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偏偏篾气舞,经线纬线如画图。竹篮提水水不漏,小可藏针大当橱。”作为非遗的漆篮,是福建省特色民间传统竹漆工艺品,历史悠久。在“溯文化之源,启传承之路”社会实践活动中,永春分队队员前往漆篮盛地--龙水村,与传承人沟通,深入了解非遗漆篮。
制作漆篮的技艺,如果细分的话,有30多道。而按大步骤来说,可以分竹编、灰工、漆画堆雕三步。因为工序繁琐细致,大部分村民只能掌握其中一项步骤。竹编所用的为当地盛产的毛竹,竹子被锋利的篾刀分成为粗细不一的篾片,在巧手编制下成了篮;灰工则令竹篮滴水不漏;而漆画堆雕是漆篮的“画龙点睛”之笔。
永春漆篮历史悠久。《永春县志》记载:“明正德年间(1506年~1522年),西向龙水的油漆匠,把传统产品竹篮和竹盘的胚件放在石灰水中煮后,晾干抹上桐油灰,表以夏布,涂上生漆,制成漆篮,使之坚固耐用,以后逐渐改进,在漆篮的提柄、篮盖、篮体上精心装饰图案,雕花绘画,经过30几道工序制作,成为名贵的漆篮。”漆篮已有近500年历史。
永春漆篮影响深远,她先在闽南一带流行,成为迎神祭祖、寿诞喜庆、拜亲会友等装盛物品的器具或作为互相馈赠的礼品。随着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从闽南传到东南沿海、全国各地及南洋各埠,并被选送到意大利、波兰、日本、毛里求斯等30多个国家展览。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二十大精神凝聚成一股强劲的时代力量,跨越五百年浓墨重彩的历史,以竹片为经、竹丝为纬,在一代又一代的闽南人民的传承下,汇拢成精妙的漆篮。五十多道工序,道道尽显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的时代精神。在科技腾飞的今日,漆篮生产工艺沉淀下自身独特的人文魅力,列入了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打造成永春的民间艺术瑰宝,薪火相传、不改本色,在当今时代沃腴的土壤上铸造闽南文化枝繁叶茂的魅力与辉煌。
供稿:福州大学经管学院“溯文化之源,启传承之旅”寒假调研实践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