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闪闪
“上级命令,决不能放第一枪!”
1962年中印开战之前,印度军队的24把刺刀,顶在了边防战士吴元明的身上,其中有一把顶在了瞳孔,甚至紧挨着眼睫毛。
吴元明紧扣扳机,不停告诫自己:要遵照上级指示,不能开战争第一枪。
(1963年,主席接见战斗英雄吴元明(中))
他一个人站在桥头哨位,傲然面对眼前的24把刺刀。
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962年10月,地点是雪域高原的克节朗山谷。
在条件恶劣的喜马拉雅山脉,克节朗山谷犹如世外桃源,被很多人称之为喜马拉雅最美的一条山谷。
每年夏天,随着温度升高,山上的冰川积雪融化,顺着山坡潺潺流下,水滴汇聚成清澈的克节朗河。
奔腾的河水,再加上南季风的影响,所以河谷当中草木葱茏,鸟儿成群结队,有厚厚的青绿色草坪。
野花盛开,装点着贫瘠的山脉,在这高海拔地区,有一群群罕见的蝴蝶。如果排除高原缺氧的因素,这里宛若是山神的后花园。
边防三连七班中士班长吴元明,挎着他的冲锋枪,穿过克节朗河上的择绕桥,进入了我军在桥西的边防哨卡。
(《高原战士》报道吴元明)
桥东边是纯洁的雪域圣地,西边是穷凶极恶的印度士兵,吴元明站在了中间。
这位22岁的边防战士,来自于重庆江津,已经在桥西哨卡站岗了十几个月,很喜爱这片雪域净土。
冬日里冰冷的石壁,到了盛夏会长满花花绿绿的苔藓;顽强的高山野草,到深秋会逐渐枯萎凋零。
吴元明内心感慨,这跟故乡的翠屏山太像了!尤其是他的哨位旁边,长着碧绿的一片毛竹,勾起了儿时捉迷藏的回忆。
克朗节,是一片风景秀美的高山牧场,吴元明抬头就能看到远处的雪山,好似一把把大折扇。
吴元明听战友说过,大山白绿相间的地方,被称之为雪线。
如果没有战争的话,吴元明会跟战友们一起讨论雪水的甘甜,相传在这条茶道上,克节朗清澈到透明的河水,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沏茶上品。
即使天气很热,只要在克节朗河谷泡个澡,就会浑身凉爽,连五脏六腑都透着凉意。
如果没有战争的话,吴元明可以常常去克节朗河游泳,以前在内地,从未见过这么清澈的河水,喜马拉雅不愧是亚洲“水塔”。
但战争没有如果,印军的武力挑衅越来越频繁,头顶的印度军机经常盘旋。
吴元明总能在草丛里看到一张张长满大胡子的印军脸庞。
(吴元明)
尤其是最近这段时间,吴元明的桥头哨位周围,来了一大批印军,在他面前开工修地堡,一连修筑了3个。
上了战场,尤其是第一次亲临战场,内心容易紧张。而吴元明的桥头哨位,被近在咫尺的地堡火力包围,每天都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吴元明早就听说了边境的流血事件,印军接连杀害我边防战士,他望着不远处的地堡,意识到印军可能要在这里发起武装挑衅。
吴元明内心紧张,他好似是站在狼群当中,但他绝不会后退,因为背后就是我军的“翠屏山”主阵地。
吴元明用故乡的地名,来称呼自己身后的阵地,把战友当作是父老乡亲,他内心一遍遍地告诫自己,决不能丢了祖国的脸面、丢了家乡人的脸面!一点点都不能!
突然之间,那三个地堡响起了一片嘈杂声,只见一群印军冲了出来,又是喊又是叫,摆出队形瞄准了吴元明,想用黑洞洞的枪口,吓走这位年轻的中国战士。
他们的目的很明确,无非是赶走吴元明之后,继续在桥西修建新的火力点。
吴元明望着那一排枪口,内心再次响起那句话:决不能丢了祖国的脸面、家乡的脸面,“翠屏山”的父老乡亲,都在看着我吴元明呢,绝对不能后退半步!
