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回医疗
钟建新
1970年10月,第四野战医院医疗二所接受任务,组成医疗队下乡巡回医疗,二所组成的医疗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下到波密倾多,许木,玉仁三个区各公社,给藏族老乡防病治病,组织藏族老乡行动起来,打扫卫生,修厕所,培养赤脚医生,教赤脚医生学会辨认常用中草药和藏药使用方法。生活上要求军人们和藏族老乡同吃同劳动,学会吃糌粑面和酥油茶,并按比例配发。12月寒冷季节,二所下乡巡回医疗队还在波密县三个区各医疗点执行医疗任务。12月26日,二所分散在三个区医护人员被紧急召回医院,配合十一师冬季野营拉练任务。
1971年1月底,医疗二所参加十一师冬季野营拉练,完成任务回到医院休整后,又接受到波密倾多、许木、玉仁下乡巡回医疗任务。再次下乡,除了继续巡回医疗,防病治病,要着重对赤脚医生培训和传帮带,还要基本建立起三个区基层卫生网点,采集的药材和制成的一些药,全部留给卫生网点,方便群众小伤小病治疗。为了便于检查,这次下乡巡回医疗任务,是全所医务人员集中在一起,一个区一个区巡回医疗。
1971年初我已从昌拉大站调到第四野战医院二所当卫生员。我这个二所新兵,和其他卫生员一起参加短期培训后,三月,跟随二所巡回医疗队下乡执行任务。西藏的三月,还是寒风刺骨。我们坐在医院卡车上,穿着棉衣棉裤皮大衣,也挡不住风寒。路况不好,砂石路坑坑洼洼,我们就在车里上下左右的颠簸。到了倾多区,全体军人住一间大房子,男女军人各住一边,两个人合伙放一个方块雨布,铺上毛毡或薄褥子,就睡地上,条件很简陋。
当时西藏公路很少,各区之间有土石路,可通汽车,各公社之间基本没公路,很多村庄和藏族老乡住的地方,没有公路,有的还要翻陡峭的高山,有的还住雪山上,巡回医疗时除了走路就是骑马,所以下乡巡回医疗首先要学会的就是骑马。最初学骑马,老乡牵着马,扶着战战兢兢的我上马,在马上不敢直立起身子,只能趴在马背上,不知经过多少次上马、下马,终于学会了骑马,医疗队女兵们不甘落后,和男战友同样,都勇敢的学会了骑马。记得第一次骑马跟着医疗小组去巡诊,不是翻山,路还比较平,我心里有点兴奋,稍一抖缰绳,马开始加大步伐走到队伍前面,忍不住有点小得意。可一会,看着前面弯弯曲曲的小路,两边都是松树和茂密的灌木丛,看不见小路前方,也看不见小路后面的战友,我由最初的兴奋转而紧张,稍拉紧了一下缰绳,想让马停下,可马把头一昂,我吓得赶紧松缰绳,缰绳太紧,怕马一下前蹄立起,我肯定摔下来,我使劲压仰着要迸发出的尖叫,怕我的尖叫声让马受惊把我摔下或狂跑。这时突然听到后面响起马蹄声,一位男战友大声喊:小钟,拉紧缰绳,不要冲到前面。我还是不敢把缰绳拉太紧让马停下。好在战友很快超越了我的马,前面的马步子慢,我骑的马步子也就放慢了。可惜现在回想不起那位男战友的名字,也想不起去的哪个村,但第一次骑马参加巡诊的经历,记忆太深刻,从那以后骑马外出,我再不敢得意往前冲。
到了许木区巡诊,还是睡地铺,但男女军人可以分开房间了,女军人住的房间,曾堆满青稞杆,是给马留的饲料,那间房腾出来后,却有太多的跳蚤,那也是我第一次见识跳蚤的威力,咬的我们全身是红疤,奇痒无比,晚上无法睡觉,先是在地上洒六六粉,可无效,急的我们顾不上中毒,把六六粉顺着地铺四周洒上,晚上就在呛人的六六粉味中睡觉。记忆中我地铺另一边是女军医许玉荣,许医生文文静静,瘦瘦弱弱的,但医疗技术好。有一次藏族老乡求助派医生去接生,那里海拔比较高,是许医生和几个医护人员去的,接生时间和看病不同,时间无法确定,那时又没有电话,不知接生情况和几位医生护士的安全,大家心里很着急。记忆中许医生和几位医护人员是第二天才回来,许医生给我们讲了接生的经过,她说山上很冷,虽已是夏季,山上雪还没化,不知当年山上的这个藏族小男孩,长大后可知是金珠玛米的女医生,把他迎接到雪山上的。
玉仁区是三个区最远的区,还是继续睡地铺,记忆最深的是在这里我已完全适应了吃糌粑面,喝酥油茶。以前吃糌粑面时,不想用手在碗里捏,只用勺子把糌粑面用水调上,就像吃炒面一样,很香但不顶饿,上山采药一会就饿了,后来也学会用手在碗里把糌粑在碗里搅捏,然后捏成团直接放在嘴里吃,好吃又不容易饿。酥油茶开始不太喜欢,后来也喜欢喝了,喝后身上暖暖的。玉仁区最远,山也最高,上山采药时更辛苦。上山我们背着小背篼,不论是爬山还是涉山涧穿密林,我们都那么快乐,又说又笑又唱歌。西藏那时的药材太多太好,党参,当归,天麻,七叶一枝花…,一蹲下眼前可能就会发现一根大天麻,上山采药我们的小背篼从没有空着回医疗点。
