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监狱之花”的父母并非中共党员,国民党对待异己的残忍超出想象

0
分享至

1949年12月,重庆刚刚解放,罗广斌等脱险同志到遇难烈士的被埋地现场,看到了一家四口死的惨状:

夫妇俩各抱一个孩子,孩子的小手都是搂在大人的脖子上,子弹穿过孩子的胸部,小腰下全都被打烂了……那情景惨不忍睹。

这也许是世界上最残忍的屠杀之一。

两个孩子,长子叫王小华,不满2岁,次子叫王幼华,只有8、9个月,他们就是《红岩》中的“监狱之花”。

王幼华也是共和国最小的烈士。

一家四口惨遭灭门,而他们的父母却不是中共党员,敌人的凶残野蛮和穷凶极恶令人发指。

他们的父母王振华、黎洁霜都不是重庆本地人。

丈夫王振华,又名王树本,1909年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沦陷于日寇之手。当时正在北京大学经济系读书的王振华,立即投入了东北流亡学生的救国运动之中,他串联一批学生到南京请愿,结果被北大开除学籍。

此后热血青年王振华转到上海,继续从事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后因触怒了当局,遭到国民政府逮捕,关押了两年多。

“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王振华被释放出狱,赴香港短期停留并继续从事抗日活动,撰写了《沪港两地组织的争论》等文章。

这时候,他与留港寻求抗日救国途径的广西苍梧籍女青年黎洁霜结识,两人相互倾慕,相见恨晚,遂为知音。

不久,这对恋人一同来到广西梧州,小住一段时间。随后王振华应重庆《新蜀报》的邀请,只身前往重庆当记者。他写了大量宣传抗日救国的文章。他的文章,文笔流利,富有感召力,很受当时一部分青年的欢迎。

以后王振华又与几位青年知音创办了进步报刊《工人呼声》,并公开在一些学校和工厂中散发,鼓动工人罢工。

王振华在“抗日、救中国”的信念支持下,对工作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甚至甘冒任何危险。

他的同事赵芳举后来回忆说:

一次,我们俩一共带了三十多份到沙坪坝中央大学和中大去散发,他说“咱们的刊物出得不易,送出去要本本收效才行。”
我们以会见学生为名,进入了中央大学学生宿舍区,学生都去上课了。在一长排厕所的半墙上放过几本之后,我们又转身进了宿舍弄道。他从宿舍的后窗翻进房间,把刊物放置在学生的枕头下面,连翻十余个房间。我说:“危险哪!”他却说:“怕什么!”

这一系列行动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满。

1940年5月,王振华再次被国民政府逮捕入狱。经过严酷审讯,认定他为重犯,关进白公馆监狱。王振华入狱时,他的恋人黎洁霜正在重庆国立女子师范学院读书。

黎洁霜,原名黎琦清,广西苍梧县人,1920年出生于当地一个富裕的工商地主家庭。她是黎琦新烈士的胞姐,先后在梧州女子中学,苍梧中学就读。

在梧州初中读书时,黎琦清在冯培兰、侯甸等进步老师的指导下阅读进步书刊,激发了爱国爱科学的思想。

1936年6 月她就读于广西大学附中。黎琦清性子文静,喜好文学和英语,在这里她认识了一些进步青年和共产党员,接触了《中学生》、《生活》等进步刊物,参加了中共外围组织“西大读书会”,经常与同学们探讨抗日救亡,渐渐萌发革命思想。

“西安”事变后,她参加了“反对内战,一致抗日”的示威游行,遭到了校方的留级处分。

1937年“七七”事变后,黎琦清自告奋勇地参加了广西学生军,本欲随桂军北上抗日,无奈遭到母亲强力阻挠,未能成行,但黎洁霜并未就此放弃,而是参加“梧州救国话剧社”,积极宣传抗日,还曾担任话剧《放下你的鞭子》中的女主角,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1939年春,广州沦陷,梧州局势紧张,她跟随哥哥黎超贤来到香港筹办抗日报纸。她白天做工,夜间在夜校给工人当教师,在这里,结识了爱国青年王振华并与之相恋。

1940年10月,王振华应邀赴重庆进入《新蜀报》当记者,被任命为“托派”重庆地委书记,黎琦清回广西贵县中学任教。次年春,她改名黎洁霜,考进四川江津国立女子师范学院读书。

12月,王振华被国民党特务逮捕。

国民党特务在逮捕王振华之后,很快在搜查其住处时发现了黎洁霜寄给王振华的信件和照片。

有人找到黎洁霜,希望她赶紧躲避,但心忧恋人的黎洁霜却说:“既然王振华被捕,我不能让他一个人去受难。”

