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西南地区的人来说,华西医院应该是不陌生的明星医院,它的地位如同西南地区的医疗旗舰,承接来自四面八方的病患。《解密华西》的主角就是华西医院,截取的是由石应康担任院长的20年历程。
解密华西
坦白说,在看这本书之前,对石应康这个人没有任何了解。看完书之后,心里有崇敬,更有好奇,忍不住想更多了解他,于是习惯性地百度了“石应康”。
搜索框下面跳出来最醒目的标题是:《华西医院“教父级”院长石应康自杀之谜》《华西医院原院长石应康跳楼身亡》——事件就发生在2016年5月份,石应康卸任院长后三年。
没办法描述那一刻的惊诧。除了感慨自己的无知,也猛然意识到,虽然书里将石应康的院长生涯写得一路开挂、改革写得火热精彩,但幕后的沉重、艰难、波折、对抗,当事人的黑白灰,或许任何人都写不出来。
1994年初,刚刚上任华西医院院长的石应康遇到第一道题:要建一座新的外科楼,而卫生部的拨款只有600万。
1996年,石应康交出了自己的答卷:一栋崭新的外科楼,总投入7000万,没有一分钱贷款。
两年时间里,石应康从哪里找来的钱补上了这6400万的缺口?
《解密华西》的故事基本就是从这里展开的。这本书描述的是石应康在任近20年期间,带领华西医院经过的一系列变革。医疗、教育、科研、产业、后勤……医院管理的宏大与琐碎,都在里面了。
外人看得见的,是华西医院一次又一次平地起高楼;外人看不见的,是一个锅炉房工人、一个废品处理小组在细枝末节上的巧妙智慧。
(原华西医院院长石应康)
钱从哪里来?
“生财”的逻辑永远不外乎两点:开源、节流。华西医院当然也是如此。
先说节流。
怎么节流?从哪里开始“节”?石应康的第一刀砍在了后勤管理上。最重要的一步是采购。用更严格的监督手段防止采购人员“揩油”;用集体采购的方式降低采购价格,并通过招标的方式掌握采购的主动权(在90年代,国内医院基本上没有“招标”这一说)。
采购的成本,就省下了不少。
这只是开胃菜。到了1998年前后,华西医院在成本控制上更“狠”。例如,光在设备采购上,就定下了5个明文标准。判断一个设备到底要不要采购,需要经过多重拷问:
1、申请科室的能力和地位,配得上这个设备吗?
2、买了这个设备,你真的用得上吗?(考察原有设备是否饱和)
3、买了这个设备,你要实现什么效果?(得有目标)
4、设备的配套设施有吗?(比如有没有空间安放)
5、投入产出比高吗?(成本效益需要事先核算)
在这些标准下,设备的采购才能真正做到“按需购买”且“物尽其用”
而招标的方式更是被花式运用到设备采购中,统一品牌,集中采购,让供应商互相“揭短”,华西医院的采购成本直线下降。以至于,其某年的四件设备在海关被扣留,原因是涉嫌通过虚报低价逃税。
钱就是这么一点一点“抠”出来的。当然这还远远不够,最来钱的方式当然是“开源”。
怎么开源?
医院要增加收入,要么抬高价格,要么增加服务量,要么控制成本。但价格是国家管控的,华西医院没有权力,所以只能靠增加服务量和控制成本。
怎么鼓励员工能做到这两点?石应康的手段是科室成本核算+绩效考核,这在当时也挺激进,很多员工是不接受的。
石应康很“鸡贼”的办法来了:先从内科医生下手。原因:内科医生脾气更好,且提高收入的意愿更强烈。通过利益承诺,石应康总算先“诓”住了内科医生,并且很快出了成绩,让外科医生纷纷眼红内科医生的“多劳多得”。
有了成本核算面,华西医院才算是真正进入了精细化运作的轨道。
“发财树”——成都利康
实际上,华西医院还有一棵“发财树”,是旗下的“成都利康”。
话说成都利康,还有点历史渊源。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对医院的财政补贴紧张,于是鼓励公立医院“自力更生”,通过组建经营实体发展第三产业。很快,全国各地公立医院兴起了一股大办“三产”的热潮,旅馆业、餐饮业、服装业都有涉及。
华西医院也有自己的第三产业,经营项目五花八门,花店、电话亭、印刷厂……乱得不行。后来,石应康带着当时的副院长曾勇进行梳理、整顿,将杂乱的实体公司做清理、合并,组建成“成都利康”,新的公司,业务更聚焦,而且尝试从最开始主要靠承接华西医院业务,到后面主动“走出去”,不再抱华西医院大腿。
利康能给华西医院带来的利润有多少?粗算下来,在成立的五年里(1997~2002年左右),纯利润有1200万。而到2012年,成都利康的营业额已经超过30亿元。
提振科研
前面两段里,石应康的角色都更像一个商人。《解密华西》里也无意弱化这一点,正如描述国家(成都)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主任王莉的那句话:“一位科学家就这样在跑业务和管理中慢慢被‘逼’成企业家。”
石应康也是这样。最具标志性的节点是,2000年,石应康在事业生涯中做了选择:辞去胸心外科主任职务,专注医院管理。
石应康在医院管理事业上的抱负和野心是更明显的。这一点从当初跟华西医科大学党委书记陈钟光“谈条件”时就能看出来:要做就做院长,副院长不来。
当然,只会做生意的院长当然是不完整的。济世的情怀+经营的头脑,或许才是一个医院院长的正确打开方式。
那么,在“做生意”之外,石应康还需要做什么?
医、教、研,这是衡量一个医院实力的三大核心要素,而科研,一直以来都是华西医院最大的短板。
于是,石应康开始从科研上“补短”,他找来的外援是后来在华西的科研业务上不可略过的重要人物——李幼平。
石应康承诺给李幼平500万建实验室(对科研人员来说,实验室才是真正能动心的条件),李幼平答应了。虽然后来这500万并没有兑现,李幼平还是在华西医院奋斗了5年,带领华西医院的科研从“量”到“质”,飞速提升。
两人合作最精彩的一个项目是,拿下了成都高新区的一块荒地,用来建后来的GLP实验室。
只是在一次出差路上偶然经过这块荒地,从出租车司机口里得知这块地正准备卖。石应康在车上就决定要拿下这块地,并让司机立马驱车去高新区办公室,而李幼平在车上用5分钟时间想好了购地理由。
虽然从客观的买地标准来看,华西医院并不符合要求,但在二人的游说下,政府竟然很快批准了这个请求。这为未来华西医院的GLP打好了基础。
几个争议
除了经营和科研上的变革,石应康在任期间动作频频,自然是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其中印象深刻的还有以下几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建立中央运输系统、中央厨房;合纵连横、区域协同;二次绩效改革。不少做法在刚刚开始执行的时候并不受欢迎,甚至因为不断盖楼,石应康曾被称为“砖头院长”。
在我的印象里,有强大领导力的人物,通常都是退而不休,停不下来。而在可见的新闻报道里,石应康卸任院长后也没有停止工作和思考,担任华西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随后又当选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就在他跳楼身亡的前三天,还做了一场《三级医院推动建设分级诊疗体系》的学术讲座。
很难想象是什么造成了他突如其来的死亡。
根据南方周末的报道,石应康去世后,从5月11日至5月17日,四川大学官方网站及官方社交媒体账号,未发布任何一条消息,包括以四川大学名义发出的讣告。
“他(石应康)是否有问题,如果此前真的在调查,我认为应该调查下去,并公布结果。这既是对他和他的家人负责任,更是对法律的尊重。”一位成都官员这样表示。
而直到目前,谜团似乎都沉入了海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