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各大城市迅速数据化,潮流化,一切都在向好的方面发展。与此同时。政府对农村的发展也没有掉以轻心,各种政策补贴,各种程序落实,农村脱贫人口越来越多,中国百姓的总体生活水平已经得到提升。然而,发展起来的农村,风气却不像我们记忆中的那样淳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为什么呢?
农村风气的变化
在许多60,70后的记忆中,农村的日子大多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每天都劳累且充实,光是为一家老小糊口就够忙的团团转,这期间若是孩子读书用功,考上了大学,那就是老两口能够满村子吹嘘的事。并且邻里之间互相都很熟悉,一些小事都愿意行举手之劳,所以农村人大多淳朴,实在,热情。
但如今,村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手中有了一点余钱,反而回不去大家印象中那简单快活的日子了。
大家开始不分场合地互相攀比,逢年过节给小辈包红包,本来是图一个压岁的好寓意,但现在开始讲究金额大小,仿佛给少了,自己对小辈的关怀就比别人要少,落了面子;
有“好面子”想法的人还不在少数,就有另外一些人钻了这个空子,孩子周岁,老人离世,都爱宴请乡邻,有一个红白喜事的由头,眼睛却盯着邻里随的份子,以往老人生前却并不用心尽孝,孩子的学业生活也并不太管,本末倒置得令人啼笑皆非;
有些地区男女失衡严重,于是男女婚嫁之事的彩礼嫁妆便有了极大争议,有人落得一个“卖女儿”的名头,更多人因为拿不出彩礼而打着光棍...这一件件事情都令人哭笑不得。
变化是如何导致的?
俗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因。为何国家千辛万苦将农村的基本生活水平调高,农村却换了一种方式出岔子?细究背后的原因,其实本质也不难被看到。
上文提到的种种坏风气,基本可以概括为“攀比”、“逐利”。这种行为可以说是人的劣根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贪心和自私。只是在如今的农村,这种现象被无限放大了。
我们稍加思索不难得出,农村的物质生活在政府的引导下得到了改善,每个村民的手头都有了一点自己的储蓄。但现在留在农村的人,年轻时读的书不如其他人多,因此,对自己的约束便少些,有了一点储蓄,就希望自己比别人多,显得自己更有能耐些,便反馈到了每年人情往来包的红包金额上,牙齿都咬碎了也不愿意比别人少。
同时,不仅是自己要求自己比其他人阔气,别人也会因为你“不够阔气”而觉得你不如旁人,操办红白喜事谋取利是的人就是抓住了这一点。另外,农村有较多的封建思想留存,“女儿出嫁后便不是娘家人”,“女儿不如儿子”等封建思想,造成农村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有女儿的家庭也免不了潜移默化地将彩礼金额等同于“女儿给家里带来的价值”,对男方的彩礼金额要求普遍偏高,一时间,造成单身男性没有钱组建家庭,单身女性地位更低。
尤其是,有相同迂腐思想的人还都朝夕相处,茶余饭后共同谈天说地,造成固有的思维陷入恶性循环,农村风气越来越差。
我们上文已经提到了,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的劣根性,加上农村人久穷乍富,且多年从事的是体力劳动,思想免不了还在原地踏步。这种情况,一般靠农村人与手上的储蓄相处久点,习惯了那些钱票,便会减少这种靠他人认可来巩固自己形象的做法,这种解决方式大可以交给时间。另外,就是要将农村的思想教育跟上。优秀的人并非没有劣根性,只是从小的学习让他学会了取舍,坏的方面会渐渐淡化,好的方面会发扬光大。农村的一些封建思想,正需要这样的的自我辩证来改善。
结语
这个道理就像,乍富的人最怕别人说他没钱,一方面是有了一定的物质条件,一方面是自己的思想还没升华,总想着要去证明些什么。如今,政府的物质支持到位了,农村的思想教育还未跟上。若是每一个村民都以孝顺父母,教育儿童为重,红白喜事的大操大办就只是个仪式;每一个村民都懂得男女平等,那么男婚女嫁就是寻找幸福,而不是金钱交易。农村还在等待一场思想改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