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毛主席仅调一人入朝作战,就让我军反败为胜,让美军害怕至今

0
分享至

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爆发之后,美军新任统帅李奇微和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想出来一条克制解放军的计策。

他们发现,志愿军物资准备不足,后勤线被破坏严重,重火力很差。所以,范佛里特利用这一点,肆无忌惮地投入装甲部队,进行大规模山地作战。

志愿军在范佛里特的攻势之下,死伤惨重。

范佛里特

临危受命

5月21日,彭德怀下令全线后撤。但是,范佛里特的装甲部队一直死死咬在我军后面,进入第五次战役之后,我军的伤亡人数达到了7.5万。

随即双方又在三八线附近,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我军火力不足这个弱点被敌人利用,范佛里特又征集了大量的轰炸机,每天在阵地上狂轰滥炸,十分狂妄。

阵亡将士每天都在增加,彭德怀看着前方送来的战报,心急如焚,如何才能克制美军的火力?

当时,很多人提出的第一个办法,就是加快防御工事的修建,凭借战壕来抵御敌人的进攻。

但是,彭德怀却表示,这个办法作用有限。从一开始,我军就已经充分的把战壕利用了起来,但是只有在小规模战斗中,战壕才有一定的防御效果。

范佛里特一直猛烈轰炸,战壕根本阻拦不了炮弹。甚至,很多战士躲在战壕里,反而被炮弹溅起的土堆活活掩埋。

我军当时的武器很落后,短时间内不可能取得突破,这让所有人都很焦虑。时间就是生命,再想不出办法,我们抗美援朝的大业将毁于一旦。

彭德怀万般无奈,只能发电报给中央,让毛主席拿个主意。

毛主席分析了战场的局势,同样觉得不乐观。这件事情的根源,就在于我军无力压制美军的重武器,不过在防御方面,我们真的无计可施了吗?

很快,毛主席想到了一个可以化解困境的人——王耀南。

在解放军内部,王耀南有一个响当当的称号——“工兵之王”。

1911年王耀南出生于湖南,家里开了一家鞭炮作坊。

由于家境贫困,所以从五岁开始,王耀南就跟着父母一起做鞭炮糊口。

因此,后来有人开玩笑,说王耀南小时做鞭炮,长大搞爆破。

在王耀南八岁那年,他家的鞭炮作坊出了事故,不得不关门,家境更加困难。

王耀南只好跟着父亲,来到了开源煤矿,当起了苦力。

没想到,在煤矿上,他还是和爆破结下了不解之缘,煤矿主得知他们父子从前做过鞭炮,就让他们在煤矿上当爆破工人。

几年之后,王耀南在开源煤矿加入了工人组织。

开源煤矿正是我党工人组织的所在地之一,党组织发展非常迅速。

一接触到新思想,王耀南顿时觉得眼界大开,他很快便积极的投身到工人运动之中。

工兵之王

1927年,毛主席回到了湖南,领导工人农民进行秋收起义,开源煤矿的工人们正是起义的主力军,王耀南也由此离开煤矿,成为了红军队伍的一员。

他的爆破技术,在队伍里同样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那时候红军作战,就缺爆破兵,所以他很快就被任命为红军第一师爆破队的队长。

王耀南的本事也不仅仅体现在爆破上,在红军里待了几年,王耀南很快就学会了一系列的工兵操作技能,遇水架桥、逢山铺路,这些事情都难不住他。

在长征期间,王耀南的工兵能力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渡赤水的时候,面对眼前的茫茫大河,所有的战士都犯了难。

这个时候,作为工兵连连长的王耀南带领战士们,到附近的村子里去搜寻木材,预备架桥。

可进村之后,却发现情况并不妙。

因为,敌人早在几个月前,就开始防范红军了,所以,当地能用的木材被一扫而空。

原本架在赤水河上的桥梁被拆毁,船只也被烧掉了。短时间内,怎么可能在波涛汹涌的赤水河上架起一座桥呢?