二所女护士姚玉贤,在71年下乡巡回医疗时接到成都家人的信,告诉她女儿烫伤了,姚护士没到休假时间,又在执行巡回医疗任务,无法回成都照顾女儿。在医疗点下班或巡诊回来,姚护士就看着女儿的照片哭,给我们讲女儿的可爱。我们那时年轻,只能安慰姚护士,有时和她在一起掉眼泪,可无法真正理解一个妈妈内心的焦急和心痛。直到我当了妈妈后,回想姚护士当年在医疗所下乡时,孩子烫伤却无法回去,只能每天看着照片哭,我才真正理解姚护士当年内心的痛,理解女军人在高原的奉献。
二所手术室护士长王桂荣1971年没有参加二所下乡巡回医疗队,但1970年随二所执行下乡巡回医疗任务时,已有身孕,却和二所医护人员同样坐汽车寒风吹着,车上颠簸着到倾多区执行任务,和军人们同样在冰冷地上睡地铺,参加巡回医疗空余时间还去帮厨抬水。我们的女军医,女护士就是这样克服自己的困难,默默无闻工作着。她们不仅在医疗技术上给我们耐心施教,更是用行动,把作为军人执行任务时的坚决,不怕苦和累传给了当时我们这些年轻女兵。她们为妻、为母,但把想念和心痛留给了自己,把军人的责任担在肩上,坚守在祖国边疆。
1971年二所下乡巡回医疗执行任务半年,在藏区做了大量的工作,给各公社培养赤脚医生,给藏族老乡送医送药,防病、治病、接生、做手术,只要有病人,医疗队无论白天黑夜,无论海拔有多高一定会前往。我也在跟随二所下乡巡回医疗执行任务中,学到很多医护知识,上山采药学会识别很多的中草药,学会了骑马,说简单的藏语,学会吃糌粑面,喝酥油茶。更重要的是下乡巡回医疗中,我学会了吃苦,学会了坚韧,那些点点滴滴都是成长的印记。跟随二所执行下乡巡回医疗任务,是我在部队唯一的一次离开部队驻地,外出执行任务。几年后,我因患上高原心脏病离开第四野战医院,离开了西藏。但这次外出执行任务半年,得到的锻炼,却受益一生,曾经的激情岁月,青春的步伐,永远留在记忆中。
结束语:
第四野战医院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传统的部队,始建于1946年,医院医护人员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的战伤救护,又转战福建医疗救护,抗美援朝时转战东北,参加后方医院接收志愿军伤病员的医疗救护。1959年,驻辽宁阜新的医院,接受命令前往西藏参加西藏平叛医疗收治任务,到西藏后,先后派出十多支医疗队随部队到边坝、洛隆、黑河等高海拔,高寒地区执行医疗任务。于1960年改编为西藏军区第四野战医院,驻西藏波密县扎木镇。
医院驻扎木后,病区建设,医疗办公,病房设置,工作人员住宿,全都是医护人员自己动手艰苦修建,并自力更生,开荒种粮种菜。1962年对印反击战中,医院派医疗队到达前线达旺,瓦弄,察隅等地实行战地救护和收治任务。驻扎木后,先后派医疗队奔赴那曲,林芝,察隅等地配合部队完成各项任务,参加了中尼公路,加查公路的医疗救护,参加了通麦大塌方抢险医疗救治,参加了扑灭波密山火的抢险救治。1983年第四野战医院撤编,整编为西藏军区后勤部扎木大站扎木医疗所,从医院组建到1983年撤编近40年的历程,医院从江南→东南(福建)→东北→西藏,番号几经改变,但部队光荣传统一直传承着。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极恶劣自然环境里,在执行战斗和西藏建设中胜利完成各项医疗救护工作。
我不知道第四野战医院有多少前辈医护人员,不知有多少冲在前的女军人,也不知道第四野战医院近40年的建院史中有多少救死扶伤的军人,有多少勇敢的女兵。但我知道,军史中留下了西藏军区第四野战医院一页。在西藏,在波密留下了第四野战医院军人的足迹,留下了女兵们的英姿。第四野战医院在波密这块热土上留下的热血、青春、汗水、奉献,波密是不会忘记的。第四野战医院已撤编,遗留下的第四野战医院旧址还在,虽没有了白衣天使,听不到曾经的歌声嘹亮,看不到穿着绿色军装那一张张青春的面容,没有年轻女兵清脆的笑声……。可雪山还在,在眺望;帕隆藏布江还在,在寻觅;山上青松还在,在守候;第四野战医院军魂还在!永远在高原军人们心中!
(特注:感谢第四野战医院二所医务助理员何荣华医生,提供第四野战医院院史,各医疗所外出执行各项任务的珍贵资料。)
(注:本文插图由作者提供)
- 作者简介:
钟建新:1969年12月拉萨入伍,曾在扎木大站,西藏军区第四野战医院服役。退役后,考入四川行政财贸管理干部学院财会专业学习,从事财会工作,一直居住在成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