(开战之后,冲向印军地堡的吴元明(右))
只见对面有一个头上缠着布巾的印军军官,眼看着无法吓走吴元明,挥手喊上30多个士兵,端着轻重各类轻重枪械,往前挺着刺刀,朝桥头推进。
从十多米,推进到七八米,又推进到五六米……明晃晃的刺刀,反射着雪域高原的阳光,透着阵阵寒意。
吴元明站在哨位上,双手端着冲锋枪,手心的血管在轻微颤抖,他内心在默念,一步也不能后退,死也要死在哨位上!
为了捍卫祖国的领土,吴元明暗暗计算:他这一梭子弹打出去,能赚八个还是十个?
如果打起来了,是把最后的子弹留给自己?还是冲上去和敌人拼刺刀?总之绝对不能当俘虏,绝不能丢脸。
只见对面的印军终于停住了脚步,领头的军官小声说了几句,也不知道他讲的是什么。
紧接着,就看到一名身高体壮的士兵,体形就跟门板一样,端着手里的步枪往前走,刺刀顶到了吴元明身前。
刀尖距离吴元明的胸口越来越近,最后停留在一厘米的位置,意思摆明了,是在威胁中国士兵。
吴元明抬起了手里的枪,瞄准了那名高大士兵的胸口,手心渗出了汗水。
(1963年,吴元明(右)和军事记者合影)
目光交织,吴元明紧盯着对方的瞳孔,而那大个子士兵也同样如此。这是胆量的角逐,比拼各自的心理素质!
对吴元明来说,他脑子里想到了军人的荣誉,时间悄然流逝,周围寂静得可怕。
过了大概三四分钟,那名高大的印度士兵,表情逐渐变化,从满脸戾气到犹豫,再到满脸的懦弱。
吴元明依旧瞪着对方,而那印度士兵避开了眼神,目光往下,望向吴元明的手指。吴元明的手指扣着冲锋枪的扳机,他的枪口随时都会喷出火舌。
吴元明露出了轻蔑的笑容,也正是这个笑容,击垮了对方的心理防线,那名印度士兵满脸恐惧,两条胳膊好似筛糠一般颤抖。
对方那厚实的身板,颤抖幅度越来越大。
背后的印度军官,等待着大个子士兵自己退回来,等了好大一会才意识到,此人可能被吓得不会走路了。
于是,印军军官派出2个手下,把那大个子士兵架着,一路回到了地堡。
印度军官看起来非常愤怒,他再次挥手喊来一名士兵,此人同样是个大块头。
相同的一幕再次上演,可此人身体素质差,端着刺刀很快就双臂发麻,只能两只手换着位置端枪。
他即使不去看吴元明的双眼,也被中国士兵的胆量震住了,颤抖得不知该如何是好,最终又被抬了回去。
印度军官勃然大怒,再次派出士兵拿刺刀,去跟吴元明对峙,接连派出去多人,都最终退了回来。
到最后,那名军官亲自出手,指挥机枪布置了3个火力点,又让士兵围成一个圈,一把把刺刀全都顶在了吴元明身前。
吴元明好似一尊铁塔,即使胸口、肩膀、后背……全身上下都被刺刀顶住,他也浑然无惧。
其中一把刺刀,顶到了吴元明的瞳孔,紧挨着他的眼睫毛。
吴元明视线被挡住,他用另外一只眼,数了数眼前的士兵,一共有24把刺刀。
他内心想着,此时此刻该怎么办?要不要开枪?
吴元明的食指扣着扳机,考虑着要不要回击,他脑海中想起了主席那句话:决不能先放第一枪!他心里默念着,不能放第一枪!
吴元明昂首挺胸,为了身后的“翠屏山”阵地,为了周围壮美的大雪山,他感觉自己犹如是高山蝴蝶,飞在喜马拉雅的雪线上。
望着那雪山和白云,吴元明的心态再次转变,他不再是守护“翠屏山”,而是感觉自己化身翠屏山。
身后就是乡亲父老,身后就是神圣的祖国领土,军帽上的军徽不仅是装饰,更是军人的使命,所以绝不后退!
以上便是克朗节桥西、印军刺刀挑衅事件。
据江津地方史料记载,吴元明在刺刀丛中,坚守了三天三夜的时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