王耀南很快想出了办法,他找来村里几个熟识水性的年轻人,给他们做向导,又和战士们到山上砍了不少竹片。

随后,在村民的帮助下,王耀南取来麻绳,一端系在老鹰石上,一端系在对岸的大树上。

王耀南用精巧的技艺,将竹片紧紧地牵拉在麻绳之上,形成了一座浮桥。

仅仅用了几个小时,就解决了红军最头疼的渡河问题。

在渡过乌江的时候,王耀南也是用这样的办法,在短时间内架设浮桥。

如果没有王耀南的话,恐怕大部分红军会被困在河水一侧。王耀南可以说凭借自己的智慧,挽救了千千万万将士的性命。

到了抗战时期,为了帮助大部队攻城,王耀南又巧妙的运用起了自己的工兵智慧。

当时,日军所在的驻地城墙又高又厚,八路军久攻不下,而长期的拉锯战对当时物资不足的八路军是很不利的,因此,必须要尽快攻入城内。

这时候,王耀南提出:可以趁日军不备在城墙上挖小孔,填上炸药,只要炸药一点燃,日军引以为傲的城墙立刻就会化为飞灰。城墙失守,八路军攻城就再也不成问题了。

这个计策得到了部队上下的一致同意。

于是,王耀南亲自带着爆破队,冒着极大的危险前往城墙填塞炸药。

日军对此浑然不觉,以为自己的防守固若金汤。结果,战争当日,王耀南点燃引线,一声轰响之后,厚厚的城墙被炸开一个大口子。

八路军从这个缺口一路杀进了城内,日军被打的仓皇逃窜。

除去攻城之外,王耀南守阵地的本事更是一绝,他对八路军的壕沟进行了改良。

过去的壕沟,只能简单的充当防御的角色,但经过王耀南大改造之后,壕沟周围建起了碉堡。同时,王耀南还利用木板钻了射击孔,立在壕沟的周围。

这样,八路军即便潜伏在壕沟之内,也能对敌人进行精准打击,而敌人的炮弹却很难对碉堡之内的八路军造成伤害。

通过这种办法,八路军极大的提高了防御水准,我军的军火库、粮食库更是大量的使用了这种改良版壕沟。

不久之后,王耀南被调到晋察冀根据地,他在那里将地道战这种作战形式发扬光大。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通过王耀南的技术指导,我军的战士甚至能直接将地道壕沟,挖到敌人的眼皮子底下,进行近距离的打击。

因地制宜

因此,当朝鲜局势不利的时候,毛主席第一个就想到了这位工兵之王。

王耀南得知前线遭受如此困境,也毫不犹豫的收拾行装出发了。

来到朝鲜之后,王耀南来不及休息,立刻就跟随侦察兵去观察地形。

他在三八线附近,冒险勘测了整整两天,最后得出结论,我国的防御工事之所以不能抵御美军的进攻,主要是因为没有合理的利用地形。

其实,挖战壕这种方式,本身是能有效的防御弹药打击的。可问题在于,当时志愿军绝大部分的阵地,都修在了三八线附近的山岭上。

这就导致我军暴露的面积很大,而敌人又偏偏使用了巨量的炸药,在这两种劣势的合击之下,我军的战壕就无法生效了。

不过,眼下的困难是,我军的阵地是不可能变更的,否则,更没有办法阻挡敌人进攻,对后续的谈判也会很不利。

所以,王耀南的任务是,他要利用眼前有限的条件,在不大规模改变作战地点的情况下,加固我军的防御工事。可这件事情该从何做起呢?

王耀南很快有了构想,既然地面上的战壕不起作用,那么为了对抗敌军超乎寻常的炸药量,我们要把战斗模式转移到地下,他决心在三八线构造一座地下长城。

而要做这件事,第一步就是要把战士们脚下的山林全部掏空,留出足够的修造空间。

这是个大工程,但却也是目前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所以王耀南很快就向国内打了申请。

周总理得知王耀南想出了办法,喜出望外。于是,在国内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周总理还是调拨了一大批器材送往朝鲜前线,随后,轰轰烈烈的工程开始投建。

王耀南认为,眼下抗美援朝战役是漫长的,我军必然要在三八线附近与敌人进行持久战。

而且,我们面对的敌人硬件设施比我们要强出数百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防御工事,功能更要强大。

在初步的地底道路挖通之后,王耀南提出:这一次,我们挖的地道不仅仅负责转移和隐蔽,还要成为生活场所,战士们可以在这里完成衣食住行,同时,这次修建的地道防风、防火、防毒、防枪炮。

王耀南所提出的这个构想,其实就是后人所熟知的坑道。

这可以说是抗美援朝期间,我军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坑道修成之后,情况果然发生了逆转。

