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唯一没当成元帅的师长,晚年担任副主席,儿子是将军
1937年8月,陕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下辖三个师。 6名师级干部中,有3名师长、2名副师长成为建国后的开国元帅,只有1名副师长被授予上将军衔,他就是第120师师长萧克将军。
1907年7月14日,萧克出生于湖南省嘉禾县。虽然家境贫寒,但祖上都是著名的学者。因此,萧克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先是通晓四书五经,在私塾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后转入铜山高小接受新型教育。16岁考入嘉禾师范学校。这期间,萧克第一次接触到了进步的书籍。
读了孙中山先生的《心理建设》一书,萧克充分认识到旧社会的腐朽,革命信念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一日,父亲在房中隐隐约约听到萧克的哭声。进门一看,这才发现,萧克之所以哭,是因为刚看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传》。萧克对于书中的革命烈士的壮举感同身受,这才流下了泪水。
可以说,年轻的萧克怀着文人的热血,曾想以笔为刀,鞭笞黑暗,批判当时军阀割据的不公。然而,就在他上师范的第一年,家里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他的哥哥因得罪当地地主而被残忍杀害。这件事让萧克大为震惊。他开始明白,在乱世中求生存,不能只靠文笔。从此,他决定弃文从武。
1925年,萧克从嘉禾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到广州,考入宪兵训练所。毕业后,萧克参加了叶挺的第四军,后来成为了南昌起义的一名连长。之后,萧克跟随朱德等人征战湘南。1928年4月,萧克率领部队在井冈山附近的龙溪洞第一次见到了领导秋收起义的毛主席。
1934年,萧克因屡立战功被提拔为红六军团长,但随后中央革命军委命令他从江西启程前往湘西寻找贺龙。萧克率领八千多人的军团,成为长征的先锋。经过3个多月的战斗,损失过半,终于与贺龙率领的红二军会师。
正是萧克手下的到来,让失去电台的贺龙终于与党中央取得了联系。十一月,贺龙、萧克指挥的红军假攻长沙,迫使湘军阀贺建从湘江前线撤军。从而减轻了中央红军的压力。之后,萧克多次率军重创数倍于我军的敌军,为红军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36年7月,成立红二方面军,萧克升任副总指挥。1937年9月,红军正式改编为八路军,贺龙出任120师师长,萧克顺理成章成为副师长。后来,他与贺龙率部渡过黄河,在晋西北开辟根据地,后来成为党中央所在的陕甘宁边区的重要屏障。
抗日战争胜利后,萧克将军被调回延安。后致力于创办华北军政大学。解放战争爆发以后,萧克任四野参谋长,参与指挥千里追歼,横扫中南、西南,先后进行6次大规模战斗,解放了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等省和海南岛,歼灭了大陆上国民党军队的残余主力。
新中国成立后,萧克将军调任军委军训部部长。在组建军事训练部的同时,他着重筹备组建军事学院、组织编制军事法规、指导全军军事训练等主要工作。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0年,73岁的萧克还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行政级别是副国级。
其实,萧克将军不仅拥有着出色的军事指挥技术,在文视上面也很出众。
萧克将军的文采很好。早在1937年5月,他还未任八路军120师副师长时,就写出了长篇小说《罗霄军》。该书经萧克将军修改后,直到1988年才以《浴血罗霄》的名义出版,轰动了文坛,并于1991年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共和国一号概述一千多位开国将领中,除了萧克将军,没有一人获得过茅盾文学奖。
晚年,萧克将军加入中国作协后,不仅主编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著作,还出版了《萧克回忆录》等作品。所以,萧克将军不仅为共和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而且为中华文化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萧克将军与妻子蹇先佛生有三个儿子。前两个孩子的经历令人心碎。第一个孩子萧堡生是在长征途中出生的。萧堡生在大家的照顾下活了下来。从小饱经磨难的萧堡生,长大后变得坚强。抗战爆发后,夫妻二人商量将孩子送回湖南老家。只是可惜,6岁的萧堡生在日本空袭中丧生。
他们的二儿子也因物资匮乏而夭折,只有小儿子萧新华长大成人。虽然只有一个儿子,但夫妻俩对孩子的教育还是很严格的。在父母的悉心培养下,建国后萧新华考入北京大学。 70年代在国家体委工作。1983年武警部队组建以后,萧新华加入到武警部队,并于1990年代成为一名武警少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