王振华被捕后,黎洁霜不仅没躲藏,反而四处打听王振华下落,终被特务逮捕。

被捕后的黎洁霜,为了尽快与日夜思念的恋人见面,便声称她已和王振华结婚,但对“托派”的事情,闭口不谈,这样敌人才把她一起关进了白公馆。

刚入狱时,夫妻俩对中国共产党既不了解,也不参与狱内中共党员组织的活动,他们在细心地观察和思索。

那些与他们朝夕相处的共产党员,跟敌人展开英勇斗争,直到牺牲,表现出了对革命事业忠贞不渝、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思想不断地受到冲击,不断地发生变化。

他们对共产党员逐渐产生敬佩感,并公开赞扬共产党员的情操。后来,他们加入到难友们的活动中,参加了狱中党组织领导的对敌斗争,最终在思想与行动上完全跨入了革命者的战斗行列。

夫妻俩在狱中面对敌人威武不屈,爱憎分明,表现了他们清白高洁的气质。

不久,敌人把王振华和黎洁霜作为“重犯”转移到贵州息烽集中营长期监禁。

烽集中营,是抗日战争初期蒋介石反动派为了镇压共产党人和抗日爱国革命人士而设立的一座人间魔窟,位于息烽县城南不远的朗阳坝。

这里地势险要,四面环山,碉堡林立,随山坡起伏,有3层城垣式的围墙。围墙之中又分3层,层层围住“忠、孝、仁、爱、信、义、和、平”8个所谓的斋房。许多共产党员和抗日爱国志士都曾在这里被长期囚禁。集中营的特务了解到王振华、黎洁霜有较高文化水平与才干,妄图软化拉拢他们,为其效劳。

他们把王振华监禁在所谓“感化所”,不戴脚镣,门不上锁,在小范围内可以自由活动。黎洁霜则被关在“义斋”女牢,封为室长。

狡猾的特务企图引诱王振华,要他跟他们一起干。这个阴谋被王振华当场揭穿,严词拒绝。

敌人又要黎洁霜跟他们“合作”,监视同室“女犯”的情况。黎洁霜根本“不领情”,相反,她对同室女男友说:“你们放心,我是同王振华共患难的,不是向敌人打小报告害人的。”

而这期间,她认识了狱中的共产党员徐林侠、张露萍等革命者,她在张露萍的引导和帮助下,思想得到了很大进步,也增强了对敌人的斗争意识和信念。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迫于全国人民的压力,被迫签订了《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国内处于暂时和平时期。

在中国共产党提出取消特务机关、释放政治犯的情况下,不得已撤销了息烽集中营。

然而,敌人所认为的“危险人物”和“重犯”们并没有获得释放。

1946年7月22日,王振华和黎洁霜等人被转押至重庆白公馆继续监禁。在狱友们的支持和声援下,王振华、黎洁霜被分配到在白宫馆楼下二室旁边阴暗潮湿的牢房。

这对革命的恋人在敌人的监狱里举行了他们的婚礼。

1947年,黎洁霜生下了第一个儿子王小华。

在狱中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大人都根本吃不饱饭,而黎洁霜根本就没有奶水,只好搅浆糊喂孩子,所以孩子长得格外瘦小、畸形,头大身小。

特务头子徐远举见此情景,觉得有机可乘,假意仁慈地对黎洁霜说:“你身体这样差,在这种环境下怎么能把孩子带大?你只要写一封‘悔过书’我就让你出去。”

但黎洁霜义正严词地说:

“我和我丈夫抗日救国没有罪,有罪的是你们,该写悔过书的是你们。”

“我们一家人要死就死在一起!”

对此,王振华骄傲地称妻子是“有骨气的巾帼女杰”。

1949年初,黎洁霜又生下了第二个儿子,取名为王幼华。

黎洁霜生下小华后,身体很虚弱。但她与女共产党员张露萍成了好朋友,经常为受刑、生病的难友煮粥,为车耀先(中共四川省委负责人)熬浆糊修补破旧的图书,参加了监狱中中共支部组织的绝食斗争,以“锋芒”的笔名在监狱墙报发表文章。

有“活阎王”之称且残暴出名的刽子手杨进兴足下没有儿子,见到刚生下来不久的王幼华乖巧又可爱,便威胁王振华把小幼华抱走做他的儿子。

王振华知道了杨的这个无耻企图,不予理会。

黎洁霜则愤怒地骂杨进兴,并告诉他:“宁肯把孩子掐死,也不会给你这样的王八蛋做儿子!”

