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艺术家专访
艺见中国将带来专访的终章
求学之道无坦途,问艺之路无捷径
让我们一起回顾艺术家沈逸舟
在艺术学习道路上,如何寻找与发挥创造力
沈逸舟
福建诏安人,毕业于闽南师范大学
结业于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国家画院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福建美协山水画艺委会委员
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诏安县美术家协会主席
诏安教育书画研究会会长
作品《溪山无尽》入选首届全美术教师作品展(中国美协主办)
作品《铭记》入选“翰墨青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主办)
作品《河兴图》入选“邮驿路运河情一一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主办、入会资格)
作品《喀纳斯湖上的雄鹰》入选“墨香诏安ー一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主办、入会资格)
作品《林端远岫青》入选“水墨融情海丝梦一-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作品《雨过林霏清石气》入选"海丝情中国梦"一中国福州"海上丝绸之路"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入会资格)
PART-01
学习艺术让毅力更加坚定
云海茫茫,笼罩着群山,山峰若隐若现。树林茂盛,房屋掩映其间。流水潺潺更显村庄的宁静。一幅乡野间烟雨朦胧的安宁景象跃然纸上。
诏安被称作福建的南大门,与广东相邻,在那个没有通高速,通高铁的年代,无论去到哪,路途都显得异常遥远。那时的学习条件也远比不上现在,沈逸舟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发出感慨,现在有了手机想观摩谁的画直接就能搜索到,从前连画集都买不到。沈逸舟的父亲手中有着当时唯一的一本《芥子园画谱》,这本中国绘画的入门教科书,被当做稀世珍宝传读。条件艰苦,没有画册可以临摹,就将挂历拆下来,临摹挂历上的画,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对书画的拳拳之心。
PART-02
在“不满足”中持续探索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对书画的热爱,让沈逸舟全身心的投入进书画的研学中。在当时相对闭塞的诏安采用师徒式的传承,但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这种教学方式已经满足不了他对书画技巧的渴求,他也不再满足于受到一句“画的不错”的夸奖。
1995年沈逸舟决定走出诏安,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就这样,沈逸舟来到了杭州,走进了中国美术学院,成了一名国画系的学生。在这里,他对中国画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从人物到山水,一一涉略,开眼界、长见识,进一步加深了他对中国画笔墨的理解和传统技法的掌握。沈逸舟说,画画不能局限于自己的一小方天地,需要放宽眼界。人的眼界要打开,就需要多看别人的画,多学习。2018年,沈逸舟又走入国家画院,跟随林容生老师学习山水画。
PART-03
在自然中寻找发挥创造力
以独特的镜面视角展现土楼内部结构,布局对称,房间的结构形式表现出的连续性、统一性和完整性。阴影刻画出土楼内部建筑所用木头的饱经风霜。屋瓦砖石和木板纹理一笔一笔细细描摹,生动地展现了客家人日常居所的古朴样貌。
读万里书,也要行万里路。写生能够让艺术家保持观察自然和社会的能力。艺术源于生活,关在画室里仅仅凭借想象力天马行空的创作是很受限制的。沈逸舟常与朋友们一起外出写生,他认为写生可以促使他们找到一种汲取与探索的状态并激发他们的灵感。
画作欣赏
画面设色清新,远处山峦重叠,松柏苍翠,远远望去山上泛出隐隐青色。近处草木葳蕤,供人栖息的凉亭静立山间。公路延伸向远方,被山岩遮挡,留下对远方的无限遐想。
山石造型峭拔险峰,山上草木成林,松树姿态挺拔,山间云雾缭绕,云海滚滚。远景的山峦耸立,有江山绵延千里的纵向延伸感。近景两三户人家静立在山顶,颇有世外隐居的风雅。
山色清远,云雾自远山蔓延开来。近处高山巍峨挺立,宛如屏障。山上松林挺拔,排列有序。山下涓流淙淙,房屋错落。
碧山矗立,山石峥嵘,树木丰茂,山上青松挺立,山间云雾升腾,山坳中危楼矗立,颇具古意。山下流水自远处蜿蜒而来,澄澈空明。山光水色,平远辽阔。
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沈逸舟勤勤恳恳,取别人之所长为己所用,兢兢业业,精于思考,而又不落入俗套。他说,对于艺术没有最高的要求,只有更高的要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艺见中国 中国艺术见中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