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市桃源广场北侧,吉林大街以西,有一条叫做运河路的道路。道路两侧的大片区域,则是吉林市民间所谓的运河里。虽然运河路不是一条主干道,但《吉林市地名志》还是为这条小街留下了一条简短的词条,标明“路以运河里而名”。至于“运河里”的由来,地方史料并未见明确说法。
从字面含义尝试理解“运河里”,无论把“里”字理解为方位指向含义的“里”,还是保甲制度的“里”,似乎都应该与运河有关。
在历史上,吉林市城区曾经水网密布、泡泽星列,然而提及水运,却都以松花江干流为水道,无论解放前后,吉林市城区均无开凿运河的记载。不过在吉林市市区偏西的山下,却曾有一条长长的水道。这条水道在很多历史图籍中都能看到,如清末民初的《吉林省城街市图》中,水道西起西关转心湖,经北山脚下,在致和门、北极门一带又沿望云山山麓曲折向东,到了岔路乡一带又辗转向北。有前辈说这条水道实为历史上松花江改道残留的痕迹。
在伪满时期的地图中,这条水道标注已经断断续续,很不完整了。这种情况可能与吉海铁路的修建改变了水道的原有走向有关。
而在《昌邑区志》中,这条水道被称为“桃源路污水沟”,“西起致和门吉沈铁路道口,沿吉沈铁路线南侧东流至岔路乡北折,经哈达湾山头又东折,直至吉林造纸厂废水净化池汇入松花江。沟渠全长7.15公里,宽4—6米”。
在拍摄于1966年的航拍照片中,桃源路上的一段污水沟与火车道平行,人工修筑痕迹显见。虽未找到明确记载,鉴于此处为铁路用地,因此怀疑或为铁路部门修建,以导流污水。污水沟在岔路乡北折后,水道走向相对蜿蜒,在运河路与延安路延长线之间,污水沟向西下穿了火车道,然后沿西山山麓向北。在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以市区为中心,被吉林市市民称作运河里的区域,确实就位于这条水道西侧的沟谷坡地上。
据《昌邑区志》记载这条水道“堤脏水臭”,1981年市政府拨款800万元开始根治,1982年秋竣工。上下游为暗渠,中游为明渠,污水顺渠畅流。我在小学时去西山闲逛,在哈达湾山头附近见过这个明渠。依稀记得这个明渠很宽,有4、5米深,水势不大。渠沿为水泥修筑,渠沿北坡上,有一条不足半米宽的窄道供人通行。同行的大孩子说这就是吉林市的运河,我也信以为真。
想必是因为污水沟太过难听,加之这条水道相比普通的水沟,有宽度,有深度,有人工修建,也有模糊的历史可以追溯,于是人们在给区域命名时,便展开联想,美称其为运河,而没有直呼为水沟。
时至今日,我少年时见过的明渠已经消失,在其上方已修建了铁西路。原来略显偏僻的西山地区也相继开发了亚泰欣城、鸿博颐景花园、铁成骊景花园等小区,至于明渠,以及由此被美誉出的运河,只能在地名中残留的线索中费力追寻了。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作品,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同意
特别鸣谢网友“那些麻花”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