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召开前后及期间,网络上对于各地各行业文工团、曲艺团、说唱团的去留有很大的争议,也有很多相关的意见、建议提出。
其中比较核心的观点,是不应该再继续保留各地各行业说唱团、文工团、曲艺团的编制,至少这些演艺单位不应该再由财政供养。他们应该像德云社、青曲社、嘻哈包袱铺、大逗相声社一样进行市场化运营,说白了就是卖票养活自己。
在现在已经公布的国家改革方案中,我们注意到各行业协会今后将由新成立的中央社会部管理,因此各协会的改革,包括各协会所属会员单位的改革,今后可能会得到很大的推进,而上述提及的各类演艺单位走市场化道路应该是大概率的事情。
不过,在此期间也听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比方有人说,诸如曲协这样的单位,不应该让他们自负盈亏,或者说让他们自己赚钱养活自己是没有道理的。
而实际上,这个理解和说法是错误的。有一位网友对此进行了解读:
事实上,即便各地各行业文工团、曲艺团、说唱团进行市场化改革,其实对于曲协这样的单位的存在、运营以及经费保障,其实是没有什么影响的。
具体说,今后可能的改革重点是各演艺社团的编制、性质、经费来源、开支渠道,而不是针对他们行业性的协会本身,这是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问题。换句话说,即便推进了这项改革,那么,曲协的运营经费和人员开支也应该是有保障的。
回头再说一说,为什么各地文工团、曲艺团、说唱团取消编制、进行市场化运营的呼声这么高?我想至少有两件事非常值得一说。
一个是第四届相声非遗大会完全暴露了主流演艺团体的真实水平,说明他们已经完全脱离了时代
因为长期有经费保障,演员们到月就领工资,使这些文艺家、艺术家、曲艺家失去了生存的危机与动力,完全没有了竞争意识。
所以我们看到,在第四届相声非遗大会之上,绝大多数的作品都没有创新,有的人甚至拿二三十年前的老段子来糊弄观众。
即便有一些新的演员、新的作品出现,节目也没有笑点,没有包袱,基本都是在尬演。
在三天四场接近30个节目当中,只有贾旭明郑健的《当代大侠》一个精品,另外金霏陈曦等几组青年演员的作品还勉强说得过去,而其他的作品都是等而下之的。
由此可见,他们没有演出,没有商演,不能赚钱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这样的团队保留事业编制,保留财政支持,实在是没有道理。
其二,某些演员的心态也是非常不正常、不合理的
第四届相声非遗大会结束以后,网络上对于这些社团的存在满是诟病,这时候北京曲协副主席、中国广播说唱团的演员、李金斗的高徒付强在网上居然说出了一段明显是得便宜还卖乖的话,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通过这两件事,足以说明广大群众对取消各地演艺社团的编制、让他们走市场化道路的呼声近期就可能得到落实。
当然还是那句话,这样的改革推进以后,对曲协本身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