据后来逃出来的难友们回忆,再现了大屠杀的前一天晚上的情景:

“妈妈,妈妈,我饿,饿……”这是“人间地狱”里发出的一声声细弱的童声。这童声来自那座异常阴森的白公馆。妈妈没有回答。

她看了一眼瘦得皮包骨的两岁儿子没有回答,只是把头扭到了一边,顿时眼泪像断线的珠子……

爸爸,我饿,饿!”童声转向一旁的父亲。

父亲轻轻地抱住儿子,将其搂在怀里,轻轻地安慰道:“好儿子不叫,等天亮后爸爸一定给你弄点吃的啊!现在你睡,睡了就不饿。”

“可我睡了会更饿的。”儿子很不情愿地躺下,嘴里嘀咕着。

“哇!哇——! ”突然,另一个婴儿在妈妈和爸爸中间大哭起来。

“不许出声!”铁窗口,特务的手电光射进楼下的那间孩子哭叫的囚室内。

你没看是孩子饿了才哭的嘛!”爸爸和妈妈一边护着孩子,一边生气地回敬特务。

“等明天会有‘好吃的’给他们的!快睡觉,不许出声了!”特务凶狠地说着。

听见了吧,明天爸爸妈妈一定会弄点好吃的给你们的。好,现在,儿子们,都睡吧,睡到明天天亮……”

父亲抱起才八九个月的小儿子,嘴里轻声哼着,“宝贝,宝贝——你爸爸妈妈在天亮后一定给你们弄到好吃的……”

父亲唱着自编的摇篮曲,哄着儿子进入睡梦。

而一旁躺着的妈妈则不停地颤抖着低声抽泣……

这是白公馆里一对特殊的患难夫妇,这是一个特殊的狱中患难家庭。

大屠杀的那天,刽子手们最先把王振华一家从牢房里押出来。

当时所有白公馆在押人员都以为再凶残的敌人也不至于将两个幼儿一起杀害,所以有人就喊了起来,说把孩子放下。

可是特务们根本不听。

这时,只听敌人在催着王振华夫妇“快走快走”,王家的两个小孩子吓得哇哇大哭。

他们的母亲黎洁霜这时就向特务们乞求道:“你们枪毙我们可以,给我们多打几枪,可把孩子留下来,他们还小呀!”

谁知特务恶狠狠地回答她:“不行!斩草除根!”

黎洁霜忍不住悲愤地痛哭起来。

“不要哭!跟这帮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有什么条件可讲的?!”只听王振华大声喝住妻子。

特务凶狠地从黎洁霜的手中抢过孩子,当着她的面先对幼小的孩子开枪了。

黎洁霜满怀仇恨地向敌人猛扑过去,身旁的其他郐子手用刺刀朝着黎洁霜的肚子猛刺过去,黎洁霜的肠子都流出来了。

她在地上疼痛、翻滚了一丈多远,敌人才开枪,使一家四口人全部牺牲在重庆解放的前夕。

这也许是世界上最残忍的屠杀之一。

王振华的儿子在11月26日晚上时,还因为饥饿而向他的爸妈要吃的,无助的父母只好哄他到天亮后给他“弄好吃的”,王小华带着这份企盼而入睡。

然而可怜的孩子哪知天亮后连发霉的稀粥都不可能再有了,等待他的只有惨遭杀害的命运。

孩子什么也得不到,只能怀着极端的恐怖随父母迎接要命的子弹。

最最可怜的是那个只有八九个月大的小儿子王幼华,当一串罪恶的子弹穿过他的小胸膛时,他连喊一声“爸”“妈”都不会就永远地离开了他还很陌生的世界……牺牲时,王振华40岁,黎洁霜31岁,长子王小华1岁多,次子王幼华才几个月大。

黎明前的黑暗如此黑暗,黑暗中的黎明啊你如此叫人悲愤!悲愤——!

因为“托派”身份,直到1983年,在牺牲34年后,他们一家才被追认为烈士。

解放后,凭吊的参观者驻足在白公馆,看着王振华一家四口住过的那间阴暗潮湿的牢房,每每在此停留,心头都会隐隐作痛:

一对年轻的革命者,为了追求真理,他们双双入狱,又在暗无天日的牢房里结婚、生育,靠每天喝半碗发霉了的稀粥养育两个幼儿,而凶残的敌人在最后时刻竟然会对这样的一家四口“斩尽杀绝”……

看到此情此景,我们不应该更加珍惜今天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的生活吗?#营业吧!创作人##动态创作打榜赛##萌芽计划5.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故事里的智慧
故事里的智慧
以史为鉴增智慧,奇闻异事开眼界。
69文章数 12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东风汽车:公司与武汉市财政局无债权债务关系

头条要闻

东风汽车:公司与武汉市财政局无债权债务关系

体育要闻

早就说了,他是凯尔特人最大的X因素

娱乐要闻

黄奕惹争议!拿展品拍照被美术馆批评

财经要闻

科技要闻

直播|神舟十六号计划明天发射,航天员公布

汽车要闻

奔驰EQE SUV售48.6万起 标配四驱续航613km

态度原创

本地
艺术
数码
时尚
公开课

本地新闻

看完外国版《西游记》,吴承恩气得要从棺材里蹦出来

艺术要闻

看这些树影带给梵高多少慰藉,大都会聚焦“梵高的柏树”

数码要闻

微软宣布Windows全球用户超10亿!Win11是史上最可靠操作系统

钟楚曦湖畔写真清新又优雅

公开课

贺兰山煤层已燃烧300年,每年净损失10亿元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