都不多,又怎么知道苏联在哪里,这就导致宣传效果很不好。
李世农反思后和上级提出:“现在有日本浪人到处挑衅,我们不如把宣传口号改为‘反对日本鬼子’。”不想被上级严厉批评,说他“水平太低”,撤销了李世农的职务。
但出于对李世农的信任,组织不久后还是给了他新的任命,让他去上海等待党中央指示。
1934年11月,李世农从天津来到上海,当时上海党组织的机关设在法国租界,法国巡捕房对我国共产党没有兴趣,但他们和国民党反动派有联系,还有叛徒告密,李世农当月25日被敌人抓捕入狱。
直到我党与国民党第二次合作,中央领导让周恩来等同志与国民党多次沟通,他们终于同意释放关押的我党同志,李世农也于1937年8月出狱。
出狱后,党组织严格审查了李世农,在确定他在狱中多次遭到严刑拷打却仍坚贞不屈,同时还一直学习马列主义后,将他派遣到安徽委以重任。
之后便如开头所说,李世农在创建淮南根据地中出力甚多,并在这里领导当地军民与日寇、国民党反动派多次斗争,直至安徽省迎来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李世农被调到皖北行政公署工作,担任组织部长。后来皖北行署与皖南行署合并成立了安徽省委,李世农便进入安徽省委担任组织部部长一职,其后的工作生涯也一直在安徽地区。
1954年,李世农被提拔为安徽省委副书记、安徽副省长,他为安徽的发展建设做了诸多工作。但在1958年时,李世农被错误划分,下放到农场劳动,直到1962年7月才被平反,任命为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
特殊时期到来后,李世农第二次被撤销职务,1978年第二次复出,担任安徽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他在安徽工作了许久,生活了许久,因此为百姓落实了许多政策,提拔了许多青年干部。
1983年,李世农担任安徽省顾问委员会主任,他拥护邓公的政策,提倡改革开放,支持省委提拔委任中青年干部,为起到表率作用,李世农于1985年提前离休,退出了领导岗位。
离休后,李世农仍关心党和国家的事情,关心百姓的利益,倡导成立了安徽省省会老干部关心下一代协会,出任名誉会长,同时在安徽省炎黄文化研究协会、黄山医科大学担任顾问。
在知道有孩子上不起学后,李世农夫妇立刻捐款捐物,可他们自己却一直住在公寓式的房子里,不去国家分配的一小楼中。后来李世农眼睛摔坏了也不肯换新的,只换了个镜片,表示能戴就行。
2006年12月28日,李世农同志在安徽省合肥逝世,享年96岁。
斯人已乘黄鹤去,红色初心永照人,向李世农前辈致敬!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关注我,带您一起看看历史中的风云人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