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三体》在热播,与它有共同作者刘慈欣这个唯一关系的电影《流浪地球2》也在热映,但在最近的网络上,它俩都被“流浪地球”抢了风头。
根据官方的介绍,这个“流浪气球”实际上是中国的一个无人飞艇,属于民用性质,用于气象等科研,受西风带影响,自控有限,因不可抗力误入美国领空。
这个“流浪气球”早在2月1日就被美国有关部门发现了,接到美国通报后,中国与美国进行了沟通,就是为了防止美国官方和媒体炒作“流浪气球”,避免事态被进一步炒作放大。
可显然美国不打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是想把“流浪气球”这件事揪住,就像揪住了中国的小辫子一样,可以趁机炒作一波“中国军事威胁论”。
所以,尽管美国军方说,这个气球不会对民航、地面人员和情报造成威胁,击落气球产生的碎片比气球本身威胁更大。
但在2月5日,在拜登总统的授权下,美国军方还是出动了两架F—22战斗机,发射了造价40多万美元的响尾蛇导弹,把这个气球击落了。
这成了F—22战斗机装备美军以来的第一个实战战果。
打一个气球为什么出动两架战斗机呢?
两个原因:一是互为攻击备份,以防万一另一架战斗机出现故障,造成任务失败;二是互为拍摄备份,一个打,一个拍,拍摄的视频成为美国军方的视频证据。
击落气球以后,美国军方也的确把击落气球的视频放到了相关网站上,公众可以查阅。
F—22击落气球以后,事态进一步发酵了。
2月6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20个问题中有14个问题是有关“流浪气球”的。
2022年9月5日成为外交部第33任发言人的毛宁,在5个月的整节点,迎来了就任发言人以来的最大一次挑战。
这14个问题中,美国有线新闻网问了2个,英国天空电视台问了1个,彭博社问了2个,华尔街日报问了2个,法新社问了1个,CNBC问了1个,路透社问了3个,纽约时报问了2个。
这14个提问媒体中,彭博社的联想最丰富,对中国官员的任职调整最敏感,把这次的“流浪气球”联想到了2月3日中国气象局局长被免去职务。
实际上中国气象局局长早在今年的1月11日就被甘肃官宣任职甘肃政协主席,被免去气象局局长符合流程。
这14个提问媒体中,路透社和纽约时报的提问最不专业,分别提出了一个假设性的问题。
路透社问:假如是美方气球或无人机进入中国领空,中国会否将其击落?
纽约时报问:如果美方没有击落的话,中方原本期待气球飞往哪里?是坠入大海?还是降落到中国船只上?还是飞回中国?如果气球没有被击落,中方的计划是什么?
而假设性的问题,发言人肯定会拒绝回答,问了等于白问。
面对这两个假设性的问题,毛宁直接表示“不回答假设性的问题”。
毛宁在记者会直言不讳地指出“美方不要没完没了,升级扩大”。
但从美方对“流浪气球”的一系列举动和例行记者会的14连问,就可以知道:这件事已经被升级扩大了,还得“没完没了”一段时间。
通过2月6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可以看出,不少媒体的提问角度是非常刁钻的,甚至是预设陷阱的。
就像有些自媒体写作一样,一件事,颠来复去,可以写几十篇。
有些记者也一样,一个问题,颠来复去,可以问八百遍。
毛宁经受住了就任外交部发言人5个月以来的最大一次挑战,面对西方媒体的14连问,回答得不卑不亢,有理有据!
不知道如果赵立坚在场的话,又会做出怎样的回答。
感谢外交部发言人在一场又一场没有硝烟战争中的出色表现,为他们点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