因为,美军的弹药对于坑道是不起作用的,坑道深藏于地下,美军不管投入多少炸药,最多都只能使坑道震动几下。哪怕地面被移平,地下的坑道依然平安无事。

另外,之前美军如此肆无忌惮地对我军战士进行打击,有一个方面是他们意识到了我军物资不足。

在正常情况下,我军长时间的作战只能坚持七天,就必须要转入物资补给阶段,给运动战带来了极大的限制。

但有了坑道之后,坑道可以直接作为粮食储备的场所,战士们不用再依靠随身携带的粮食渡过难关。这样一来,作战的时间被大大延长了,美军所谓的七日攻势也就失去了效用。

战无不胜

在上甘岭战役期间,我军的坑道让美军彻底体会到了中国人的智慧,哪怕美军已经倾其所有,可是他们依然成为了失败者。

但是,在战役之后,彭德怀还是注意到,我军的坑道有不足之处。

坑道虽然防御很好,但是进攻能力却太弱。要知道,志愿军仅仅靠防御是没有办法打败美军的,我们的根本目的是要把美国人赶出三八线以外,让他们彻底不能威胁中国和朝鲜。

于是,回国没多久的王耀南又被召回来。

这次,他需要对坑道进行改进,不仅要能防御,更要进攻。

这可就更困难了,如何在保护战士们安全的情况下,还要让我军的炮弹能落在敌人阵地上呢?

要知道,一旦进攻的话,就意味着暴露,进攻和防御之间,原本是矛盾的。

但王耀南最终还是调解了这个矛盾。

由于我军和敌人之间武器差距比较大,所以,进攻的主要方式要么靠轻型武器,要么靠火炮。如此一来,王耀南决心把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的经验运用上来。

他继续在坑道周围设置伏击点,大量的修筑堡垒,用于进攻作战。

同时,他还别出心裁的为火炮部队修建了专门的掩体,火炮直接在掩体内部对敌人进行打击,战士们不必冒险冲出战壕。

更妙的是,这样一来,我军的攻击更加出其不意。

因为,美军根本无法锁定我军的火炮部队在哪里。

所以后来很多美军都心有余悸的回忆:志愿军神出鬼没,他们经常打着打着,就突然从旁边的掩体里拉出一门火炮来,对着他们连发几十枚炮弹。

美军哪怕武装到牙齿,面对这种猝不及防的攻击,也完全没有办法。

许久之后,美军才发现,原来,我军是在利用坑道与他们作战。

气急败坏的美军决定效仿我军的做法,他们也开始大量的挖坑道。但是,他们可没有王耀南这样的专家作为指导,所以,最后只是东施效颦而已,学了个四不像。

美军这样的效仿,反而让王耀南抓住了机会。美军自以为自己也有了防御工事,骄傲轻敌,王耀南便指导战士们,抓住美军防御工事的弱点,对他们进行精准袭击。

这样一来,修筑了防御工事的美军,人数伤亡量反而比从前更多了。最后,美军只好放弃了这个计划。

范佛里特不愿接受这个事实。1953年,他组织了一次大规模轰炸,甚至,他还叫来了十几名美国记者,打算拍下自己的英雄时刻。

这一次,范佛里特整整投入了17万发炮弹,所有的炮弹都倾泻在我军其中一个小高地上。

范佛里特认为,我军的防御工事就算再坚固,也绝对抵挡不住这样的炸药量。

可是,当战场上硝烟散去的时候,范佛里特傻眼了。

我军的战士依然好端端的,而且继续对美军发起了冲锋,战士们不断地从战火中扔出手榴弹。很快,范佛里特就眼睁睁看着自己面前,多了好几排美军的尸体。

范佛里特这位指挥官颜面无存,他想要的英雄新闻自然也没有发出去,反而惹来了美国国内的不少嘲笑。从这一战之后,范佛里特再也不敢仗着弹药量为所欲为了。

王耀南对于坑道的改良建设,在工兵历史上,是里程碑式的事件,以至于美军一提到坑道战,至今仍心有余悸。

出色的战地工事,是我军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王耀南无愧于“工兵之王”的名号。

参考资料:

王耀南《王耀南回忆录》

军事科学出版社《抗美援朝战争史》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王耀南将军与电影地雷战、地道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文史江山
文史江山
专注于历史领域创作!
2226文章数 1989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